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历史教育至今还未在培养未来时代需求的人才的系统工程中显示其应有的地位作用。中学历史怎样才能直面以创造创新为灵魂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呢?其关键和要害是要寓素质教育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历史事件 能力
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而这三方面都和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只要来源于中学历史的课堂教育。可是,中学历史教育至今还未在培养未来时代需求的人才的系统工程中显示其应有的地位作用。中学历史怎样才能直面以创造创新为灵魂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呢?其关键和要害是要寓素质教育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历史知识中蕴涵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讲授来跟学生谈伦理道德,那只能是一种空洞而乏味的说教,不会有多少积极的意义,只能增添枯燥。伦理道德法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到今,何其丰富。如“凶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乃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以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指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是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教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业心、责任感等,这一切共同构建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道德伦理观。它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二、通过优秀的文化遗产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革命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培养的熔炼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闪烁哲耀眼的光辉。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都无形的增添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陶瓷和丝绸的精致,华美;让西方震撼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长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三、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育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是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四大发明等都是民族进取精神的生动表现。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游、郑和七下西游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
世界史同样如此: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摆脱了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革命使拉丁美洲获得独立,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如果没有开拓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梁启超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天的历史教育要敢于培养学生勇于变通、开拓未来的进取精神。
四、通过历史世界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
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从文字的发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对中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历史教育,从《诗经》、《史记》到《一千零一夜》;从万里长城到“金字塔”;从关汉卿到莎士比亚,无不是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沃土。
五、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的能力,范围很广,包括制定计划,采取措施保证计划完成,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上述能力,最根本的是动脑筋想办法,是创造创新思维,其实这些能力都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一门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一种形式,调查,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发言权就是分析后的综合。历史思维更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历史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概括,就是明确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如,近代史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事件,这是同一个时期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两件事放置在一个过程中饭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有相同的的目的和任务,相同的领导阶级和核心人物,相同的敌人,相同的革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认清它们的区别,意大利统一人民的力量更加明显,并且依靠外国的援助。
只有这样让学生理解历史的思维特点与思维方式,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当然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是一项长期发杂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一再示范、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全部完成的,但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义务与责任,正确处理好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摆正好位置,发挥好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将受益终身,对社会来说将作出应有的贡献。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争就是素质之争,我们中学生历史教学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寓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就能不辱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走进新课标出版社——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课程与教学论》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怎样教好历史课》
[5]《教师报》
【关键词】素质教育 课堂教学 历史事件 能力
人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人的精神境界、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而这三方面都和中学历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于广大中学生来说,历史知识只要来源于中学历史的课堂教育。可是,中学历史教育至今还未在培养未来时代需求的人才的系统工程中显示其应有的地位作用。中学历史怎样才能直面以创造创新为灵魂与核心的知识经济的挑战呢?其关键和要害是要寓素质教育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教学,提高中学生的伦理道德水平
历史知识中蕴涵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讲授来跟学生谈伦理道德,那只能是一种空洞而乏味的说教,不会有多少积极的意义,只能增添枯燥。伦理道德法中最高水平的爱国主义,从古到今,何其丰富。如“凶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临终不忘嘱托,“同志乃需努力”的孙中山;身无分文“以忧天下”的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建安诗人曹植所说“指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也是孟子所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像孔子“学而不厌、诲而不倦”的教学育人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价值观;大禹“为了治理洪水泛滥,含辛茹苦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业心、责任感等,这一切共同构建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道德伦理观。它是我们先辈留下的优秀品质,是我们后人享用不尽的财富。
二、通过优秀的文化遗产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革命责任感
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激励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在长期不懈的斗争培养的熔炼出来的优秀民族精神。维系着华夏炎黄的团结和统一,并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屹立于世界民主之林。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都闪烁哲耀眼的光辉。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些都无形的增添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北京人的古老;青铜器的精美;陶瓷和丝绸的精致,华美;让西方震撼的四大发明;世界奇迹万长城……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民族源远流长,充满智慧和勤劳的象征。
三、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育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
“开拓进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不衰败、生生不息的巨大动力。纵观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无不都是具有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中国古代的都江堰和京杭大运河的开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四大发明等都是民族进取精神的生动表现。张骞通西域、玄奘西游、鉴真东游、郑和七下西游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勇敢的见证和中外关系史上的壮举。
世界史同样如此: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国摆脱了落后。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的革命使拉丁美洲获得独立,罗斯福的新政使美国走出危机……如果没有开拓精神,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国家就会落后,民族就会衰败。梁启超曾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今天的历史教育要敢于培养学生勇于变通、开拓未来的进取精神。
四、通过历史世界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
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归根结底就是一部人类走向文明的历史,从文字的发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史。对中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历史教育,从《诗经》、《史记》到《一千零一夜》;从万里长城到“金字塔”;从关汉卿到莎士比亚,无不是培养中学生文化素养的沃土。
五、通过历史事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
学生的能力,范围很广,包括制定计划,采取措施保证计划完成,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等,上述能力,最根本的是动脑筋想办法,是创造创新思维,其实这些能力都与我们中学历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的一门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其实这就是历史思维过程一种形式,调查,就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现象的分析,发言权就是分析后的综合。历史思维更是一个“比较”和“概括”的过程。比较,就是历史上发生过许多历史现象的某些因素进行对比;概括,就是明确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如,近代史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事件,这是同一个时期的事情,我们可以把两件事放置在一个过程中饭进行比较,从而发现它有相同的的目的和任务,相同的领导阶级和核心人物,相同的敌人,相同的革命方式,相同的作用和影响。也可以认清它们的区别,意大利统一人民的力量更加明显,并且依靠外国的援助。
只有这样让学生理解历史的思维特点与思维方式,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当然培养学生的比较和概括能力是一项长期发杂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经过一再示范、反复训练才能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就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是一个学科就能全部完成的,但我们一定要尽我们的义务与责任,正确处理好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关系,摆正好位置,发挥好作用,高度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这对每一个中学生来说将受益终身,对社会来说将作出应有的贡献。未来世界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之争就是素质之争,我们中学生历史教学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寓素质教育与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就能不辱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走进新课标出版社——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2]《课程与教学论》
[3]《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4]《怎样教好历史课》
[5]《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