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又名土豆,是高产高效经济作物之一。它适应性强,分布广,用途多,是一种粮菜兼用型的蔬菜,与稻、麦、玉米一起被称为全球四大农作物。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两种重要病害。在马铃薯生产中,常因早疫病和晚疫病的严重为害,给生产上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两种病害都是真菌病害,其病菌都可以危害叶、叶柄、茎和薯块,但症状不同,发病规律也有一定差异,防治方法不尽相同。因病而异,准确诊断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基础。
一、症状上的区别
1.马铃薯早疫病症状表现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但呈长圆形或梭形。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2.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表现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组织变硬,干腐,将病薯从病斑处切开,可见到皮下有一层较深的薯肉变为红褐色,潮湿时软腐、发臭。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识别要点如表1所示:
二、发病规律不同
1.马铃薯早疫病发病规律
1.1病原: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危害:早疫病一般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为害严重时,叶片病斑相互连结成片,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
1.3发病条件: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
1.4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它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2.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
2.1病菌: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真菌界鞭毛菌亚门。
2.2危害:晚疫病一般多发生在植株开花阶段。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来源,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试验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在水膜的地方12小时即可流行传播。
2.3发病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扩展蔓延,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2.4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下一季主要侵染源。这两种病害发生规律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三、防治措施的差异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方法,但是具体防治措施有差异:
1.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措施:
1.1农业防治
1.1.1轮作倒茬。马铃薯应实行与非茄科作物三年轮作制。
1.1.2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
1.1.3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1.1.4加强田间管理。要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施肥,定植缓苗后要及时封垄,促进新根发生。温室内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透光管理。结果期要定期摘除下部病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传病的机会。
1.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粉500倍液 ,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1.2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收薯、藏薯、切薯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减少贮藏及田间初侵染源。
2.1.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
2.1.4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在马铃薯生长期加强病害监测,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深埋销毁,同时在中心病株周围用药进行喷雾,间隔7~10d喷施一次,连喷3~4次。若雨水频繁,喷药间隔期适当缩短,增加喷药1~2次。
2.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72%克露粉剂600~800倍液,或40%疫霉灵粉剂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粉剂500倍液,或30%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d喷一次,连喷2~3次。
一、症状上的区别
1.马铃薯早疫病症状表现
马铃薯早疫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侵染块茎。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水浸状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并干枯。病斑多为圆形或近圆形,由于叶脉的限制,有时呈多角形。严重时病斑相连,整个叶片干枯,通常不落叶,在叶片上产生黑色绒霉。茎部病斑同叶部病斑基本相似,但呈长圆形或梭形。块茎感病呈褐黑色,凹陷的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下面的薯肉呈褐色干腐。
2.马铃薯晚疫病症状表现
此病可侵染叶片、茎蔓和薯块。叶片染病,多从中下部叶开始,先在叶尖或顺缘出现水渍状绿褐色小斑点,周围具有较宽的灰绿色晕环,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展成黄褐至暗褐色大斑,边缘灰绿色,界限不明显,常在病健交界处产生1圈稀疏白霉。茎杆和叶柄染病,多形成不规则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薯块染病,初生浅褐色斑,以后变成不规则褐色至紫褐色病斑,稍凹陷,边缘不明显,组织变硬,干腐,将病薯从病斑处切开,可见到皮下有一层较深的薯肉变为红褐色,潮湿时软腐、发臭。薯块可以在田间发病烂掉,也会在田间受侵染而储藏后大量腐烂。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识别要点如表1所示:
二、发病规律不同
1.马铃薯早疫病发病规律
1.1病原: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危害:早疫病一般多发生在块茎开始膨大时。为害严重时,叶片病斑相互连结成片,引起局部或整个叶片枯死。
1.3发病条件:早疫病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如晚疫病严格,在高温、干旱条件下,特别是干燥天气和湿润天气交替出现期间,早疫病发生和流行最迅速。
1.4传播途径:病原菌主要在病株残体、土壤、病薯或其它茄科寄主植物上越冬。在马铃薯生长季节,病菌孢子可通过气流、雨水或昆虫传播,病菌孢子可通过表面侵入叶片。在生长早期,初次侵染,发生在较老的叶片上。遇有小到中雨或连续阴雨或湿度高于70%,该病易发生和流行。
2.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规律
2.1病菌:马铃薯晚疫病病菌为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属真菌界鞭毛菌亚门。
2.2危害:晚疫病一般多发生在植株开花阶段。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茎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带菌种薯是主要的侵染来源,播种时把轻微感染的薯块播进地里,芽块上的菌丝体随幼芽、芽条和植株向上生长,当遇到空气湿度在75%以上,气温在10℃以上条件时,叶子就出现病状,形成中心病株,病叶上产生的白霉(孢子梗、孢子囊)随风、雨、雾、露和气流向周围植株上发展,一部分落入土中侵染正在生长的薯块。试验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病菌在在水膜的地方12小时即可流行传播。
2.3发病条件:此病是一种典型的流行性病害,气候条件与病害的发生和流行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条件适宜发病时,病害可迅速扩展蔓延,从开始发病到全田枯死,最快不到半个月。在多雨年份容易流行成灾,忽冷忽暖,多露、多雾或阴雨有利于发病。
2.4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下一季主要侵染源。这两种病害发生规律的差异如表2所示。
三、防治措施的差异
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采取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综合防治方法,但是具体防治措施有差异:
1.马铃薯早疫病的防治措施:
1.1农业防治
1.1.1轮作倒茬。马铃薯应实行与非茄科作物三年轮作制。
1.1.2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
1.1.3选择土壤肥沃的高燥田块种植,增施有机肥,提高寄主抗病力。
1.1.4加强田间管理。要实行高垄栽培,合理施肥,定植缓苗后要及时封垄,促进新根发生。温室内要控制好温度和湿度,加强通风透光管理。结果期要定期摘除下部病叶,深埋或烧毁,以减少传病的机会。
1.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或发病前喷施70%代森锰锌可湿粉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粉500倍液 ,隔7-10d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2.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措施:
2.1农业防治
2.1.1轮作换茬。防止连作,应与十字花科蔬菜实行3年以上轮作,避免和马铃薯相邻种植;
2.1.2严格挑选无病种薯作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收薯、藏薯、切薯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减少贮藏及田间初侵染源。
2.1.3栽培管理。选择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避免偏施氮肥和雨后田间积水。
2.1.4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在马铃薯生长期加强病害监测,一旦发现中心病株,立即拔除深埋销毁,同时在中心病株周围用药进行喷雾,间隔7~10d喷施一次,连喷3~4次。若雨水频繁,喷药间隔期适当缩短,增加喷药1~2次。
2.2化学防治 发病初期选用72%克露粉剂600~800倍液,或40%疫霉灵粉剂25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粉剂500倍液,或30%百菌清500倍液喷雾防治。隔7~10d喷一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