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比较分析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和我国作家贾平凹的“商州小说”系列,可以看出两位作家不仅如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大变动带来的家乡传统生产方式、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观的变迁与衰亡,而且展现了作家面对这种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而做出的不同情感选择。
[关键词]哈代;贾平凹;传统;衰亡;情感选择
[中图分类号]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127-02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我国作家贾平凹分别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创作了“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和“商州小说”系列。作品中,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大变动带来的家乡古老传统的变迁与衰亡,同时,作家的主观情感也时时氤氲于那片他所挚爱的土地之上,显示了作家面对家乡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所做出的不同情感选择。
(一)
威塞克斯(Wessex),在哈代笔下,是一个既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又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地域,它“堂皇而不严峻,感人而无粉饰,有深远的警戒性,有浑厚的纯朴性”,怛这里经济结构落后、社会秩序保守。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外国农产品得以进入英国市场,英国农民不得不面临竞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此后美国农产品极大地冲击英国农业,直接造成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农村的危机。英国农业迅速衰落,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转变为工人。这种农业生活的不稳定及传统生产方式的没落衰亡在哈代其后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市长》中反映地更为明显。
苔丝是个美丽、chunp、善良的农村姑娘,家里没有了土地,全家人靠一匹老马贩卖小东西勉强糊口,马死之后,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她不得不去亚雷家帮工,以后更是背井离乡,成为开始以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梭窟槐农场上的农业工人。《卡斯特桥市长》描写的是打草人亨察尔同资产者伐尔伏雷在政治、商业竞争中失败、毁灭的悲剧。亨察尔是威塞克斯农民的代表,是一个与宗法社会斩不断关系的典型。他整个思想观念的基础是宗法制,虽然他从事商业活动,但他在商业经营中从不建立账本而全凭记忆力,买进卖出全凭自己的一句话,这正是古老的宗法制社会农村经济关系的一种典型表现。亨察尔的失败和毁灭,正表明了传统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传统生产方式经受着严峻地挑战,最终被新的生产关系击溃的事实。
我国作家贾平凹自登上文坛以来,见证了我国改革从无到有。逐步深入的全过程。他的创作,如实地记录了改革中农村生活的点滴变化和中国农村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衰亡的真实历程。早期作品《鸡窝洼人家》中,通过禾禾、烟锋与回回、麦绒生活道路的选择,清晰地展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顺应社会发展,摸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走向富裕的生动图景;《土门》中,仁厚村已被城市包围,成为了真正的“城中村”,村民已没有了土地,靠出租房屋或做小买卖为生;《秦腔》则更全面地展示了这种消亡。
《秦腔》写于2003-2004年,其时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现代化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推进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大量涌向城市,土地荒芜,农村凋敝。这部作品准确抓住了农村出现的这种时代大变动,作品中的清风街可以说是中国当今农村的一个缩影。夏家这个清风街的大家族,在夏天义、夏天智这一辈,仍然处于传统的乡土农村社会中,以土地和自己的辛勤劳作挣得了一份家业和众邻的敬重,而到了下一辈夏风、夏雨、夏星等人中,乡村已经出现了新的经济变动:贫富悬殊、土地荒芜、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民自办市场等,与传统的乡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新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二)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样甚至衰亡。
威塞克斯的农民不再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而是向城镇、向有可能雇用自己的农场迁移,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德伯家的苔丝》对此有细致地描写的“这种一年一度从一个农场的迁徙现在越来越盛行了。在苔丝的妈妈还小的时候,马洛特村的庄稼汉都是一辈子在一个农场上干活,那农场也就是她父辈和祖辈的家。但是近年来一年一搬家的欲望日趋强烈。……他们因此不断变化着地方。”]就像哈代自己所说:“现在我记不起还有哪位村民住在他所出生的农场。”农村人口流动的频繁使维系乡村群体的纽带逐渐断裂,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稳固的载体,传统文化失去了连续性,大量的民歌、民间传说、当地编年史、地形学及命名法失传。哈代对此有清醒地认识,他说:“那些继续保持着当地传统和幽默的定居此地的村民最近已经被多少带有流动性的劳动大军所替代了,它破坏了当地历史地连续性,对于保存传奇,民间传说……比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更为致命。这些东西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世世代代对某一特定地点的土地的眷恋。”
传统文化的衰败在贾平凹的《秦腔》中有最清晰地展现。在清风街的乡村世界中,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力量,在村民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精神世界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以至可以说秦腔是秦人的精神故乡。在小说中,它“成为一种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中,它也走向了自己的衰落,并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观念的衰落而同步。”中星带领的秦腔剧团下乡演出,每场演出观众都寥寥无几,演到最后剧团收拾舞台的那些人居然和村人吵了起来,因为村人认为“戏台上是他们三户人家放麦草的地方,为演戏才腾出来,应该给他们三户人家付腾场费。”在万宝酒楼开业典礼上,秦腔的表演无法赛过陈星的流行歌曲……这一切,证明了秦腔艺术在逐渐衰败,昔日的辉煌已成去势。随着夏天智这颗“秦腔之星”的最终陨落,秦腔剧团台柱子白雪的下岗,秦腔剧团的四分五裂,秦腔——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经陷入重重危机。
(三)
社会经济秩序的解体和传统文化的消失引起了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其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的瓦解。W.J.基思认为,哈代对乡村小说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一种日渐增强的最终导致乡村社会群体凝聚力减弱的社会差别意识”。《绿荫下》中,男主人公迪克是个马车夫的儿子,没受过什么教育。他爱上了新来的教师兼管风琴手弗茜,但是遭到了弗茜父亲的反对。因为父亲让弗茜当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各方面跟她一样优秀的绅士”, 迪克无论如何也配不上她。被拒绝后,迪克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向一个各方面优越于自己的女子求婚是个错误。至于弗茜本人,她虽然爱迪克,并私下和他订了婚,但她追求高雅、体面,因而在迪克和梅博德之间犹豫不决。后者是有身份、有地位、人人敬畏的牧师。他能提供一切使她幸福的东西——“马车、鲜花、上流社会……。”这促使弗茜在答应嫁给迪克后又答应了梅博德的求婚。她说“这诱惑太大了……我无法拒绝。”《还乡》中美丽、骄傲、任性的游苔莎选择嫁给从巴黎归来的姚伯·克林,其主要原因是希望丈夫能带她离开荒原,去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当她发现丈夫根本不想再离开家乡时,当初的爱与希望顿时化为了失望与怨恨,不惜冒着与人私奔的恶名离开了丈夫。这种对爱情、婚姻的功利心理和不忠诚的态度,无疑是价值观改变而导致的对传统道德的离弃。我们不能否认工业文明前,英国乡村已有这种意识,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意识的增强是工业革命时期统一集中的压力作用的结果。
古老的商州在贾平凹笔下神秘而迷人,悠长的历史不仅使它积淀了浓厚的文化遗存,更形成了这里古道热肠、纯朴厚道的民风,虽然贫困,但贫而不失其德,困而不辱其身。建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法则之上的等级传统和礼教道德,如忠、孝、节、义等成为一个人在群体中是否被尊重的价值依据。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传统的道德秩序面临瓦解。《秦腔》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风俗人情等“泼烦”事都是围绕传统风俗变化、道德解体而进行的。夏天义的墓地重修和轮流奉养引发的儿子儿媳间的矛盾;三踅与白娥的同居;雷庆与妻子梅花贪污票款被运输公司开除;羊娃等三人打工挣不到钱,实施抢劫、杀人灭口被枪毙;万宝酒楼储养妓女;……都显示了因原有的纯朴道德观念的颓败而滋生的负面现象。
(四)
无论是“威塞克斯”还是“商州”,作家在描写他们的时候,都表现出了对于这块土地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哈代早期小说《绿荫下》中,曾对威塞克斯作过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优美的田园风光,具有传统美德和人伦关系的个体劳动者,过着恬淡平静、和谐质朴的生活,宛如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从中不难看出,哈代对个体自然经济支撑下的宗法制乡村社会充满了深情厚爱。而贾平凹对古老的商州的爱,已无须赘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作家心目中世外桃源也随之发生动荡,古朴、平静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古老的道德观念面临挑战,新生事物日新月异,作家心中的情感也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所不同的是,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经历由封建宗法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而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则经历着一场社会主义内部结构的巨大调整与飞跃。因而,两位作家面对社会变化,在瞬间情感上经历了共同的困惑和疑虑,而在冷静地思考和理性的分析之后,这种困惑与疑虑又分别表现为不同的情感选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强力冲击着威塞克斯宗法社会,改变着这里每一个人的命运。哈代对此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感情上他深深地眷恋着宗法世界的淳朴生活和传统美德,认为只有乡村才是“高尚人格和真正德行的绿洲”,乡村才是感情之花盛开的田园,而铁的机器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城市则是“疯狂行动和道德沦丧的策源地”。历史把一种在哈代看来并非理想的文明形态带进了威塞克斯,导致旧的和谐破裂,个体农民经济上陷于破产、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心灵也别无选择地被带进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占统治地位的新世界,传统的伦理关系和价值观念遭到新文明的践踏,他们合情合理的生活愿望与理想追求在现实中破灭,陷入无法挣脱的痛苦深渊中不能自拔。为此,哈代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出对旧有的一切的留恋与惋惜,对陷入悲惨命运的个体的深切同情。苔丝,一个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的女子,哈代毫不顾忌的称之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即已表明他的态度。通过作品,作家告诉读者,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入农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雇佣劳动者,才导致苔丝噩梦一般悲剧的开始。她的生活方式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根本无碍于她纯洁的本性。在《卡斯特桥市长》中,作家同样给予宗法制农业商品经营者亨察尔以深切的同情。《还乡》中,姚伯·克林回到家乡的见闻与感受,也传达了作家深深的惋惜与留恋。
然而,哈代的进化论思想,又使他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宗法社会是人类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他如实描写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大裂变,记录了他寄予深厚感情的人们的悲剧性生命历程。对于未来,他也只有选择无奈地接受,正如姚伯·克林无奈而又无可选择的接受家乡的诸种变化一样。
贾平凹初登文坛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刚刚开始一场伟大的变革。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面对日益加速的现代化,面对与传统保持一定距离的现代文明,面对与改革一起扑面而来的一些负面的甚至丑恶的东西,他的困惑可以想见。在《<腊月·正月>后记》中,作家写到:“历史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人们道德标准的下降,浮虚之风的繁衍呢?诚挚的人情是否只适应于闭塞的自然经济环境呢?社会朝现代的推移是否会导致美好的伦理观念的解体或趋尚实利世风的萌发呢?这些问题使我十分苦恼,同时也使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随着人生体验和艺术感悟的逐步深化,作家投向生活的目光不再是单纯的求美而是冷静的思考;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在现代意识的影响下,他坚持用历史的眼光对当代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估,对农业传统文化的承载主体——农民做出理性而非仅仅感性的评价。作家在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农业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的恋情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其负面因素的不乏理性的批判。在《古堡》中,老大眼光长远,心地淳厚,总想带动全村人致富,然而总是被辱没。究其原因,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也不是哪一个人落后。而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改革的未来,贾平凹怀有热切的希望和信心。《鸡窝洼人家》中,充分肯定了禾禾、烟峰新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写出了他们的殷实与富足。在《浮躁》结尾处,金狗和小水热切的等待着又一次大水的来临,意即期盼着更宏阔的改革大潮的来临。在《秦腔》中,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文化因素被发现和肯定,古老的乡村正在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
哈代与贾平凹不仅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威塞克斯”与“商州”,并且通过威塞克斯与商州感应时代的气息和血脉,准确地抓住了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生活内在的精髓,表现了作家对于历史、传统、现实与未来的深层次的思索。
[关键词]哈代;贾平凹;传统;衰亡;情感选择
[中图分类号]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08)12-0127-02
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和我国作家贾平凹分别以自己的家乡为原型,创作了“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和“商州小说”系列。作品中,作家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的大变动带来的家乡古老传统的变迁与衰亡,同时,作家的主观情感也时时氤氲于那片他所挚爱的土地之上,显示了作家面对家乡新与旧、现代与传统的碰撞所做出的不同情感选择。
(一)
威塞克斯(Wessex),在哈代笔下,是一个既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又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地域,它“堂皇而不严峻,感人而无粉饰,有深远的警戒性,有浑厚的纯朴性”,怛这里经济结构落后、社会秩序保守。1846年,英国废除谷物法,外国农产品得以进入英国市场,英国农民不得不面临竞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难以维持下去。此后美国农产品极大地冲击英国农业,直接造成了19世纪70年代英国农村的危机。英国农业迅速衰落,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进入城市转变为工人。这种农业生活的不稳定及传统生产方式的没落衰亡在哈代其后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和《卡斯特桥市长》中反映地更为明显。
苔丝是个美丽、chunp、善良的农村姑娘,家里没有了土地,全家人靠一匹老马贩卖小东西勉强糊口,马死之后,一家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她不得不去亚雷家帮工,以后更是背井离乡,成为开始以工业化方式生产的梭窟槐农场上的农业工人。《卡斯特桥市长》描写的是打草人亨察尔同资产者伐尔伏雷在政治、商业竞争中失败、毁灭的悲剧。亨察尔是威塞克斯农民的代表,是一个与宗法社会斩不断关系的典型。他整个思想观念的基础是宗法制,虽然他从事商业活动,但他在商业经营中从不建立账本而全凭记忆力,买进卖出全凭自己的一句话,这正是古老的宗法制社会农村经济关系的一种典型表现。亨察尔的失败和毁灭,正表明了传统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化过程中,传统生产方式经受着严峻地挑战,最终被新的生产关系击溃的事实。
我国作家贾平凹自登上文坛以来,见证了我国改革从无到有。逐步深入的全过程。他的创作,如实地记录了改革中农村生活的点滴变化和中国农村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衰亡的真实历程。早期作品《鸡窝洼人家》中,通过禾禾、烟锋与回回、麦绒生活道路的选择,清晰地展示了在新的社会条件下,顺应社会发展,摸索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走向富裕的生动图景;《土门》中,仁厚村已被城市包围,成为了真正的“城中村”,村民已没有了土地,靠出租房屋或做小买卖为生;《秦腔》则更全面地展示了这种消亡。
《秦腔》写于2003-2004年,其时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现代化以不可阻挡的气势推进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农民大量涌向城市,土地荒芜,农村凋敝。这部作品准确抓住了农村出现的这种时代大变动,作品中的清风街可以说是中国当今农村的一个缩影。夏家这个清风街的大家族,在夏天义、夏天智这一辈,仍然处于传统的乡土农村社会中,以土地和自己的辛勤劳作挣得了一份家业和众邻的敬重,而到了下一辈夏风、夏雨、夏星等人中,乡村已经出现了新的经济变动:贫富悬殊、土地荒芜、农村人口外出打工、农民自办市场等,与传统的乡村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新的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正在逐步建立起来。
(二)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上层建筑也随之发生改变,传统文化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样甚至衰亡。
威塞克斯的农民不再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而是向城镇、向有可能雇用自己的农场迁移,导致人口的流动性增强。《德伯家的苔丝》对此有细致地描写的“这种一年一度从一个农场的迁徙现在越来越盛行了。在苔丝的妈妈还小的时候,马洛特村的庄稼汉都是一辈子在一个农场上干活,那农场也就是她父辈和祖辈的家。但是近年来一年一搬家的欲望日趋强烈。……他们因此不断变化着地方。”]就像哈代自己所说:“现在我记不起还有哪位村民住在他所出生的农场。”农村人口流动的频繁使维系乡村群体的纽带逐渐断裂,文化的传承失去了稳固的载体,传统文化失去了连续性,大量的民歌、民间传说、当地编年史、地形学及命名法失传。哈代对此有清醒地认识,他说:“那些继续保持着当地传统和幽默的定居此地的村民最近已经被多少带有流动性的劳动大军所替代了,它破坏了当地历史地连续性,对于保存传奇,民间传说……比任何其他的东西都更为致命。这些东西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世世代代对某一特定地点的土地的眷恋。”
传统文化的衰败在贾平凹的《秦腔》中有最清晰地展现。在清风街的乡村世界中,秦腔这一古老的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形态和文化力量,在村民日常生活、文化娱乐、精神世界中起着巨大的作用,以至可以说秦腔是秦人的精神故乡。在小说中,它“成为一种与农业文明相联系的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传统文化的精神符号。在农村社会的转型和传统农业文明的衰落中,它也走向了自己的衰落,并与传统思维方式、传统观念的衰落而同步。”中星带领的秦腔剧团下乡演出,每场演出观众都寥寥无几,演到最后剧团收拾舞台的那些人居然和村人吵了起来,因为村人认为“戏台上是他们三户人家放麦草的地方,为演戏才腾出来,应该给他们三户人家付腾场费。”在万宝酒楼开业典礼上,秦腔的表演无法赛过陈星的流行歌曲……这一切,证明了秦腔艺术在逐渐衰败,昔日的辉煌已成去势。随着夏天智这颗“秦腔之星”的最终陨落,秦腔剧团台柱子白雪的下岗,秦腔剧团的四分五裂,秦腔——传统文化的代表已经陷入重重危机。
(三)
社会经济秩序的解体和传统文化的消失引起了人们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其主要表现为传统道德的瓦解。W.J.基思认为,哈代对乡村小说的最大贡献之一是“一种日渐增强的最终导致乡村社会群体凝聚力减弱的社会差别意识”。《绿荫下》中,男主人公迪克是个马车夫的儿子,没受过什么教育。他爱上了新来的教师兼管风琴手弗茜,但是遭到了弗茜父亲的反对。因为父亲让弗茜当教师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各方面跟她一样优秀的绅士”, 迪克无论如何也配不上她。被拒绝后,迪克自己也意识到这一点,认为向一个各方面优越于自己的女子求婚是个错误。至于弗茜本人,她虽然爱迪克,并私下和他订了婚,但她追求高雅、体面,因而在迪克和梅博德之间犹豫不决。后者是有身份、有地位、人人敬畏的牧师。他能提供一切使她幸福的东西——“马车、鲜花、上流社会……。”这促使弗茜在答应嫁给迪克后又答应了梅博德的求婚。她说“这诱惑太大了……我无法拒绝。”《还乡》中美丽、骄傲、任性的游苔莎选择嫁给从巴黎归来的姚伯·克林,其主要原因是希望丈夫能带她离开荒原,去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当她发现丈夫根本不想再离开家乡时,当初的爱与希望顿时化为了失望与怨恨,不惜冒着与人私奔的恶名离开了丈夫。这种对爱情、婚姻的功利心理和不忠诚的态度,无疑是价值观改变而导致的对传统道德的离弃。我们不能否认工业文明前,英国乡村已有这种意识,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意识的增强是工业革命时期统一集中的压力作用的结果。
古老的商州在贾平凹笔下神秘而迷人,悠长的历史不仅使它积淀了浓厚的文化遗存,更形成了这里古道热肠、纯朴厚道的民风,虽然贫困,但贫而不失其德,困而不辱其身。建立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分配法则之上的等级传统和礼教道德,如忠、孝、节、义等成为一个人在群体中是否被尊重的价值依据。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种传统的道德秩序面临瓦解。《秦腔》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家长里短、风俗人情等“泼烦”事都是围绕传统风俗变化、道德解体而进行的。夏天义的墓地重修和轮流奉养引发的儿子儿媳间的矛盾;三踅与白娥的同居;雷庆与妻子梅花贪污票款被运输公司开除;羊娃等三人打工挣不到钱,实施抢劫、杀人灭口被枪毙;万宝酒楼储养妓女;……都显示了因原有的纯朴道德观念的颓败而滋生的负面现象。
(四)
无论是“威塞克斯”还是“商州”,作家在描写他们的时候,都表现出了对于这块土地的一种深厚的感情。哈代早期小说《绿荫下》中,曾对威塞克斯作过充满诗情画意的描绘:优美的田园风光,具有传统美德和人伦关系的个体劳动者,过着恬淡平静、和谐质朴的生活,宛如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从中不难看出,哈代对个体自然经济支撑下的宗法制乡村社会充满了深情厚爱。而贾平凹对古老的商州的爱,已无须赘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作家心目中世外桃源也随之发生动荡,古朴、平静的生活方式被打破,古老的道德观念面临挑战,新生事物日新月异,作家心中的情感也经历一次严峻的考验。所不同的是,哈代笔下的威塞克斯经历由封建宗法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而贾平凹笔下的商州则经历着一场社会主义内部结构的巨大调整与飞跃。因而,两位作家面对社会变化,在瞬间情感上经历了共同的困惑和疑虑,而在冷静地思考和理性的分析之后,这种困惑与疑虑又分别表现为不同的情感选择。
19世纪中后期,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迅猛发展,强力冲击着威塞克斯宗法社会,改变着这里每一个人的命运。哈代对此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感情上他深深地眷恋着宗法世界的淳朴生活和传统美德,认为只有乡村才是“高尚人格和真正德行的绿洲”,乡村才是感情之花盛开的田园,而铁的机器是冷酷无情的,资本主义城市则是“疯狂行动和道德沦丧的策源地”。历史把一种在哈代看来并非理想的文明形态带进了威塞克斯,导致旧的和谐破裂,个体农民经济上陷于破产、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心灵也别无选择地被带进资产阶级道德、法律占统治地位的新世界,传统的伦理关系和价值观念遭到新文明的践踏,他们合情合理的生活愿望与理想追求在现实中破灭,陷入无法挣脱的痛苦深渊中不能自拔。为此,哈代的作品更多的表现出对旧有的一切的留恋与惋惜,对陷入悲惨命运的个体的深切同情。苔丝,一个为社会舆论所不齿的女子,哈代毫不顾忌的称之为“一个纯洁的女人”,即已表明他的态度。通过作品,作家告诉读者,正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侵入农村,农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沦为雇佣劳动者,才导致苔丝噩梦一般悲剧的开始。她的生活方式实属不得已而为之,根本无碍于她纯洁的本性。在《卡斯特桥市长》中,作家同样给予宗法制农业商品经营者亨察尔以深切的同情。《还乡》中,姚伯·克林回到家乡的见闻与感受,也传达了作家深深的惋惜与留恋。
然而,哈代的进化论思想,又使他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宗法社会是人类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指导下,他如实描写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巨大裂变,记录了他寄予深厚感情的人们的悲剧性生命历程。对于未来,他也只有选择无奈地接受,正如姚伯·克林无奈而又无可选择的接受家乡的诸种变化一样。
贾平凹初登文坛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刚刚开始一场伟大的变革。伴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传统的道德观念、价值体系必然受到一定的冲击。作为一个农家子弟,面对日益加速的现代化,面对与传统保持一定距离的现代文明,面对与改革一起扑面而来的一些负面的甚至丑恶的东西,他的困惑可以想见。在《<腊月·正月>后记》中,作家写到:“历史的进步是否会带来人们道德标准的下降,浮虚之风的繁衍呢?诚挚的人情是否只适应于闭塞的自然经济环境呢?社会朝现代的推移是否会导致美好的伦理观念的解体或趋尚实利世风的萌发呢?这些问题使我十分苦恼,同时也使我产生了莫大的兴趣。”
随着人生体验和艺术感悟的逐步深化,作家投向生活的目光不再是单纯的求美而是冷静的思考;随着改革的日益深入,在现代意识的影响下,他坚持用历史的眼光对当代生活做出正确的价值评估,对农业传统文化的承载主体——农民做出理性而非仅仅感性的评价。作家在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农业传统文化的难以割舍的恋情的同时,更多的表现出对其负面因素的不乏理性的批判。在《古堡》中,老大眼光长远,心地淳厚,总想带动全村人致富,然而总是被辱没。究其原因,并不是哪一个人的错,也不是哪一个人落后。而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对于改革的未来,贾平凹怀有热切的希望和信心。《鸡窝洼人家》中,充分肯定了禾禾、烟峰新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写出了他们的殷实与富足。在《浮躁》结尾处,金狗和小水热切的等待着又一次大水的来临,意即期盼着更宏阔的改革大潮的来临。在《秦腔》中,新的生产关系、新的文化因素被发现和肯定,古老的乡村正在走向城市化、现代化的道路。
哈代与贾平凹不仅写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威塞克斯”与“商州”,并且通过威塞克斯与商州感应时代的气息和血脉,准确地抓住了历史大转折时期社会生活内在的精髓,表现了作家对于历史、传统、现实与未来的深层次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