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不想读、不会读、没得读;学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应对这些问题,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有效引导,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应对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就农村初中而言,从教学方面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不想读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不会读
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3.没得读
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农村个别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學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是课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目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
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应试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教与学,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很难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听读体味课文,新教材第二册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构思巧妙,感情充溢的抒情散文,可以播放一首《松花江上》引入情境,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通过反复熟读课文,体悟文章。
(二)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三)有效引导,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教师要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采取批注法阅读。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方面,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圈点勾画符号或作简洁文字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使其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自己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也增添了兴趣。教师也可适当点拨和引申。
总之,农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阅读能力。要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参考文献]
梁 华.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应对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显然,课标中的这段对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改之路,让个性的花朵在阅读中绽放。
一、当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课程改革的深化,语文教学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但是阅读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就农村初中而言,从教学方面分析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不想读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上网、打游戏、打闹嬉戏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课余时间。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课外阅读意义的认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和家长对"阅读"这个概念的理解存在着误区。他们认为,阅读就是指读好语文书,只要钻透那薄薄的一本语文书,认真上好那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加上大量的练习,那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着这样错误的认识,他们自然对课外阅读是不屑一顾,认为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
2.不会读
由于课外阅读很难得到老师家长的认同,也就很难得到有益的指导。然而许多名著,尤其是外国名著,内涵丰富,其写作背景或事件的发生有着深厚的历史原因,要想理解其主题思想,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阅读;退一步讲,即便勉强阅读,也只能浅尝辄止,仅仅停留在作品表面的遣词造句上,难以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把握文章的思想艺术价值。
3.没得读
农村经济文化建设落后,硬件设施投入不足,农村个别学校没有图书阅览室,即便是有,学校领导也不重视两室对图书阅览室的建设,藏书太少,疏于管理,很少时间向学生开放,难得的资源成了应付检查的摆设,这种情况下不可能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
(二)来自教师方面的问题
1.教育观念落后,教学目的片面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校学生的主要智力,不应单单投放在获取死的知识上,而主要是为了成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学校应是积极思维的王国。"而当下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仍然是传统教学占主流,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难以开展,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语文的情绪。阅读教学教学目的局限于知识的归纳与传授,忽视学生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忽视学生阅读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2.學生主体缺失,教学形式僵化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不仅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更是课程建设的主人。然而,目前农村初中阅读教学形式还局限于教师讲学生听,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漠视学生学习和阅读的主体地位。阅读内容仅局限于教科书,大多由教师指定,课程建设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既不符合新课标精神,更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3.教师功利至上,评价单一乏力
目前语文教学的评价中,恰恰就是缺乏对孩子课外阅读情况的评价机制。一学期终结仅有的一张试卷上,基本上都是语文书上的内容,教辅书上的题型,有多少是检查和评价课外阅读的情况的呢?单一的测评方式就是对学生一学期语文知识和素养的唯一评定标准和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机制忽视了学生的动态发展,严重挫伤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分强调应试训练,片面追求升学率,围绕考试的指挥棒教与学,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
二、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应对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这种内在的动力,积极参与学习。如果没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就很难读完一本书,甚至一篇文章。因此,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通过听读体味课文,新教材第二册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构思巧妙,感情充溢的抒情散文,可以播放一首《松花江上》引入情境,让最形象的音符最直接最强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通过反复熟读课文,体悟文章。
(二)立足课堂教学 张扬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拘泥于文本,照本宣科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应付考试。课堂上,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段落层次,分析优美语句,概括文章主旨,看上去井然有序,实则老套。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最大误区。
其实,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教材,我们不能一味地讲解,而应当把每一篇课文当成阅读练习,为学生设计恰当的问题,或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老师则适当点拨,这才显示出老师导的作用,而不是主观的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阅读,去欣赏,去实践,这才是课文教学的重要目的,无形之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语文鉴赏水平也就得到慢慢的提高。
(三)有效引导,传授学生阅读方法
教师要传授学生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采取批注法阅读。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等方面,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圈点勾画符号或作简洁文字标记。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使其具有很强的阅读自主权。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了自己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也增添了兴趣。教师也可适当点拨和引申。
总之,农村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和作用,重视培养农村学生阅读能力。要在有限的语文课堂上尽可能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参考文献]
梁 华. 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初探[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