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万七千元高利贷压得他喘不过气,三年不敢回家过年;当养蜂售蜜发了财还清债时,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却重新选择了卖眼镜,把焦距对准了西部……
采访是从彭庆国的“贫贱之事”开始的。老彭已过知天命之年,个头不高,脸上总带着微笑,看上去不大像拥有数亿家资的企业家,倒酷似当今走红的某位小品演员。他的嗓音洪亮且富有磁性,很有些歌唱家的天份,我的这种直觉很快就被证实了。
老彭的老家在浙江温州南部的瑞安县(如今已升格为市)农村。由于人均耕地不到半亩,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也极少,人们多年已形成出外谋生的传统。用温州人的口头禅说:“死也要死在路上”。老彭从11岁起便离家到温州学唱温州鼓词(一种类似于京韵大鼓、苏州评弹、陕北梆子之类的地方曲艺),13岁便能执手板展歌喉登台演出,有了一门自谋生路的技艺。从13岁到28岁这10多年间,正值中国社会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期,他平日演出上座率很高,收入不菲。有时观众爆满,他每天可进账30多元,可抵得上北方一些机关干部一个月的工资。
然而,好花总有凋零时。1979年后,随着文化艺术的解冻,旧电影和传统戏剧的复出,文化市场又呈百花齐放,彭庆国的鼓词演唱门庭冷落,收入也一落千丈。他回忆道:“到了1980年,观众越来越少,有一次我和我的师傅演出时,观众都被武打电影拉跑了,最后,我师傅也去看电影了!”
眼看生活没了着落,彭庆国只好撂下鼓词,改行养蜂。应当说,养蜂是个不错的行业,可他因为没经验,不懂行情,第一年竟赔得一塌糊涂。情急之中,他借了高利贷,冒险跟别人倒腾走私手表,结果先后在天津、上海海关被扣,落个血本无归。到1983年,他已欠下了27000多元的高利贷。为偿还债务,他卖掉了手表、缝纫机等值钱的东西,甚至连睡觉的床都卖掉了,但依然资不抵债。
为躲避债主,他三年漂泊在外,未敢回家过年。绝境中,有位好朋友替他把甜菜糖熬成水掺进蜂蜜里,帮他狠赚了一把,使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结余几千元。可是,当朋友继续要和他一起发财时,他毅然谢绝了朋友,退出了养蜂业,决定卖眼镜,而且到西部去闯一番天下。
他在宝鸡从租一间小门面卖眼镜开始,20年间成为中国眼镜业500强之一,在陕西同行业排行第二。
“你为什么要到西部来发展?你为什么要选择眼镜行业?”
“西部有市场嘛!有朋友来西北,感觉有发展空间,我就闯来了!”彭庆国笑着说。
老彭告诉记者,干上眼镜行业,还真有点偶然性。温州最初只有四个人搞这一行,其“祖师爷”是个挑担子配钥匙、修眼镜框的。目前这四人的资产总和已达到40亿元,已占全国眼镜业市场份额的75%。不过,当时老彭并未看好这一行,还想继续养蜂。他的一个同乡在外地矿山做成了一大宗劳保眼镜生意,赶回温州税务局开税务发票。税务局一位领导觉得眼镜生意不错,就想让自己的儿子搞这一行。可他手头紧,就向彭庆国借钱,同时劝彭庆国也转到眼镜业,带带他儿子。就这样,老彭搭上了眼镜行业的“顺车”。
1983年冬天,老彭乘坐西去的列车,第一站落脚甘肃武威,不久又到张掖。在张掖生意势头不错,半年后由于合伙人的变故及当地投资环境方面的一些原因,他于1984年6月独自来到宝鸡。
20年过去了,但老彭依旧记得当时西北工业重镇宝鸡给他留下的印象:市区没有几座像样的高楼,人们的经商意识很淡薄,还习惯于当官坐办公室,“万元户”还很少。他在考察眼镜市场时发现,市区仅有两三家国营眼镜店,而且价格高,进货渠道不畅,服务态度差。他还注意到,陕西人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中小学生视力普遍下降,对眼镜的需求量很大。
彭庆国最初在市区较繁华的地段租了一间不大的门面房,里面的三面墙上绷着一道道细绳,绳上挂满花色各异的眼镜。门外墙上贴着广告和宣传画,而他自己则站在门口用曾唱过温州鼓词的洪亮嗓音招徕过往顾客,生意甚为红火。当时宝鸡的几家国营钟表眼镜店,价格雷打不动,从验光配镜到取镜最快需要两三天,而老彭的“光明眼镜店”由于进货渠道多,价格低廉,因而可以随行就市,价格灵活浮动,而且验光配镜速度快,顾客半小时就能取货。
从1986年开始,老彭俨然成了电视明星,亲自面对电视镜头推销“光明眼镜”,一句“光明在这里”,成了宝鸡妇孺皆知的广告语。随着这句广告语的流行,“光明眼镜”出现一家家连锁店,老彭每天的营业额2000多元,扣除房租水电员工工资及广告费用,每天净收入1000多元,可谓“日进千金”。而在当时,人们的平均月工资仅仅在80元左右。
20年过去了,老彭从最初的那间小小的卖眼镜的门面,已发展到在西部拥有数十家“光明眼镜”连锁店,仅在陕西就有14家,其中西安7家(在西安的店名已统称“奥美眼镜”)。市场占有率在陕西排行第二。在全国眼镜行业500强企业中,“光明眼镜”榜上有名。
受到过刁难,有一年差点卷摊儿回家;但也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和理解,使他爱上了这块厚土。他终于下决心定居宝鸡,西部成了“第二故乡”。
“在宝鸡20年间,你真的是一帆风顺吗?没有受到过刁难、排挤和打压吗?”
“总的来说还比较顺,要说一般的刁难,那免不了,比如某个部门的头儿买眼镜时没给优惠,就穿个小鞋,有时车被扣了,等等,但很快就化解了。唯有一次,简直被逼到绝境,我差一点卷摊儿回温州……”
老彭说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宝鸡市金台区出台了一项政策,要求所有的个体工商户补缴税款,老彭被要求补缴20多万!他无法接受。当时,个体工商户们怨声四起,有的关门收摊,回家了事;有的则联合起来,找有关部门说理。老彭也加入了说理的行列,但他打心底已做好了回老家的打算。
“那你为什么没有回温州呢?”
老彭朗声一笑:“说来真有点运气,当时,陕西省委副书记蔡竹林来到了宝鸡,他对宝鸡要求个体户补税一事很关心,提出了对个体户要‘放水养鱼’的主张,我们得救了。说起来,蔡书记还是我们温州老乡呢!”
在西安市区骡马市拆迁过程中,老彭与人发生房产租赁纠纷,本是占理的事,却在法庭上败诉。省高院副院长杨尊法得知详情后,帮他讨回了公道。
陕西人的纯朴厚道以及对外地客商投资的热情,终于打动了老彭的心。1994年,经过深思熟虑,老彭最终下决心举家从温州瑞安农村迁到宝鸡,成为这座城市的新移民。不久,他又当选为金台区第八届政协委员。
面对西部人和同乡的竞争,他决定实行全国六大眼镜行业强强联合,实施“苏宁电器”的经营战略;同时,他要挺进房地产,在宝鸡建造一座“温州商贸城”
“20年过去了,西部变化很大,宝鸡和西安街道上眼镜店多了好几倍,你的眼镜生意还好做吗?”
“不好做了!”老彭很有些感慨,“你也看到了,在我的光明眼镜店周围,冒出了不少宝鸡、西安当地人开办的眼镜店,这倒没什么可怕的,可怕的是温州同乡的竞争……”
老彭说,名气大了以后也会为名所累。自打他在宝鸡卖眼镜发财的消息传开后,他在家乡成了名人,许多人都说“跟着彭庆国能发财”,于是,不少年轻人都来拜他为师,学做生意,不料这些学生中后来有不少成了他的竞争对手。他们熟悉进货渠道,又深谙老彭的经营秘籍,有时还和他打起价格战,使得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弄得他很恼火。老彭开始想对策,他把连锁店按股份分散给两个儿子经营,利用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去应对竞争,然后,又联合全国六家实力雄厚的眼镜行业,实行强强联合,像“苏宁电器”那样,统一进货,统一定价,以对抗竞争。
“就像家电一样,眼镜市场已有饱和迹象,你怎样保证继续做强做大呢?”记者问。
“那就是下一代的事情了,我又要转行了!转向房地产……”
记者此时才注意到,老彭递过来的名片上印着“宝鸡市恒立建设(集团)第二房地产有限公司、法国林氏房产公司中国(西安)代表”的字样。老彭打开一本“温州商贸城”的项目报告摆到记者面前说,这座商贸城有4万平方米,投资1.5亿元,预计两年建成,将成为宝鸡市最大的商贸中心。为此,他亲自回温州老家招商引资,响应者很多,宝鸡市市长姚引良为此项目还专程赴温州签署了招商引资协议。
据悉,老彭把他自己20年来在陕西赚的钱都投进这座“温州商贸城”。目前,这项工程已经正式立项,不久就要动工。
采访将结束时,有人为他带来“可在西北某地打油井”的信息,老彭立刻进入兴奋状态,眼睛放出猎豹似的亮光,使我感受到他那种“职业商人”的虎视眈眈和“在线”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