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盯老年人的钱袋子
一天,就职于北京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做产品销售的小张,身着西服套装,拎着一资料袋的宣传材料,来到和平里西街的一家百货商场门前,开始向来往的大爷大妈发放起宣传材料,“专项理财产品,年化收益16%”。不远处,一位同样西装革履的同行摇着手中的宣传彩页高呼,10万元一年返1.5万元。
“这商场周围都是居民小区,而且附近有菜市场和超市,每到上午,来附近买菜的大爷大妈特别多,正是揽客的好地点。”小张驻守的这一百货商场,已然成为“小张们”的上班地点,他们的目的就是“物色”老年客户,向其推销收益奇高、投向模糊的第三方理财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无意中发现,在这家百货商场4楼的一档小隔间,就是他们的简易“办公室”。易拉宝宣传着预期年化收益率14%~15%的“亿信宝”产品,一张小桌上面放满第三方理财产品的宣传彩页。年轻人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对中年客户也不冷不热,唯独对老年客户异常热情。小张告诉记者,年轻人一般没有太多的资产,而且文化程度比较高,不太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向中年人推销产品成功的几率也并不高;老年人时间相对较多,可以详细地了解一款理财产品。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会在商场门口放一张小桌,填调查问卷可以获赠小礼品,不少老年人都围在小桌子旁,但是有中年人走过他们并不拉拢。
在市场上,众多的公司凑几个人,买来一本电话簿,就天天不停地给老百姓打电话或发短信推销理财产品;或者驻扎人群密集场所,见到大爷大妈们走过来,就拼命发小广告。正因为这种粗放的推销方式,不少投资者疑问,第三方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它们与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不同?它们靠谱吗?
以“服务业”注册玩金融
一间办公室、数套桌椅、两三个人,便是小型第三方理财机构典型的真实写照。所谓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独立于银行、保险、金融公司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然而,并不是每家第三方投资理财公司都具备为理财人出谋划策的资历。居民钱袋子越来越鼓,财富保值升值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第三方理财机构就这样走入了公众视线。
最近,易胜百集团的推销人员为肖女士推荐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12%的产品,看出肖女士有所犹豫后,这位销售人员表示:“公司‘五一’期间做活动,收益可以给到18%。”这令肖女士更加怀疑这类产品的真实可靠性。
记者了解后发现,这位销售人员推销的产品为大明水产基金募集产品,该销售人员表示:“农业项目非常抢手,募集资金为3000万元,由于回馈客户,要拿出2000万元的额度将收益率提升6%,过几天会重新回到12%的预期年化收益。”据了解,这一项目主要为私募基金产品,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发现,在不少贴吧、论坛及股吧中,都有投资者投诉说这一项目为空壳项目,并因此上当受骗。
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人士表示:“这个市场门槛准入不高,谁都可以进来,只要有客户资源,注册几万资金,都可以成立第三方理财公司;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可以赚到钱。”
除了代销产品,一些第三方理财机构还打着代客理财、操盘的名号吸引投资者。但事实上,投资者将资金交由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操作的风险很大,资金是否安全难以保证。
还有部分公司为了博得投资者的信任,将某银行“监管”的字样列入了宣传单,在投资者询问时,通常会得到理财经理这样的回答:“公司的资金都是由银行管理,一旦发生兑付风险,银行将把房产作为抵押,来保证客户收益,而且银行也知道钱的去向,很透明化。”
但事实上,这些产品大多仅由银行托管而并非直接监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银行并不能监管这些公司的理财产品。银行有资金托管的业务,就是把钱放在银行账上,但银行监管不到资管公司钱的投资去向,甚至这部分募集的资金有没有被挪用银行也是不知道的。这些第三方理财机构将银行托管的职能直接写为银行监管,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同样带有虚假宣传成分。
经营混乱风险丛生
第三方理财的模式起源于欧美国家,近年来才在国内生根发芽。按照国际惯例,第三方理财机构主要有4种盈利模式:专业理财规划及咨询费;会员制服务费;推荐产品实现利润分成费;代销产品的返佣。海外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侧重前3种。
而目前的理财机构却沦为“销售机器”,以产品销售为唯一目的:有什么卖什么;什么产品给的佣金高就主推何种产品,而忽略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投资偏好。如此一来,违规经营、误导客户的事情屡见不鲜。例如,2014年4月,一家名叫“信托100”的网站以自己的名义认购信托,再将信托拆分成小份销售,以“间接代理”的法律名义与投资者签订协议,将100万元的信托门槛骤降至100元,这实际上违反了信托合格投资者的规定,遭到监管部门否认。
甚至出现了个别公司高管“跑路”的现象。普通消费者如果片面追求金融产品的高收益,不理解或不关注相关产品的资金去向和具体运作模式则风险较大。2013年以来,经营类似金融产品的投资公司资金链断裂使客户血本无归,或涉及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等新闻开始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3月,中欧温顿基金公司出现问题,公司负责人联系不上,客户的巨额投资拿不回来。据统计,有近2000位投资者共计4亿多元资产放在该公司打理。
更有一些违法机构是打着理财的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曾侦破一起涉案3600余万元的非法集资案。嫌疑人于2008年成立一家投资理财公司,许诺以每月3%~6%不等的高额利息向客户借钱,然后再以更高的利息放贷,从中赚取利息差。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吴泞江指出:“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成立的速度如雨后春笋,但绝大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都是‘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三方理财市场几乎没有进入门槛,只要通过工商注册便可以营业,造成大量资金涌入,大量机构涌现。不规范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隐患。
监管缺位维权艰难
监管缺失、没有实现行业自律等多重因素令第三方理财市场乱象丛生,风险事件层出不穷,中欧温顿基金老板“跑路事件”、中金智富私募基金难以按时对付,这一桩桩、一件件虽然在某个时间点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但他们却在高收益的陷阱前无法自拔。
对于已经购买这类产品的投资者在出现问题时该如何维权,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表示,那些购买第三方理财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所造成的损失,投资人应尽可能收集资料来作维权证据。另外,投资者应注意有些理财机构是不是构成非法集资或者说集资诈骗,如果构成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营销员在推销过程中承诺“保本保收益”构成欺诈,投资者可以向他们索赔。
吴泞江直言,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业务仍属于新生事物,如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该行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进入门槛低,造成整个行业里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机构运作不规范等。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现在正处在建立市场形象和树立信誉度的关键时期,任何不规范运作对其的冲击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郭田勇表示,形形色色带有影子银行性质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发行的产品不断增加,这些理财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另外现在发行和销售这些产品的机构并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都不管,容易形成灰色地带,希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部门协调,把这部分规范好,管理层不能总是等到最后出了事才来收拾残局。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第三方理财产品与公司都存在问题,但目前不少私募产品成为投资者收益亏损的重灾区。
吴泞江认为,行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管。而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目前还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因而机构的自律就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关键。未来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或将经历与证券业类似的“野蛮发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毫无疑问,最后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机构一定是严格自律并坚持规范运作的第三方理财机构。
(摘自《北京商报》 )
一天,就职于北京一家投资咨询公司做产品销售的小张,身着西服套装,拎着一资料袋的宣传材料,来到和平里西街的一家百货商场门前,开始向来往的大爷大妈发放起宣传材料,“专项理财产品,年化收益16%”。不远处,一位同样西装革履的同行摇着手中的宣传彩页高呼,10万元一年返1.5万元。
“这商场周围都是居民小区,而且附近有菜市场和超市,每到上午,来附近买菜的大爷大妈特别多,正是揽客的好地点。”小张驻守的这一百货商场,已然成为“小张们”的上班地点,他们的目的就是“物色”老年客户,向其推销收益奇高、投向模糊的第三方理财产品。
《北京商报》记者无意中发现,在这家百货商场4楼的一档小隔间,就是他们的简易“办公室”。易拉宝宣传着预期年化收益率14%~15%的“亿信宝”产品,一张小桌上面放满第三方理财产品的宣传彩页。年轻人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对中年客户也不冷不热,唯独对老年客户异常热情。小张告诉记者,年轻人一般没有太多的资产,而且文化程度比较高,不太喜欢这种推销方式;向中年人推销产品成功的几率也并不高;老年人时间相对较多,可以详细地了解一款理财产品。
在调查过程中,记者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些第三方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会在商场门口放一张小桌,填调查问卷可以获赠小礼品,不少老年人都围在小桌子旁,但是有中年人走过他们并不拉拢。
在市场上,众多的公司凑几个人,买来一本电话簿,就天天不停地给老百姓打电话或发短信推销理财产品;或者驻扎人群密集场所,见到大爷大妈们走过来,就拼命发小广告。正因为这种粗放的推销方式,不少投资者疑问,第三方理财产品到底是什么?它们与银行理财产品有什么不同?它们靠谱吗?
以“服务业”注册玩金融
一间办公室、数套桌椅、两三个人,便是小型第三方理财机构典型的真实写照。所谓第三方理财机构是指独立于银行、保险、金融公司的中介理财机构,它们独立地分析客户的财务状况和理财需求,判断所需投资工具,提供综合性的理财规划服务。然而,并不是每家第三方投资理财公司都具备为理财人出谋划策的资历。居民钱袋子越来越鼓,财富保值升值的需求也日益强烈,第三方理财机构就这样走入了公众视线。
最近,易胜百集团的推销人员为肖女士推荐了一款预期年化收益率12%的产品,看出肖女士有所犹豫后,这位销售人员表示:“公司‘五一’期间做活动,收益可以给到18%。”这令肖女士更加怀疑这类产品的真实可靠性。
记者了解后发现,这位销售人员推销的产品为大明水产基金募集产品,该销售人员表示:“农业项目非常抢手,募集资金为3000万元,由于回馈客户,要拿出2000万元的额度将收益率提升6%,过几天会重新回到12%的预期年化收益。”据了解,这一项目主要为私募基金产品,记者在网络上搜索发现,在不少贴吧、论坛及股吧中,都有投资者投诉说这一项目为空壳项目,并因此上当受骗。
一位第三方理财机构人士表示:“这个市场门槛准入不高,谁都可以进来,只要有客户资源,注册几万资金,都可以成立第三方理财公司;只要能把产品卖出去,就可以赚到钱。”
除了代销产品,一些第三方理财机构还打着代客理财、操盘的名号吸引投资者。但事实上,投资者将资金交由第三方理财公司进行操作的风险很大,资金是否安全难以保证。
还有部分公司为了博得投资者的信任,将某银行“监管”的字样列入了宣传单,在投资者询问时,通常会得到理财经理这样的回答:“公司的资金都是由银行管理,一旦发生兑付风险,银行将把房产作为抵押,来保证客户收益,而且银行也知道钱的去向,很透明化。”
但事实上,这些产品大多仅由银行托管而并非直接监管。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银行并不能监管这些公司的理财产品。银行有资金托管的业务,就是把钱放在银行账上,但银行监管不到资管公司钱的投资去向,甚至这部分募集的资金有没有被挪用银行也是不知道的。这些第三方理财机构将银行托管的职能直接写为银行监管,这种夸大其词的宣传同样带有虚假宣传成分。
经营混乱风险丛生
第三方理财的模式起源于欧美国家,近年来才在国内生根发芽。按照国际惯例,第三方理财机构主要有4种盈利模式:专业理财规划及咨询费;会员制服务费;推荐产品实现利润分成费;代销产品的返佣。海外理财机构的盈利模式主要侧重前3种。
而目前的理财机构却沦为“销售机器”,以产品销售为唯一目的:有什么卖什么;什么产品给的佣金高就主推何种产品,而忽略了客户的真实需求和投资偏好。如此一来,违规经营、误导客户的事情屡见不鲜。例如,2014年4月,一家名叫“信托100”的网站以自己的名义认购信托,再将信托拆分成小份销售,以“间接代理”的法律名义与投资者签订协议,将100万元的信托门槛骤降至100元,这实际上违反了信托合格投资者的规定,遭到监管部门否认。
甚至出现了个别公司高管“跑路”的现象。普通消费者如果片面追求金融产品的高收益,不理解或不关注相关产品的资金去向和具体运作模式则风险较大。2013年以来,经营类似金融产品的投资公司资金链断裂使客户血本无归,或涉及非法集资被立案调查等新闻开始进入公众视野。2014年3月,中欧温顿基金公司出现问题,公司负责人联系不上,客户的巨额投资拿不回来。据统计,有近2000位投资者共计4亿多元资产放在该公司打理。
更有一些违法机构是打着理财的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2013年,山东省济南市公安局曾侦破一起涉案3600余万元的非法集资案。嫌疑人于2008年成立一家投资理财公司,许诺以每月3%~6%不等的高额利息向客户借钱,然后再以更高的利息放贷,从中赚取利息差。
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研究员吴泞江指出:“目前,第三方理财机构成立的速度如雨后春笋,但绝大部分第三方理财机构都是‘小作坊’式的管理模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三方理财市场几乎没有进入门槛,只要通过工商注册便可以营业,造成大量资金涌入,大量机构涌现。不规范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已经成为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隐患。
监管缺位维权艰难
监管缺失、没有实现行业自律等多重因素令第三方理财市场乱象丛生,风险事件层出不穷,中欧温顿基金老板“跑路事件”、中金智富私募基金难以按时对付,这一桩桩、一件件虽然在某个时间点触动了投资者的神经,但他们却在高收益的陷阱前无法自拔。
对于已经购买这类产品的投资者在出现问题时该如何维权,北京市问天律师事务所主任张远忠表示,那些购买第三方理财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所造成的损失,投资人应尽可能收集资料来作维权证据。另外,投资者应注意有些理财机构是不是构成非法集资或者说集资诈骗,如果构成可以向公安机关举报。营销员在推销过程中承诺“保本保收益”构成欺诈,投资者可以向他们索赔。
吴泞江直言,不可否认,目前国内的第三方理财业务仍属于新生事物,如其他任何新生事物一样,该行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进入门槛低,造成整个行业里机构良莠不齐、部分机构运作不规范等。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现在正处在建立市场形象和树立信誉度的关键时期,任何不规范运作对其的冲击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郭田勇表示,形形色色带有影子银行性质的第三方理财机构发行的产品不断增加,这些理财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另外现在发行和销售这些产品的机构并不是正规的金融机构,监管机构都不管,容易形成灰色地带,希望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各部门协调,把这部分规范好,管理层不能总是等到最后出了事才来收拾残局。
《北京商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第三方理财产品与公司都存在问题,但目前不少私募产品成为投资者收益亏损的重灾区。
吴泞江认为,行业的规范发展离不开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管。而对于第三方理财机构而言,目前还处于监管的空白地带,因而机构的自律就成为其发展壮大的关键。未来第三方理财行业的发展或将经历与证券业类似的“野蛮发展”、“清理整顿”和“规范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毫无疑问,最后能生存下来并发展壮大的机构一定是严格自律并坚持规范运作的第三方理财机构。
(摘自《北京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