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方法:8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脊液置换治疗SAH疗效满意,方法简便、可靠。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脑底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我院自1998年以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其中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均急性起病,所有病例结合临床、头颇CT扫描诊断明确,部分诊断仍不明确者,经腰穿证实为SAH,亦包括部分继发性脑室出血者。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科治疗加用脑脊液置换术)43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2.5岁。对照组(单纯内科治疗)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7~80岁平均54.6岁。两组病情程度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①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20°,病房保持安静、舒适、暗光。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治疗。②20%甘露醇、速尿脱水降颅压。③调节血压,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④给予6-氨基已酸4~g+0.9%氯化钠100ml静滴,15~30分钟滴完;再以1g/小时剂量静滴12~24小时;持续3~7日; 逐渐减量至8g/日,维持2~3周。⑤预防迟发性血管痉挛,尼莫地平40mg口服,4次/日,连用21日;尼膜同10mg/日缓慢静滴7~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采用以上方法外,并反复行脑脊液置换术,间断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具体方法是:常规行腰穿术,成功之后缓慢放脑脊液10ml,用等量生理盐水边稀释、边推入,稍后再重复1次。即每次置换总量为20ml,之后在注射地塞米松5mg,一般每周2~3次,2周为1个疗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加用抗生素。
疗效评定: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无后遗症。②好转:症状消失,但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等。③恶化:指死亡或无改变者。
结 果
结果见表。
经假设检验U=2.2786,P<0.0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使血液与脑脊液混合,相关部分脑表面及脑底部被血液和血凝块掩盖。如出血量大,血液可涌入脑室,阻塞脑脊液回流,使脑室急剧膨胀,脑压升高,脑深部结构受压破坏,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下丘脑及脑干引起高热及循环衰竭,甚至脑疝形成。随着时间推移,血液常可形成血凝块,其液化吸取常易引起蛛网膜粘连,妨碍脑脊液循环况且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积血较第Ⅲ脑室、第Ⅳ脑室积血更易引发脑水肿[1]。腦脊液置换术将患者脑脊液中混合的血细胞除去,从而使脑脊液稀释,并能减少血液直接刺激及血管收容物物质的刺激,从而降低SAH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的发生率[2]。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以预防蛛网膜粘连。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只能部分解决脑实质水肿所造成的颅压增高,不能根本解决脑脊液循环[3]。从本资料观察表明,在常规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效果明显,方法简便、可靠,总有效率达95%,与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77.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我们基层医院,在缺乏外科治疗的条件下,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宏伟,唐兆沙,杨期东,等.双侧脑室置管交替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疗效观察.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4):223~225
2 张爱萍.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偏瘫的临床分析.临床荟萃,1999,19:874
3 刘克慧.脑室出血的病因及治疗80例临床分析.临床荟萃,1999,14(7):309
关键词 脑脊液置换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指脑底动脉瘤或脑动静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脑实质或脑室出血、外伤性硬膜下或硬膜外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为继发性SAH。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综合征,占急性脑血管病的10%~15%.我院自1998年以来,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其中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运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40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蛛网膜下腔出血80例均急性起病,所有病例结合临床、头颇CT扫描诊断明确,部分诊断仍不明确者,经腰穿证实为SAH,亦包括部分继发性脑室出血者。随机抽样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内科治疗加用脑脊液置换术)43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52.5岁。对照组(单纯内科治疗)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龄17~80岁平均54.6岁。两组病情程度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内科保守治疗:①绝对卧床休息4~6周,床头抬高15°~20°,病房保持安静、舒适、暗光。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治疗。②20%甘露醇、速尿脱水降颅压。③调节血压,血压控制在160/100mmHg。④给予6-氨基已酸4~g+0.9%氯化钠100ml静滴,15~30分钟滴完;再以1g/小时剂量静滴12~24小时;持续3~7日; 逐渐减量至8g/日,维持2~3周。⑤预防迟发性血管痉挛,尼莫地平40mg口服,4次/日,连用21日;尼膜同10mg/日缓慢静滴7~14天为1个疗程。治疗组除采用以上方法外,并反复行脑脊液置换术,间断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具体方法是:常规行腰穿术,成功之后缓慢放脑脊液10ml,用等量生理盐水边稀释、边推入,稍后再重复1次。即每次置换总量为20ml,之后在注射地塞米松5mg,一般每周2~3次,2周为1个疗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加用抗生素。
疗效评定:①痊愈:症状、体征消失,无后遗症。②好转:症状消失,但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等。③恶化:指死亡或无改变者。
结 果
结果见表。
经假设检验U=2.2786,P<0.05,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
讨 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对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使血液与脑脊液混合,相关部分脑表面及脑底部被血液和血凝块掩盖。如出血量大,血液可涌入脑室,阻塞脑脊液回流,使脑室急剧膨胀,脑压升高,脑深部结构受压破坏,特别是压迫和刺激下丘脑及脑干引起高热及循环衰竭,甚至脑疝形成。随着时间推移,血液常可形成血凝块,其液化吸取常易引起蛛网膜粘连,妨碍脑脊液循环况且脑表面蛛网膜下腔积血较第Ⅲ脑室、第Ⅳ脑室积血更易引发脑水肿[1]。腦脊液置换术将患者脑脊液中混合的血细胞除去,从而使脑脊液稀释,并能减少血液直接刺激及血管收容物物质的刺激,从而降低SAH的并发症,脑血管痉挛及脑梗死的发生率[2]。鞘内注射地塞米松可以预防蛛网膜粘连。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只能部分解决脑实质水肿所造成的颅压增高,不能根本解决脑脊液循环[3]。从本资料观察表明,在常规传统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治疗SAH效果明显,方法简便、可靠,总有效率达95%,与单纯内科治疗总有效率77.5%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因此,对于我们基层医院,在缺乏外科治疗的条件下,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许宏伟,唐兆沙,杨期东,等.双侧脑室置管交替引流加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重型脑室出血疗效观察.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4):223~225
2 张爱萍.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偏瘫的临床分析.临床荟萃,1999,19:874
3 刘克慧.脑室出血的病因及治疗80例临床分析.临床荟萃,1999,14(7):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