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质量,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为例诠释教学目标的演变路程,加深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解决其制定目标的困惑,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关 键 词] 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生物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66-02
随着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进行,生物学课程目标从“双基”跨越到“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演变和发展
目标即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其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提前订好预想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最终达到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层:由最开始提出的“双基目标”,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维目标”,再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出“核心素养”,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四维度的目标就是生物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和理论基础。教学目标的演变和发展关系见下图。
(一)生物学学科双基目标
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其偏重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关注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运用,希望学生在变化的课堂中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
(二)生物学学科三维目标
它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学知识目标是指要学会生物学教材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概念。生物学能力目标是指个体能顺利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生物学能力。生物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它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缺一不可,并且形成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为例分别构建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式教学目标
(一)染色体数目变异双基目标式的教学目标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三维目标式的教学目标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为核心素养式的教学目标
三、对双基式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式教学目标的分析
单从表1和表2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双基式教学目标只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很重视,但是忽略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忽略了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有所欠缺。而三维目标式教学目标已由内容层面向情感层面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已向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感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学习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或者简单的叠加,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不能把它分开。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三维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维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和关联性。可以说,知识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能力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一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从表3我们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比三维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结论。这四个目标之间相互区别又有交叉,每个目标中可能还含有对其他素养的要求,是教师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落脚点。生物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实际上课内容,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习惯了以三维目标来描述教学意图和要求,教师在应对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时或许会感到困惑,本案例旨在示范如何依据核心素养来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生物学学科双基目标、生物学学科三维目标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学课程目标。在教学目标发展演变的路程中,不同式的目标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是以前一阶段的目标为基础,可以看到,双基目标是三维目标确立的基础和核心重点,而三维目标又是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核心,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批判和发展。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学习的成果,主要依托在校期间的生物学课程来习得和巩固,教师应培养学生从更全局、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把握知识的核心要素,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立体的、持久的、可拓展延伸的,才是可内化为素养的知识。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学生在学习完知识的时候可以树立生命观念,养成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增强社会责任,最终形成恒久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恩山.普通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9).
[3]钟柏昌,李艺.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55-63.
◎编辑 赵瑞峰
[关 键 词] 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生物学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8-0066-02
随着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的进行,生物学课程目标从“双基”跨越到“核心素养”探究式教学,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演变和发展
目标即把人的需要转变为动机,使其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提前订好预想的结果,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最终达到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教育目的、教学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教師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详细的教学目标以便选择教学内容和保证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层:由最开始提出的“双基目标”,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三维目标”,再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出“核心素养”,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生物学核心素养四维度的目标就是生物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关键和理论基础。教学目标的演变和发展关系见下图。
(一)生物学学科双基目标
它主要包括基础知识目标和基本技能目标。其偏重生物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关注生物学基本技能的运用,希望学生在变化的课堂中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技能。
(二)生物学学科三维目标
它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生物学知识目标是指要学会生物学教材内容中的基础知识、概念。生物学能力目标是指个体能顺利完成某项工作或任务的生物学能力。生物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是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等。
(三)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它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即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缺一不可,并且形成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以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为例分别构建双基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式教学目标
(一)染色体数目变异双基目标式的教学目标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三维目标式的教学目标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为核心素养式的教学目标
三、对双基式目标、三维目标、核心素养式教学目标的分析
单从表1和表2进行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双基式教学目标只是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很重视,但是忽略了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忽略了对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培养,因此有所欠缺。而三维目标式教学目标已由内容层面向情感层面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已向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感转变,在教学方法上更加注重能力、过程和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对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学习不能完成了—维目标再落实另一维目标,或者简单的叠加,它们是联系在—起的,必须是三位一体,因为实践层面是面对完整的人的,不能把它分开。学生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要运用—定的方法,都要经历一个过程,不管是主动探究还是被动接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伴随一定的情感和态度,总会有一定的价值取向,不管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三维目标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三维之间具有统一性、一致性和关联性。可以说,知识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能力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任何一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从表3我们可以得出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比三维目标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未来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结论。这四个目标之间相互区别又有交叉,每个目标中可能还含有对其他素养的要求,是教师制定具体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和课堂教学活动实施的落脚点。生物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实际上课内容,确定每个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习惯了以三维目标来描述教学意图和要求,教师在应对核心素养制定教学目标时或许会感到困惑,本案例旨在示范如何依据核心素养来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总之,生物学学科双基目标、生物学学科三维目标和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物学课程目标。在教学目标发展演变的路程中,不同式的目标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是以前一阶段的目标为基础,可以看到,双基目标是三维目标确立的基础和核心重点,而三维目标又是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和核心,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批判和发展。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后天学习的成果,主要依托在校期间的生物学课程来习得和巩固,教师应培养学生从更全局、更宏观、更整体的角度把握知识的核心要素,理清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这样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立体的、持久的、可拓展延伸的,才是可内化为素养的知识。因此,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需要做到学生在学习完知识的时候可以树立生命观念,养成科学思维,发展科学探究,增强社会责任,最终形成恒久的关键品格和必备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刘恩山.普通生物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9).
[3]钟柏昌,李艺.核心素养如何落实:从横向分类到水平分层的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55-63.
◎编辑 赵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