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场人物:香香 子子 香香妈妈 子子奶奶)
我的女儿香香2岁9个月了。
今天,子子奶奶带子子来家里找香香玩,子子是个小男生,比香香小一个多月。他俩是铁哥们。
他们决定先玩穿珠子。香香非常专注地穿,珠子一不小心就从另一头抖下去了,香香也不急,坐在地垫上,不紧不慢地穿着,穿了至少有二十分钟。
子子第一个没有穿进去,第二个也没有,奶奶就过来了:“哎呀,你看香香穿得多好,奶奶这都急死了。你该这么穿,那么穿……”子子就没兴趣了,穿了两个就不穿了,跑开了玩别的去了。
妈妈说陪他们玩剪纸。妈妈和香香认真地剪自己的,两人互不打扰。子子学着他们俩的样子剪。
没一会,奶奶就奔过来,说:“这个剪刀好使吗?来,奶奶看看,这个剪刀可能不好使。”然后试了一下,说:“嗯?这个怎么也能剪动呢?”“这也能剪?来,奶奶给你找一把好使的剪刀。”奶奶就把子子手里的那把剪刀拿下来,又换上另一把剪刀,说:“香香都会剪纸啦,奶奶真上火呀。”
这时候子子已经烦死了,就剪了两下又跑掉了。
香香又认真地剪了十多分钟,接下来两人决定看《布奇》。两个小孩并排坐在沙发中间,子子非要拉着香香的手,香香不愿让他拉,可一看《布奇》,香香慢慢也就忘记反对了,就这样手拉手看《布奇》。
奶奶一会又发言了:“子子,别老拉香香的手,你看香香不喜欢让拉。”奶奶这么一说,香香自然就又想起这件事了,就说子子。如此几次三番,子子自然看不下去电视了,又下了沙发跑去干别的了。
看完《布奇》,两人决定玩小小厨房的游戏。
香香依然是专心地玩自己的,奶奶则又过来“教导”子子:“这块给谁呀?”“使劲儿切!”“这样炒、那样炒。”“我要不给你拿个大点的锅吧。你看菜板合不合适呀?”……结果,子子玩了没两下,又跑开了。
(奶奶就这样不停地打扰孩子。
整个下午几乎都是如此:香香专注地做着一项又一项工作,而子子总是被不停打扰。自然,子子什么游戏都玩不了几下,大多数时间,就是在东碰碰西跑跑,根本无法持久和深入。即使有的游戏奶奶并没有上去“教导”,但是子子在玩的时候,总是在担心又会被“教导”,心根本静不下来,所以,玩什么都是浮皮潦草。
整个下午,子子都处于很不安很烦躁的状态。)
奶奶说:“带孩子,就光让孩子自己玩儿啊?不管孩子哪行?这不管孩子,心里内疚啊。”奶奶总觉得不说点什么,就不是教育者。
妈妈说:“您看,咱们坐着聊天、不理他们的时候,他们玩得更自在。谁愿意老被别人的眼睛盯着玩儿呢,是吧?咱们就别老打断孩子了。”
可是,奶奶说:“你看香香,这个也会那个也会,所以我这个急啊,这个焦虑啊。我让他爸爸妈妈来听香香爸爸的课,让他们来好好学学。”
我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香宝宝的专注能力,经常让我们惊诧:比方,玩积木,常常一个人玩半天;画画,同样能画半天,虽然谁也不知道她在画什么,不过现在已经能画出脸上的五官了;看书,在妈妈给她做的舒服的图书角里,一个人窝在那能看半天,虽然经常书都是拿倒的,但是她明显是极其自得其乐;有时候拿着书自己给自己讲故事,讲的也不是这本书上的,但是管它呢,她自己很陶醉很陶醉,甚至可以说是很沉醉很沉醉;有时候则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唱歌,唱半天,她现在已经会唱很多很多歌了,也没有人专门教她,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的……
生命总是让我们惊诧不已。
总结一下,我和她妈妈,都做了什么呢?其实,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没做什么。我们很少很少打扰孩子,同时,我们也很少很少教导孩子。—我们只是提供必要的环境,然后,让自己消失。
也许,(尽量)不打扰,大家是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的。但是,(尽量)不教导,大家却很难理解和认同。
我想跟大家分享:很多很多时候,绝大多数时候,教导,其实就是打扰。正如子子奶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打扰孩子,她认为是在进行必要的教导。
您呢?估计您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在打扰孩子,您也会认为自己是在教导孩子。所以,难就难在这里。难就难在: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是在“教导”,而不是“打扰”。你我,都是这其中的一员。
难就难在这里!所以,意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转变的开始。所以,关键不是(尽量)不打扰,而是(尽量)不教导,教导就是打扰。教导和打扰无别,这就是无分别的爱。少教导,也少打扰,这就是和心在一起的教育。
生命教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一定要小心。
专注力应该怎样培养?我想,到此,其实已经全部说完了。再啰嗦几句,就是:心无法安宁,无法静下来,专注力、思考力,自然是难以生长出来的;反过来,专注力、思考力要生长出来,就必须要孩子的心宁静下来。真正的专注力,是心灵的能力,不是大脑的能力。
心怎么宁静下来?让孩子专注地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乱加打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节奏生长,不乱加教导。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和自己的心在一起。
不打扰相对容易,不教导,却很难很难。那么,就让我们少一点,可以吗?
孩子们会感激我们的哪怕是些微的转变的。否则,在生命最关键的时期,能力生长不出来,能力被不知不觉破坏掉,且无法在之后获得弥补,这实在是生命最悲哀的事件之一。
我的女儿香香2岁9个月了。
今天,子子奶奶带子子来家里找香香玩,子子是个小男生,比香香小一个多月。他俩是铁哥们。
他们决定先玩穿珠子。香香非常专注地穿,珠子一不小心就从另一头抖下去了,香香也不急,坐在地垫上,不紧不慢地穿着,穿了至少有二十分钟。
子子第一个没有穿进去,第二个也没有,奶奶就过来了:“哎呀,你看香香穿得多好,奶奶这都急死了。你该这么穿,那么穿……”子子就没兴趣了,穿了两个就不穿了,跑开了玩别的去了。
妈妈说陪他们玩剪纸。妈妈和香香认真地剪自己的,两人互不打扰。子子学着他们俩的样子剪。
没一会,奶奶就奔过来,说:“这个剪刀好使吗?来,奶奶看看,这个剪刀可能不好使。”然后试了一下,说:“嗯?这个怎么也能剪动呢?”“这也能剪?来,奶奶给你找一把好使的剪刀。”奶奶就把子子手里的那把剪刀拿下来,又换上另一把剪刀,说:“香香都会剪纸啦,奶奶真上火呀。”
这时候子子已经烦死了,就剪了两下又跑掉了。
香香又认真地剪了十多分钟,接下来两人决定看《布奇》。两个小孩并排坐在沙发中间,子子非要拉着香香的手,香香不愿让他拉,可一看《布奇》,香香慢慢也就忘记反对了,就这样手拉手看《布奇》。
奶奶一会又发言了:“子子,别老拉香香的手,你看香香不喜欢让拉。”奶奶这么一说,香香自然就又想起这件事了,就说子子。如此几次三番,子子自然看不下去电视了,又下了沙发跑去干别的了。
看完《布奇》,两人决定玩小小厨房的游戏。
香香依然是专心地玩自己的,奶奶则又过来“教导”子子:“这块给谁呀?”“使劲儿切!”“这样炒、那样炒。”“我要不给你拿个大点的锅吧。你看菜板合不合适呀?”……结果,子子玩了没两下,又跑开了。
(奶奶就这样不停地打扰孩子。
整个下午几乎都是如此:香香专注地做着一项又一项工作,而子子总是被不停打扰。自然,子子什么游戏都玩不了几下,大多数时间,就是在东碰碰西跑跑,根本无法持久和深入。即使有的游戏奶奶并没有上去“教导”,但是子子在玩的时候,总是在担心又会被“教导”,心根本静不下来,所以,玩什么都是浮皮潦草。
整个下午,子子都处于很不安很烦躁的状态。)
奶奶说:“带孩子,就光让孩子自己玩儿啊?不管孩子哪行?这不管孩子,心里内疚啊。”奶奶总觉得不说点什么,就不是教育者。
妈妈说:“您看,咱们坐着聊天、不理他们的时候,他们玩得更自在。谁愿意老被别人的眼睛盯着玩儿呢,是吧?咱们就别老打断孩子了。”
可是,奶奶说:“你看香香,这个也会那个也会,所以我这个急啊,这个焦虑啊。我让他爸爸妈妈来听香香爸爸的课,让他们来好好学学。”
我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香宝宝的专注能力,经常让我们惊诧:比方,玩积木,常常一个人玩半天;画画,同样能画半天,虽然谁也不知道她在画什么,不过现在已经能画出脸上的五官了;看书,在妈妈给她做的舒服的图书角里,一个人窝在那能看半天,虽然经常书都是拿倒的,但是她明显是极其自得其乐;有时候拿着书自己给自己讲故事,讲的也不是这本书上的,但是管它呢,她自己很陶醉很陶醉,甚至可以说是很沉醉很沉醉;有时候则一个人坐在沙发上唱歌,唱半天,她现在已经会唱很多很多歌了,也没有人专门教她,也不知道她是怎么学会的……
生命总是让我们惊诧不已。
总结一下,我和她妈妈,都做了什么呢?其实,不是我们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没做什么。我们很少很少打扰孩子,同时,我们也很少很少教导孩子。—我们只是提供必要的环境,然后,让自己消失。
也许,(尽量)不打扰,大家是比较容易理解和认同的。但是,(尽量)不教导,大家却很难理解和认同。
我想跟大家分享:很多很多时候,绝大多数时候,教导,其实就是打扰。正如子子奶奶,她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打扰孩子,她认为是在进行必要的教导。
您呢?估计您也不会认为自己是在打扰孩子,您也会认为自己是在教导孩子。所以,难就难在这里。难就难在:每个人,都会不知不觉地认为自己是在“教导”,而不是“打扰”。你我,都是这其中的一员。
难就难在这里!所以,意识到这一点,才是真正的转变的开始。所以,关键不是(尽量)不打扰,而是(尽量)不教导,教导就是打扰。教导和打扰无别,这就是无分别的爱。少教导,也少打扰,这就是和心在一起的教育。
生命教育,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们一定要小心。
专注力应该怎样培养?我想,到此,其实已经全部说完了。再啰嗦几句,就是:心无法安宁,无法静下来,专注力、思考力,自然是难以生长出来的;反过来,专注力、思考力要生长出来,就必须要孩子的心宁静下来。真正的专注力,是心灵的能力,不是大脑的能力。
心怎么宁静下来?让孩子专注地做她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乱加打扰。让孩子按照自己的逻辑和节奏生长,不乱加教导。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和自己的心在一起。
不打扰相对容易,不教导,却很难很难。那么,就让我们少一点,可以吗?
孩子们会感激我们的哪怕是些微的转变的。否则,在生命最关键的时期,能力生长不出来,能力被不知不觉破坏掉,且无法在之后获得弥补,这实在是生命最悲哀的事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