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索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fsdfsdfas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校本课程能够解决国家课程划一管理的弊病,是各学校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特色和学校特色的课程。因为区域资源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所以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基于区域资源的视角开发校本课程,可以从利用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从做中学,探索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注重体验、教育生活化的校本课程,即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以主题探究为途径的校本课程;利用社会资源,开发以服务实践为途径的校本课程;利用文化资源,开发以文化体验为途径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区域资源;校本课程;探索路径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8-0054-05
  校本课程自开发至现在.出现了许多蕴含浓厚学科意味和教材意味的系列校本课程。国家之所以出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主要针对的是课程高度统一的问题,此政策注重为地方和学校留出课程开发的空间,以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及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此,下放课程权力,允许并支持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目的就是解决国家课程划一管理的弊病,让各学校能因地制宜.开发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的课程。而如何因地制宜。让校本课程具有区域和学校特色呢?此时,区域资源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区域资源蕴含着浓厚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对于从小处在特定环境中的个体而言,区域资源能够使个体内心深处滋生出带有区域性的情感和归属感,最终通过个体的独特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人生观念等表现出来。同时,学生的学习是基于经验、联系生活的,离不开对知识的综合运用,更离不开特定的区域环境。因而有必要让区域资源,比如地方知识、乡土情怀、当地民俗、地理、社区特色等元素融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当中。这种基于区域资源的教育更容易生根,所以区域资源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源头活水。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这里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别是区域资源和校本课程。
  (一)区域资源
  区域资源是指一定地区内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在这里,为了更好地利用资源,以服务校本课程的开发,笔者把区域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在原始状态下形成的可再生或非可再生的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石油资源等等;社会资源是指为了应对、满足人类的需求,所有能提供而足以转化为具体服务内涵的客体,包括名胜古迹、历史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是指对人们能够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包括地方神话、传说、艺术表演等等。
  (二)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已是教育界所熟知的一个概念,简单地说,它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是基于学校的愿景、需求和条件,以学校人员为主体而开发的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等相对。校本课程是由教师自主开发,旨在促进儿童全面而又个性发展的课程类型,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是校本课程的基本特点。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小组。教师小组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小组中的每一位教师在实践中,都要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進行分析,通过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来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并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实现课程决策民主化。总体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
  二、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
  开发校本课程目的在于服务学生的学习,所以对促进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符合学生兴趣发展,引导其探究思考,发挥积极创造力
  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课程重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差异,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题,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让学生参与到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中。校本课程能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发展自我个性,发现潜在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加工能力,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
  (二)注重亲身体验,增加直接经验,促进有意义学习
  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课程为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与运用提供了可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尝试性体验,从而在体验中求得,在体验中求乐,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有助于国家课程教学的开展,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三)密切联系生活,增加生活经验,实现教育生活化
  杨贤江认为:“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陶行知提倡的生活教育理论也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包含有教育的意义。”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课程更容易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成长。
  (四)加深区域认同,培养人文情怀,建立多元文化观
  我国现代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曾说过:“造成国人自我迷失的精神危机,其根源在于根的教育缺失,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如果问及人是怎么一回事,他从哪里来,远祖先贤是些什么人,出过什么重要的人才和事件,对民族国家有何贡献,他可能瞠目不知所对。”当代学生容易憧憬外面的世界,缺乏对本地区的认同感,而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本区域的优势和价值,一旦将来迁移到别的地区,也会尊重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建立多元文化观。
  三、基于区域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探索   区域资源能为学生提供更真实的学习情境,学校作为主体,应该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对区域资源做出积极地选择和开发,实现对区域资源最大化地挖掘和利用,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形成优势互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拓展视野,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洞察力、好奇心以及行动力,陶冶情操以培养学生的热爱生活之情。近年来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建议已有很多,比如:注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相互协作发挥团队精神;体现师生的个性特点;注重课程的灵活性管理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活动中学,是校本课程中学生“学”的本质特征。只有当学生具有积极的、主动的追求意向时,课程的实现过程才不是一种强迫和灌输。因而,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基于区域资源的视角开发校本课程,分别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出发,注重从做中学,探索开发符合学生身心特征、注重体验、教育生活化的校本课程,以供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参考。具体如下:
  (一)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以主题探究为途径的校本课程
  大自然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详尽、生动、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利用区域的自然资源因地制宜,有利于学生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这种接地气的教育更接近生命的根基。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层次和学习能力,依托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主题探究活动为途径,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活动中逐步提升学生素养。
  1.利用区域农业,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可以将校园里闲置的土地分配给各个班级,由教师提供相关的农业知识材料,包括书籍、网站、影视资源等,学生自由学习相关知识。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自主给本班的土地命名,根据季节,自主讨论、选择要种植的农产品,比如大蒜、土豆、萝卜、蚕豆等易操作、易管理的农作物,也可以选择种植自己感兴趣的但难以管理的农作物。学生可以选择种植一种或者几种农产品,记录农产品的生长情况,通过收集资料、询问教师家长、观察本地农民种植的农产品,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以及田间管理方法,而且于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区域植物,开发校本课程
  无论是农村中的田园,还是城市里的公园,都种植着各种各样的花草及树木,这些都是学生最好的探究对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植物的特征提出疑问,可以探究“叶子为何在冬天脱落”、“什么情况下花儿盛开的越好”、“艾草的功效与作用”等有趣的问题。这里以“艾草的功效与作用”为例,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艾草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等功效,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了解艾草的使用方法,可以亲手制作成艾草青团、艾草威风、艾草面包、艾草粑粑等各种美食。艾草还可以泡脚,学生可以回家后用它泡脚并记录使用后的身体状况。通过观察、研究、动手尝试,学生对艾草的好奇心会慢慢地转化为探索欲,既发掘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品质。这已不是简单地单向知识传授,而是深度地思维训练课和活动实践课。
  3.利用区域地质,开发校本课程
  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地质考察活动时,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层次和能力需求,积极搭建适合自身个性化发展的平台,开展各具特色的如岩石、奇峰、峡谷、泥土颜色等等微课题研究,并积极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在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可以体验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从而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与研究问题,激发对探究科学的欲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二)利用社会资源,开发以服务实践为途径的校本课程
  社会资源丰富,学校不妨及时把握分析这些新事物、新现象,从中捕捉到具有现代特性的服务实践活动内容。学校要与当地的社会资源的管理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服务实践为途径,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策划活动方案,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不断提升知识、能力与情感,走进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活动激发了思考的欲望,提升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1.利用地方企业,开发校本课程
  教師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企业,大到服装厂、纸业制造厂等,小到餐厅、面包店等,并且组织定期实习,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比如面包店,让学生了解面包师,假如面包师是丹麦人,那么经营的都是最为传统的欧式面包,有传统的法棍、羊角、可颂等,有手工烘焙的饼干、自制果酱和红酒等。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是哪款面包,研究为什么这款面包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指导学生从烘焙方法、时间、价格、口味、色泽、健康度等方面分析,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生活能力。
  2.利用地方养老院,开发校本课程
  校内的课堂教育更多的是学习人类的经典文化和间接经验方面的知识,但是学生成长还需要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学生的知识学习必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内化和建构。学生可以帮助孤寡老人打扫卫生、清理房间,主动和老人们聊家常,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让老人们切身感受到温暖,这不仅能为敬老院的老人们带来欢乐和问候,培养关爱老人的良好品德,也能让学生在服务的过程中了解社会,培养助人为乐的精神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
  3.利用地方校外教育机构,开发校本课程
  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化的发展,要求校内外教育相互结合,有机联系,共同作用。只有整合校内外教育的资源,进行有效衔接、协调发展,才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就美术课而言,在校内,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一些美术材料无法配备齐全,虽然教材能够涉及,却难以实施,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就无法实现。而校外机构有纸浆画、纸版画、纸贴画、刮蜡画、瓶子彩绘等培训活动,这种充满生活情趣的教育活动,是对校内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拓展和升华。教师可以定期带学生去这些校外机构,给他们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   (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以文化体验为途径的校本课程
  本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情感诉求,也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地方特色文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优质资源。具有独特地区文化的学校就占有了一座丰厚的资源宝库。”个体既是地方文化发展的主体,又是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因而,赋予校本课程以浓郁的区域色彩,依托区域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判断力,而且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地方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与塑造中。维果茨基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知识与学习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
  1.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书法、陶瓷、皮影戏、剪纸等等。学校根据所处地域的文化优势,将其引入校园,邀请相关专家担任课程辅导员指导课程开发,邀请相关民间艺人到学校传授技艺,讓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比如传统歌曲,由于传统歌曲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因此,为了能够让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共同探讨、自己创编新词。新词要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创编出符合现代生活的歌词。
  2.利用当地展览馆,开发校本课程
  展览馆是学生了解文化、掌握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教师要创造性地探索出符合学生成长需求的探究体验素材。比如科技馆中的机器人,机器人下棋、机器人玩魔方、机器人跳舞等,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赏、体验“人工智能”的神奇。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机器人形象,然后自己动手设计机器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查阅资料研究、与同学相互合作,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
  3.利用当地名人工作室,开发校本课程
  一般有文学和艺术特长的人会有自己的工作室,比如陶艺工作室、油画体验室、青年作家工作室。学校可以邀请本土的名人作家到校园,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文学,并依据一些文学创作问题给学生们答疑解惑.激发学生们的写作激情。这些作家可以给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读书感悟和写作经验,同时对自己的代表作进行细致解读.并向学生们推荐适合阅读的文学书目等。
  这些建议还需要结合实际进行细化,完善成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可能一开始,这些校本课程还不够完善,略显粗糙,但这或许是学生最愿意参与、愿意用身体触碰到的课程。毕竟,课程是跑道,是过程,是旅途。跑道有起点和终点,课程可以被看成一条教育之路,它引领学生走向一种特别构想的美好生活。所以,校本课程是富有张力和灵活性的,还需要进行更细化的研究,才能形成系统的、可落实于实践的校本课程。只要学校面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的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尊重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善于取材,充分发挥本区域的资源优势,随着开发的深入,质量会不断提高,和国家课程进行有效对接,形成教育的合力。
  [责任编辑 李红霞]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以来,美国的通识教育虽然被认为带有一定的先进性,且能培养出有创造力的人才,但是美式通识教育也使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与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基于此,我国的应试教育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弊端,但是在探索新型教育模式的道路上,需遵照中国的国情,寻找适合中国学生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教育经验。  关键词:应试教育;通识教育;中国国情;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体面劳动旨在通过就业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需在认真分析马克思主义体面劳动观本质的基础上,尊重教师的劳动,消除异化劳动的理论框架。同时还应建立健全保障教师体面劳动权益的法律法规,营造教师获得职业成就感和荣誉感的社会氛围,并完善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提升教师的维权意识和能力,进而拓宽实现教师体面劳动权益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面劳动;教师权益 
期刊
摘 要:从技术层面看,“教”和“育”能承载继承,不能承载创新。从制度层面看,现行高考是依靠学生继承度测试为手段,实现学生高等教育的入学选拔。现行高考选拔的是继承性人才,创新人才不在此制度范围之内,因此现行高考没有承载创新。继承性选人、用人制度的缺陷是“钱学森之问”的根源。创新性的选人、用人制度更注重选拔创新型的杰出人才,同时也能选出继承性的一般人才,实现了创新和继承的统一。用创新性高考取代继承性高
期刊
摘 要:家长会作为学校、家长共同寻找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佳途径,越来越被学校、教师和家长重视,成为学校与家庭追求教育效果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家长会“形式单一、单向灌输多、对家长要求多”的现状成为学生的担忧、家长的包袱。在遴选十几所寄宿制高中学校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探索寄宿制高中高效家长会的模式,以期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寄宿制高中;家长会;形式与内容;
期刊
摘 要:红色基因是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积累的重要精神财富。红色基因的存在不仅对民族独立以及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在新时代条件下的乡村振兴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以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价值为研究课题,深入研究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中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具体的改进方式,不仅在扩大红色基因影响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与
期刊
摘 要:中医“治未病”理念源远流长,它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独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中医思想中的“治未病”理念是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强调防患于未然。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可创造性地运用“治未病”理念管理学生,这对于规范学生行为、预防心理问题、构建道德认知具有先导性,有助于班主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治未病”理念;班级管理;学生成长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石家庄市新华区(内文简称“新华区”)教育工作者为推动区教科研工作的展开形成的共识是通过教育科研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形成了“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的良好局面。其基础的动力在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其保障机制即建立区域行政助力,学校以具体实践配合的协力机制;其核心路径就是瞄准实效性,积极推进教科研一体化。概括起来,新华区区域推进教科研工作的实践成果就是从量变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管理也需紧跟时代的步伐,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强化学生的竞争、风险、协调、监督等社会意识。“模拟社会管理法”着眼于社会实际,具体到班级管理中就是结合现行的社会特点在班级中模拟社会组织,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意识,从而提高自我约束力,提高学生对复杂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  关键词:模拟社会管理法;学生管理;班级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江苏溧阳古渎小学在完善这一育人目标的同时,对校园文化、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创设学生自由发展的校内、校外空间,开发基于本地特色的校本教材,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而是要求全体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古渎小学立足本校特色,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落实立德树人,努力促进学
期刊
摘要:中山市积极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走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山市凭借“一网、一港、一中心”的良好信息网络基础和教学应用环境,以“公共服务”为中心,致力于为广大师生打造一个方便、快捷、透明的“一站式”综合性教育门户网站,进而促进中山市教育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教育城域网;高位均衡;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