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今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把握学生的潜力并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蕴意丰富的每个环节中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212-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验版课标相比,总目标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双能“发展为”四能“,即在原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決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更加重要。从古至今,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结合自身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模式来完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在老师设定好的一系列的问题下被“牵着鼻子走“,学生普遍不能、不敢或不善于发现问题,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冀教版教材新增添了很多联系生活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了唐僧师徒四人分饼吃的故事情境(唐僧要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吃一块儿。而八戒想多吃一块儿,悟空决定把饼平均分成8块,给八戒2块。)引导学生说一说:从故事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在充分交流信息的基础上发现、提出了各种数学问题,如:悟空为什么这么分饼?而且发现虽然给了八戒两块饼,但是他并没有多吃到饼。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不同方法的验证得出结论: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与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得到的是一样多的,得到两个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从而初步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某些数学事实、提出数学问题。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敢于表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漫无边际、毫无意义的,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少给他们批评与训斥,否则,孩子们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我们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下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体会到思维劳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三、在自主尝试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尝试自学,在尝试自学中,学生可以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也可以对新知识中不理解、不明白的的地方提出问题。当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新旧知识发生冲突或不同人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比例尺》一课时,课前学生设计如下两个操作活动:活动一:在作业纸上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名片示意图。活动二:在作业纸上画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框示意图。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同样是画示意图,第一个能够在作业纸上完成,而第二个的尺寸超过了作用纸,无法完成。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数学思考:如何画出镜框示意图?要用到哪些知识呢?……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我们以前的数学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提不出问题。而且年级越高,班上提问题的人数越少。这是因为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指给学生思维的方向,让他们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也就是为学生引路。一是根据课题来提问。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何异同?通过问题掌握学习方向,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二是抓住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在课前尝试研究中安排了将一块月饼、两块月饼和四块月饼分别平均分成两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活动。学生在得到3个二分之一后,提出:为什么分的月饼块数不同,每份的数量也不同,却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抓住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分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当今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把握学生的潜力并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蕴意丰富的每个环节中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回归本质,体现价值。
关键词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31-0212-01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实验版课标相比,总目标的变化之一就是从“双能“发展为”四能“,即在原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解決问题固然重要,但是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更加重要。从古至今,历史上任何一项重大发现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谈不上创新。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那么,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结合自身教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靠“满堂灌”或“满堂问”的模式来完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或在老师设定好的一系列的问题下被“牵着鼻子走“,学生普遍不能、不敢或不善于发现问题,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渐渐地,一些学生失去了提问题的习惯。自新课标实施以来,冀教版教材新增添了很多联系生活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内容。例如,四年级下册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创设了唐僧师徒四人分饼吃的故事情境(唐僧要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块,每人吃一块儿。而八戒想多吃一块儿,悟空决定把饼平均分成8块,给八戒2块。)引导学生说一说:从故事中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想到了什么问题?学生在充分交流信息的基础上发现、提出了各种数学问题,如:悟空为什么这么分饼?而且发现虽然给了八戒两块饼,但是他并没有多吃到饼。从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不同方法的验证得出结论:把一张饼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与把一张饼平均分成8份,取其中的2份得到的是一样多的,得到两个分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从而初步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能够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教学资源,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某些数学事实、提出数学问题。
二、创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新课程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敢于表现自己,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创造潜能。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是各种各样的,甚至是漫无边际、毫无意义的,但教师要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少给他们批评与训斥,否则,孩子们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我们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下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体会到思维劳动的成功与喜悦,从而激发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
三、在自主尝试学习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新知识之前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尝试自学,在尝试自学中,学生可以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提出问题,也可以对新知识中不理解、不明白的的地方提出问题。当学生在尝试中发现新旧知识发生冲突或不同人对同一问题产生不同见解时,教师适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六年级《比例尺》一课时,课前学生设计如下两个操作活动:活动一:在作业纸上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名片示意图。活动二:在作业纸上画一个长60厘米、宽45厘米的镜框示意图。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同样是画示意图,第一个能够在作业纸上完成,而第二个的尺寸超过了作用纸,无法完成。这时学生就会产生数学思考:如何画出镜框示意图?要用到哪些知识呢?……通过在尝试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随着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新知,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四、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在我们以前的数学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提问,可是学生却提不出问题。而且年级越高,班上提问题的人数越少。这是因为学生长期被动的学习,没有掌握提问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适度地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指给学生思维的方向,让他们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去质疑,也就是为学生引路。一是根据课题来提问。例如,在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在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何异同?通过问题掌握学习方向,使他们由不会问到会问。二是抓住重难点知识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冀教版四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能用分数表示整体的一部分。在课前尝试研究中安排了将一块月饼、两块月饼和四块月饼分别平均分成两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的活动。学生在得到3个二分之一后,提出:为什么分的月饼块数不同,每份的数量也不同,却都用二分之一表示呢?这样的问题抓住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的真正含义,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认识了分数,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时代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就决定了当今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合理诱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把握学生的潜力并点燃其创造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在蕴意丰富的每个环节中真正的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激情;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回归本质,体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