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4-137-01
中学生物理课业负担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习题多、题量大,部分教师把加大习题作业的训练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解题能力不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做题质量,对习题进行深层次地开发、探究和拓展,不仅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还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一、对习题本身的深入开发,主要包括一题多问、题型变换、条件变换、问题转换等。旨在利用典型习题,深入挖掘和扩展习题的训练价值。现举例予以说明。
如: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通电螺线管的右端,试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据磁极性质及右手螺旋定则可判定:电源正极在右端,负极在左端。
现对原题可进行如下开发:
1、将本题的一问拓展变为三问
(1)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
(3)电源的正负极
2、对题目部分条件及问题进行变换。
(1)将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的左边或中间,其他条件不变,情况怎样?
(2)将小磁针分别放在通电螺线管的上方或下方,其他条件不变,情况将如何?
(3)将小磁针分别放在通电螺线管的前边或后边,情况将如何?
(4)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小磁针指向相反,情况将如何?
(5)其他情况不变,将通电螺线管的环绕方向改变,情况怎样?
(6)其他条件相同,给电路串个电键,情况将如何?有无某些规律性?(请读者自己解答)
二、对习题解法的多层探究,旨在开拓学生思路,造就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每个导体的电阻”的结论证明现以两个电阻为例予以证明。
直接用物理知识解题,主要采用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
证法1:根据欧姆定律 U=IR U1 =I1R1U2=T2R2
在并联电路中 U=U1=U2 ∴ IR=I1R1=I2R2
又 ∵I >I1 ∴RI2 ∴R 证法2:根据欧姆定律 I=U/R , I1=U1/R1 I2=U2/R2
由于 I>I1 ∴U/R>U1/R1 由于I>I2 ∴U/R>U2/R2
又 U=U1∴1/R>1/R1∴R 又 U=U2∴1/R>1/R2∴R 证法3:根据电阻定律:R=ρL/S当电阻均为导线时,并联电阻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所以总电阻变小,既比任何一个电阻都小,间接用数学知识证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和物理的密切关系。
证法4: 并联电路中
1/R=1/R1+1/R2
通过计算可得
R=R1R2/(R1+R2)=[R2/(R1+R2)]R1
由于R2/(R1+R2)<1 ∴R 同理可证R 证法5: 并联电路中
1/R=1/R1+1/R2∴1/R>1/R1
则 R 同理可证 R 证法6: 并联电路中 1/R=1/R1+1/R2
∴R=R1R2/(R1+R2)=(R1R2/R1)/[(R1+R2)/R1]=R2/(1+R2/R1)
由于1+R2/R1>1 ∴R 同理可证R 三、对较典型的习题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处理.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直角三角形支架上,挂着一个重量是G的物体。斜梁ON与墙的夹角α,试分析梁ON和OM受到的力(支架重量不计)。
该题是一道较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对该题可做如下思考:
1.在开发上的一题多变
①支架重量不能忽略。
②通过M点或N点的上下移动,改变∠α和∠β,使之在0度-180度之间取值。
③使悬点O左移(OM,ON长度不变)。
④将支架ON换成绳子或弹簧,支架OM换成弹簧。
⑤将N点置于天花板上,且N的位置可以移动。
2.在探究上的一题多解
①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可采用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等。
②用力矩平衡条件来解。
3.在处理上的一题多用
①通过该题可探究三力在不同情况下平衡的各种解法及最优解法。
②总结归纳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③进一步区别“力”和“力矩”的概念,“力平衡”和 “力矩平衡”的条件。
④归纳总结出“静力学”的解题思路及关键。
在上述例题中,通过对题目多层次的开发和探究,让学生从多个知识曾面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的练习,阶梯性变化的训练,复习相关的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能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
中学生物理课业负担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习题多、题量大,部分教师把加大习题作业的训练视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解题能力不强,教学质量难以提高。通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探索,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做题质量,对习题进行深层次地开发、探究和拓展,不仅能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还能较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一、对习题本身的深入开发,主要包括一题多问、题型变换、条件变换、问题转换等。旨在利用典型习题,深入挖掘和扩展习题的训练价值。现举例予以说明。
如:通电螺线管旁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通电螺线管的右端,试确定电源的正、负极。
据磁极性质及右手螺旋定则可判定:电源正极在右端,负极在左端。
现对原题可进行如下开发:
1、将本题的一问拓展变为三问
(1)通电螺线管的N、S极
(2)螺线管上的电流方向
(3)电源的正负极
2、对题目部分条件及问题进行变换。
(1)将小磁针放在通电螺线管的左边或中间,其他条件不变,情况怎样?
(2)将小磁针分别放在通电螺线管的上方或下方,其他条件不变,情况将如何?
(3)将小磁针分别放在通电螺线管的前边或后边,情况将如何?
(4)其他条件不变,如果小磁针指向相反,情况将如何?
(5)其他情况不变,将通电螺线管的环绕方向改变,情况怎样?
(6)其他条件相同,给电路串个电键,情况将如何?有无某些规律性?(请读者自己解答)
二、对习题解法的多层探究,旨在开拓学生思路,造就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例如“并联电路的总电阻小于每个导体的电阻”的结论证明现以两个电阻为例予以证明。
直接用物理知识解题,主要采用并联电路电压和电流的特点。
证法1:根据欧姆定律 U=IR U1 =I1R1U2=T2R2
在并联电路中 U=U1=U2 ∴ IR=I1R1=I2R2
又 ∵I >I1 ∴R
由于 I>I1 ∴U/R>U1/R1 由于I>I2 ∴U/R>U2/R2
又 U=U1∴1/R>1/R1∴R
证法4: 并联电路中
1/R=1/R1+1/R2
通过计算可得
R=R1R2/(R1+R2)=[R2/(R1+R2)]R1
由于R2/(R1+R2)<1 ∴R
1/R=1/R1+1/R2∴1/R>1/R1
则 R
∴R=R1R2/(R1+R2)=(R1R2/R1)/[(R1+R2)/R1]=R2/(1+R2/R1)
由于1+R2/R1>1 ∴R
如:直角三角形支架上,挂着一个重量是G的物体。斜梁ON与墙的夹角α,试分析梁ON和OM受到的力(支架重量不计)。
该题是一道较典型的静力学问题,对该题可做如下思考:
1.在开发上的一题多变
①支架重量不能忽略。
②通过M点或N点的上下移动,改变∠α和∠β,使之在0度-180度之间取值。
③使悬点O左移(OM,ON长度不变)。
④将支架ON换成绳子或弹簧,支架OM换成弹簧。
⑤将N点置于天花板上,且N的位置可以移动。
2.在探究上的一题多解
①用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来解,可采用三角形法,正交分解法,平行四边形定则等。
②用力矩平衡条件来解。
3.在处理上的一题多用
①通过该题可探究三力在不同情况下平衡的各种解法及最优解法。
②总结归纳出“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平衡问题”的一般解题方法。
③进一步区别“力”和“力矩”的概念,“力平衡”和 “力矩平衡”的条件。
④归纳总结出“静力学”的解题思路及关键。
在上述例题中,通过对题目多层次的开发和探究,让学生从多个知识曾面来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一题多用的练习,阶梯性变化的训练,复习相关的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能引起广大师生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