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绿色建筑为题,研究绿色建筑设计思想的一系列问题,讨论绿色节能技术的运用,从而得到绿色建筑理念对建筑设计所起到的相关作用。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技能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的基础是绿色节能技术,而绿色节能技术要以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理念作支撑,在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设计或改造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自然条件及节能控制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来合理化布局,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才能创造出来。
一、建筑节能
降低能源消耗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供热、空调制冷,控制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二、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理念是指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观念。通过建筑来表达和阐述一种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所谓的有关“风水术”的一套系统性观念。古代人在建筑设计时,无外乎在选址上大做文章,结合分析一系列有关地理环境、天文、水文、气候、气象、光照、风向等一系列自然因素,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和设计依据,安排建筑物的朝向,建筑内部的空间分布等等。从根本上讲,这种设计理念并不仅仅是古老时代的烙印。在现今的建筑设计理念里,也是渗透着这种思想。任何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都是结合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这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虑。也就是说,这种复杂性与现代建筑是融为一体的。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在定义上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建设的整个工期内,把建筑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一些可二次利用元素的融入作为设计所要考虑的重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总的来说,可以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角度展开。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要突出个性,有它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例如,博物馆可以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服务社会。”例如,对古建筑的修缮,也有一个建筑设计过程,可以是“修旧如旧,再现辉煌”等等。
三、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1、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构造物热工性能的好坏,是建筑应用能耗大小的关键因素。我国依据一月份与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一级温和地区几个建筑气候区,每个地方的气候都有很大区别,建筑围护结构物当和建筑所处环境符合。在严寒区域,建筑围护构造物的保温功能是一种特别关键的指标,在墙体的表面添加一层保温材料为必要和特别有效的,且在一个适当的厚度区域内,保温层与热工性能成线性关系。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不但考虑冬季保温性能而且考虑夏季隔热性能,有时两者会产生矛盾。
最近几年,在建筑围护构造物中,玻璃的应用面积日益增大。对于绿色建筑,透明的围护构造物能够增大屋内采光和冬季太阳辐射量。但由于现在的技术发展状况,在一个适当的价格区域内,透明围护构造物的热阻仍然大大小于非透明围护构造物的,尤其直接达到屋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通常为空调系统的重要负荷,透明的外侧务必设高效的遮阳,来减少到达屋内的太阳辐射量。因为透明围护构造物的热工特性比非透明围护构造物差,所以从节能角度考虑,控制透明围护构造物的大面积应用还是很重要的。
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
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建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方面的忧虑。随着高档建筑、高档装修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筑装修材料的应用,“无形杀手”已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专家们对写字楼室内空气质量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其中存在有害物质氨、甲醛、臭氧等。这些有害物质会造成眼、鼻、喉干燥、刺激,全身无力、疲劳、不适,神经性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病症,即通常意义上的“挥发性有害物质过敏症”。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人在办公室里倒下,越来越多的奇怪病症在医院里出现。
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对生产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物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也越高。“绿色建筑材料”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各国纷纷制订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为此人们开始研发性能高、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也就是绿色材料。国际公认的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材料选取、生产、施工、使用、废料处理等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小、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有利的材料。绿色建材包含在绿色材料中,与传統建材相比,绿色建材应具备如下特征:节约能源与资源,少用或不用天然能源及资源,大量使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无辐射、无污染的材料,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健康、环保、安全”的属性。
3、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的科学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的自动控制则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
4、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4.1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绿色建筑强调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例如,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屋面、阳台、外墙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建筑物形象,又避免了重复投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3~4年即可收回投资,非常适用于宾馆、医院、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和住宅安装使用,即使是高层住宅也有多种技术系统可供选择。
4.2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括了使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热源和冷源的系统,即地下土壤热交换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湖水、河水、海水及污水)热泵系统。地源热泵供暖(冷)系统通过吸收大地的能量,包括土壤、井水、湖泊等天然能源,冬季从大地吸收热量,夏季向大地放出热量,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热泵空调供暖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商业楼宇、公共建筑、住宅公寓、学校、医院等建筑物。
统计信息表明,对公共建筑而言,在50%的节能率中,空调等设备系统占据20%~30%,建筑围护结构约为12%~16%,照明大概为6%~8%;住宅的能耗构成中,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比例达到80%。
结束语
总之,建筑节能需要通过节能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是建筑功能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节能技术应用的综合,涉及到建筑行业方方面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国情、地域及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前提下,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舒适、经济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梅青,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结合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李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129-130.
[3]包翔.论小区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J].科技资讯.2012(02)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技能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绿色建筑”的基础是绿色节能技术,而绿色节能技术要以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理念作支撑,在对绿色节能技术进行设计或改造时,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自然条件及节能控制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先进的技术及设备来合理化布局,只有这样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才能创造出来。
一、建筑节能
降低能源消耗是绿色建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建筑节能是指建筑物规划、设计、新建(改建、扩建)、改造和使用过程中,执行建筑节能标准,采用节能型建筑技术、工艺、设备、材料和产品,提高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供热、空调制冷热系统效率,加强建筑物用能系统的运行管理,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采暖供热、空调制冷,控制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
二、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建筑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理念是指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想要传达的最核心的观念。通过建筑来表达和阐述一种思想。在我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就是所谓的有关“风水术”的一套系统性观念。古代人在建筑设计时,无外乎在选址上大做文章,结合分析一系列有关地理环境、天文、水文、气候、气象、光照、风向等一系列自然因素,并以此作为建筑设计的评价标准和设计依据,安排建筑物的朝向,建筑内部的空间分布等等。从根本上讲,这种设计理念并不仅仅是古老时代的烙印。在现今的建筑设计理念里,也是渗透着这种思想。任何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都是结合了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这一系列复杂因素的考虑。也就是说,这种复杂性与现代建筑是融为一体的。
2、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在定义上而言,绿色建筑设计指的是在建筑建设的整个工期内,把建筑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一些可二次利用元素的融入作为设计所要考虑的重点。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总的来说,可以从“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环保,可持续发展”,这几个角度展开。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型的建筑物,要突出个性,有它自己的建筑设计理念,例如,博物馆可以是“以人为本,以文物为本,服务社会。”例如,对古建筑的修缮,也有一个建筑设计过程,可以是“修旧如旧,再现辉煌”等等。
三、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
1、建筑围护结构
建筑围护构造物热工性能的好坏,是建筑应用能耗大小的关键因素。我国依据一月份与七月份的平均气温,分为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一级温和地区几个建筑气候区,每个地方的气候都有很大区别,建筑围护结构物当和建筑所处环境符合。在严寒区域,建筑围护构造物的保温功能是一种特别关键的指标,在墙体的表面添加一层保温材料为必要和特别有效的,且在一个适当的厚度区域内,保温层与热工性能成线性关系。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不但考虑冬季保温性能而且考虑夏季隔热性能,有时两者会产生矛盾。
最近几年,在建筑围护构造物中,玻璃的应用面积日益增大。对于绿色建筑,透明的围护构造物能够增大屋内采光和冬季太阳辐射量。但由于现在的技术发展状况,在一个适当的价格区域内,透明围护构造物的热阻仍然大大小于非透明围护构造物的,尤其直接达到屋内的太阳辐射在夏季通常为空调系统的重要负荷,透明的外侧务必设高效的遮阳,来减少到达屋内的太阳辐射量。因为透明围护构造物的热工特性比非透明围护构造物差,所以从节能角度考虑,控制透明围护构造物的大面积应用还是很重要的。
2、绿色建筑材料的选用
经济的高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建筑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生活的舒适度;但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方面的忧虑。随着高档建筑、高档装修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筑装修材料的应用,“无形杀手”已悄悄潜伏在我们身边。专家们对写字楼室内空气质量抽样检测,结果发现其中存在有害物质氨、甲醛、臭氧等。这些有害物质会造成眼、鼻、喉干燥、刺激,全身无力、疲劳、不适,神经性头痛、记忆力减退等病症,即通常意义上的“挥发性有害物质过敏症”。越来越多年轻力壮的人在办公室里倒下,越来越多的奇怪病症在医院里出现。
传统建材工业是国民经济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是天然资源和能源消耗最高、对生产环境破坏最大、污染大气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物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健康、安全的要求也越高。“绿色建筑材料”是在1988年国际材料科学研讨会上首次提出的,随后各国纷纷制订了“绿色建材”的性能标准。为此人们开始研发性能高、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也就是绿色材料。国际公认的绿色材料是指在原材料选取、生产、施工、使用、废料处理等过程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最小、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有利的材料。绿色建材包含在绿色材料中,与传統建材相比,绿色建材应具备如下特征:节约能源与资源,少用或不用天然能源及资源,大量使用工业废弃物,生产无辐射、无污染的材料,使用过程中充分体现“健康、环保、安全”的属性。
3、室内环境控制技术
室内环境控制包括自然通风利用、自然光利用、空气处理系统等,其中暖通空调系统的技术应用最为重要。各类空调系统的能效存在较大的差异,建筑内部空调的合理分区对运行能耗的影响也很大,系统的科学运行管理对实际节能与否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公共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至少占建筑总能耗的50%以上,优化系统设计是节能的前提,系统的自动控制则是节能成败的关键。目前,暖通空调系统基本上采用集散控制技术,系统节能效率达10%~30%。
4、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4.1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
绿色建筑强调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应用技术。例如,将太阳能集热器与建筑屋面、阳台、外墙有机结合,既丰富了建筑物形象,又避免了重复投资。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技术发展的方向。
太阳能热水系统与建筑一体化技术目前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3~4年即可收回投资,非常适用于宾馆、医院、学生公寓等公共建筑和住宅安装使用,即使是高层住宅也有多种技术系统可供选择。
4.2地源热泵技术
地源热泵是一个广义的术语,它包括了使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热源和冷源的系统,即地下土壤热交换器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热泵系统、地表水(湖水、河水、海水及污水)热泵系统。地源热泵供暖(冷)系统通过吸收大地的能量,包括土壤、井水、湖泊等天然能源,冬季从大地吸收热量,夏季向大地放出热量,再由热泵机组向建筑物供冷供热,是一种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高效节能、无污染的既可供暖又可制冷的新型热泵空调供暖系统,可广泛应用于商业楼宇、公共建筑、住宅公寓、学校、医院等建筑物。
统计信息表明,对公共建筑而言,在50%的节能率中,空调等设备系统占据20%~30%,建筑围护结构约为12%~16%,照明大概为6%~8%;住宅的能耗构成中,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比例达到80%。
结束语
总之,建筑节能需要通过节能的技术和方法来实现,是建筑功能各个子系统和各种节能技术应用的综合,涉及到建筑行业方方面面的因素,同时又受国情、地域及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应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前提下,在有限的资源环境下,建立一个更加美好、舒适、经济的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梅青,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的结合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
[2]李焕.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129-130.
[3]包翔.论小区住宅的建筑节能技术[J].科技资讯.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