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做家电行业出身,这些年来,身边仍有许多做家电的朋友。最近碰到一件生活小事,和大家聊起来觉得很感慨:我离开家电行业已经十几年,为什么中国的家电产品还在低端徘徊?
话说我家买了一个行业排名前三的知名品牌热水器,用了三年多就罢工不断,特别是最近几个月的维修经历说起来就让人恼火。第一次修花了一百,尚属正常。用了半个月又坏了,电话厂家投诉,派人来修,修一下要收两百,修完了还主动告诉我:你的热水器这个零配件可能要换一下。我问究竟能不能用?他说能用,但是,用多一两个月就会坏了,建议你还是把它换了。我心想,人都来了,一两个月后就会坏,那还不赶紧让他换了算了?但是,换
了这个零配件,单一开,670 元,而三四年前买这中国家电呼唤高端品质产品徐风云 国金集团副总裁台热水器,也才1500 块钱。不料想过了一阵,又坏了,我实在忍无可忍,想把这个热水器彻底给换了,可是,几天没用,再用,它又好了。总之时好时坏,有时候洗澡洗着洗着它就不工作了,最后只能整个儿给换掉。还有家里的洗衣机,用了四年,坏了五次。每次找厂家投诉,都是一些小配件的问题,每次换个配件一两百。有一次又坏了,有个装修工朋友说自己就会修,修完他说只要20 块钱。我说怎么这么便宜,以前每次都要一两百。他说我也可以跟你要一两百块钱啊,但其实很多零配件成本也就十几二十块钱,你不懂嘛。想想也正常,我做过家电,他一讲我就明白了。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很多家电企业盲目学西方的管理模式,把售后服务外包,而承接外包的,基本都是小个体户。厂家给的服务费按件计,价格也不可能高,对于这些维修服务承包者来说,也有点鸡肋,不做吧可惜,做吧又没什么油水。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在消费者身上想办法。在消费者身上怎么榨出油呢?厂家的固定收费比如上门一次三五十元之类都定死了,唯有零配件价格成了可供挖掘的利润空间。于是,把小配件说成大配件,把
便宜的说成贵的,把产品问题扩大化,自然成了惯用伎俩。这样一来,实际上,消费者和厂商都成了受害者。家电企业把售后服务外包,是个可怕的行为,虽然外包节省了钱,但它对品牌的损害,却是花更多的钱也挽回不了的。其实,没有产品质量问题,就是最好的售后服务。而我们恰好相反,甚至很多低端产品就靠售后服务来弥补不足,这就是更严重的问题了。
这些年来,家电企业一味地为了追求规模化,追求什么行业第一,全球第几,争取市场占有率,打价格战,一打价格战就难免牺牲品质,最好的材料肯定不敢用,怎么节省成本就怎么来,这样一来,产品的耐用性肯定下降,导致质量低下。
目前充斥国内市场的国产家电,基本都是价格低廉的大众化产品,中国的消费者,从价格上来讲,买一个家电产品确实很便宜,但用个三五年,就经常容易出毛病。以前大家还会有意见,现在大家都似乎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正常”。这种消费心理,对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其实是个可怕信号,因为这等于消费者已经认定:国产= 质量低下,没有高期望,自然没有失望。有个讲汽车的段子,说德国人“笨死”,但德国人家里,一样家电用个一、
二十年都很正常。记得他们有个热水器品牌,打的广告就是,这个热水器,爷爷用过,儿子也用,现在孙子还在用。这种“笨死”而耐用的产品在中国基本是空白。
中国家电企业这些年的价格战,驱使企业一味往向规模要利润的路子上走,无暇也无力去做高端产品,直到今天。我们现在一些百亿规模的大企业,也才挣几个亿的利润。家电企业的纯利四个点、五个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且这种利润,仍必须靠规模来获得。
现在,虽然国产品牌的大佬们一再宣称自己的产品具备国际一流品质,但中国消费者一说要买高质量的家电,首先想到的还是进口产品。不能仅仅用崇洋媚外,或者消费者偏见来解释这个现象。事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的高端消费群体,希望能够使用更高品质的产品,他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价格,但国产家电目前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事实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大家都在使用各类家电,高端的低端的,大家都在用,不要忘了现在那些用高端产品的很多也是从用低端产品开始的。许多国产家电三五年就坏,用了十几年的进口品牌没有坏,这些使用经验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的高端消费群体,希望能够使用更高品质的产品,他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价格,但国产家电目前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就象我自己,早十几年就想要价廉物美,既便宜又能有个品牌的产品就能满足,但现在要求已经不同,对价钱不敏感,关键看品质,高品质,让人用着省心。
被拖入价格战深坑的中国家电企业,如果到现在还不争取尽快爬起来,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高端产品也终将失去信心。国产家电呼唤高端品质产品,但大家想去商场买个国产高端品质的产品,买不到。我看到的仍都是西门子等国际品牌,虽然他们的产品也很多是中国制造,但有些高端产品,不管是出于市场策略还是出于品质控制的因素,也仍喜欢原装进口。
我最近去买洗碗机,到苏 宁国美一看,国产的品牌,还不少,两三千一个,进口的上万,比国产品牌贵个两三倍。但我毫不犹豫买了进口的。为什么?要说中国制造也全球风行了,中国也做洗碗机,做的很多也卖到全世界,甚至卖到欧洲,但做的都是便宜货。现在欧洲的整个低端的洗碗机市场,都是中国制造。可是全世界的高端消费群体,一用到高端品质的洗碗机,就挑一些国际大牌的。
中国家电企业的利润薄,是因为一开始就踏上了不归路。十几年前到现在,如果不打价格战就会死掉,可现在活下来的家电企业,要想继续活,活得好,迫切面临着一个品牌爬坡,重铸品质的一个过程。现在国人不认国产家电品牌的高端产品,当然不是因为定价低,关键是同价也不同质,这才要命。这种品质问题并不完全出在技术上,事实上,中国制造跟全世界技术最同步的,数中国的家电行业了。中国的家电企业表面上也热衷推新品,炒作高端,但这种“新品”无非就是刚开始出来打个概念,炒作一下,但产品的品质,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是伪高端。新品往往卖一段时间再降价,价钱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低。一年推再多新品出来,也是换汤不换药。人家国际品牌,一年就推几个新品,专注把品质做好。国际高端产品里面有发明专利,国产高端品牌里面却是应用专利。
中国的企业,太热衷于降低成本。浙江一家企业,厂区里堂而皇之挂着横幅:所有产品发明一个通用件(比如说高中低档几款空调里,都可以通用的某个零配件),奖十万;原材料成本降10%,奖十万。大家都拼命去减成本。但在我看来,像奔驰一百万的车、和它五十万、二十万的不同产品,能过多地去强调共用一样的零配件吗?品质能一样吗?
品质重铸,是个痛苦和必须的过程。我看到,目前其实也有家电企业在做,像浙江方太。它的日子过得很好,其利润空间在家电企业里几乎是最好的,已经成了中国高端厨房电器的代表,其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贵30% 到40%,但一样卖得很好,它卖得好的秘诀,就在于品质。像抽油烟机,很多抽油烟机外壳你按一下会发现有点软,而它家的产品一按下去是硬的,其实就是使用的板材厚薄质量的区别。它不追求规模,但追求利润,致力于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很多企业看到方太的成功,也想学,也推高端品牌,但学不能光学个外表,如果不在用料等质量方面用心,久而久之,更加容易把国产品牌做烂。重铸品质不能靠口号,要靠实际,比如原来用的是2 毫米的板材,改成用5 毫米的,原来用的普通螺丝,改成用不锈钢螺丝,虽然这样一来,成本增加,但品质提高了,售价也可以提高,要慢慢建立起中国消费者对国产高端品牌的信心。
中国的市场也是国际的市场,中国消费者心理也是全球消费者心理,中国的家电企业要多去研究怎么抓住高端消费人群,不能低头赶工一味做低端产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话说我家买了一个行业排名前三的知名品牌热水器,用了三年多就罢工不断,特别是最近几个月的维修经历说起来就让人恼火。第一次修花了一百,尚属正常。用了半个月又坏了,电话厂家投诉,派人来修,修一下要收两百,修完了还主动告诉我:你的热水器这个零配件可能要换一下。我问究竟能不能用?他说能用,但是,用多一两个月就会坏了,建议你还是把它换了。我心想,人都来了,一两个月后就会坏,那还不赶紧让他换了算了?但是,换
了这个零配件,单一开,670 元,而三四年前买这中国家电呼唤高端品质产品徐风云 国金集团副总裁台热水器,也才1500 块钱。不料想过了一阵,又坏了,我实在忍无可忍,想把这个热水器彻底给换了,可是,几天没用,再用,它又好了。总之时好时坏,有时候洗澡洗着洗着它就不工作了,最后只能整个儿给换掉。还有家里的洗衣机,用了四年,坏了五次。每次找厂家投诉,都是一些小配件的问题,每次换个配件一两百。有一次又坏了,有个装修工朋友说自己就会修,修完他说只要20 块钱。我说怎么这么便宜,以前每次都要一两百。他说我也可以跟你要一两百块钱啊,但其实很多零配件成本也就十几二十块钱,你不懂嘛。想想也正常,我做过家电,他一讲我就明白了。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很多家电企业盲目学西方的管理模式,把售后服务外包,而承接外包的,基本都是小个体户。厂家给的服务费按件计,价格也不可能高,对于这些维修服务承包者来说,也有点鸡肋,不做吧可惜,做吧又没什么油水。所以也就很自然地在消费者身上想办法。在消费者身上怎么榨出油呢?厂家的固定收费比如上门一次三五十元之类都定死了,唯有零配件价格成了可供挖掘的利润空间。于是,把小配件说成大配件,把
便宜的说成贵的,把产品问题扩大化,自然成了惯用伎俩。这样一来,实际上,消费者和厂商都成了受害者。家电企业把售后服务外包,是个可怕的行为,虽然外包节省了钱,但它对品牌的损害,却是花更多的钱也挽回不了的。其实,没有产品质量问题,就是最好的售后服务。而我们恰好相反,甚至很多低端产品就靠售后服务来弥补不足,这就是更严重的问题了。
这些年来,家电企业一味地为了追求规模化,追求什么行业第一,全球第几,争取市场占有率,打价格战,一打价格战就难免牺牲品质,最好的材料肯定不敢用,怎么节省成本就怎么来,这样一来,产品的耐用性肯定下降,导致质量低下。
目前充斥国内市场的国产家电,基本都是价格低廉的大众化产品,中国的消费者,从价格上来讲,买一个家电产品确实很便宜,但用个三五年,就经常容易出毛病。以前大家还会有意见,现在大家都似乎习以为常,甚至将其视为“正常”。这种消费心理,对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其实是个可怕信号,因为这等于消费者已经认定:国产= 质量低下,没有高期望,自然没有失望。有个讲汽车的段子,说德国人“笨死”,但德国人家里,一样家电用个一、
二十年都很正常。记得他们有个热水器品牌,打的广告就是,这个热水器,爷爷用过,儿子也用,现在孙子还在用。这种“笨死”而耐用的产品在中国基本是空白。
中国家电企业这些年的价格战,驱使企业一味往向规模要利润的路子上走,无暇也无力去做高端产品,直到今天。我们现在一些百亿规模的大企业,也才挣几个亿的利润。家电企业的纯利四个点、五个点,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而且这种利润,仍必须靠规模来获得。
现在,虽然国产品牌的大佬们一再宣称自己的产品具备国际一流品质,但中国消费者一说要买高质量的家电,首先想到的还是进口产品。不能仅仅用崇洋媚外,或者消费者偏见来解释这个现象。事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的高端消费群体,希望能够使用更高品质的产品,他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价格,但国产家电目前满足不了这种需求。事实上,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大家都在使用各类家电,高端的低端的,大家都在用,不要忘了现在那些用高端产品的很多也是从用低端产品开始的。许多国产家电三五年就坏,用了十几年的进口品牌没有坏,这些使用经验大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中国现在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的高端消费群体,希望能够使用更高品质的产品,他们也愿意为此付出更高价格,但国产家电目前满足不了这种需求。就象我自己,早十几年就想要价廉物美,既便宜又能有个品牌的产品就能满足,但现在要求已经不同,对价钱不敏感,关键看品质,高品质,让人用着省心。
被拖入价格战深坑的中国家电企业,如果到现在还不争取尽快爬起来,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高端产品也终将失去信心。国产家电呼唤高端品质产品,但大家想去商场买个国产高端品质的产品,买不到。我看到的仍都是西门子等国际品牌,虽然他们的产品也很多是中国制造,但有些高端产品,不管是出于市场策略还是出于品质控制的因素,也仍喜欢原装进口。
我最近去买洗碗机,到苏 宁国美一看,国产的品牌,还不少,两三千一个,进口的上万,比国产品牌贵个两三倍。但我毫不犹豫买了进口的。为什么?要说中国制造也全球风行了,中国也做洗碗机,做的很多也卖到全世界,甚至卖到欧洲,但做的都是便宜货。现在欧洲的整个低端的洗碗机市场,都是中国制造。可是全世界的高端消费群体,一用到高端品质的洗碗机,就挑一些国际大牌的。
中国家电企业的利润薄,是因为一开始就踏上了不归路。十几年前到现在,如果不打价格战就会死掉,可现在活下来的家电企业,要想继续活,活得好,迫切面临着一个品牌爬坡,重铸品质的一个过程。现在国人不认国产家电品牌的高端产品,当然不是因为定价低,关键是同价也不同质,这才要命。这种品质问题并不完全出在技术上,事实上,中国制造跟全世界技术最同步的,数中国的家电行业了。中国的家电企业表面上也热衷推新品,炒作高端,但这种“新品”无非就是刚开始出来打个概念,炒作一下,但产品的品质,并没有真正的提升,是伪高端。新品往往卖一段时间再降价,价钱越来越低,利润越来越低。一年推再多新品出来,也是换汤不换药。人家国际品牌,一年就推几个新品,专注把品质做好。国际高端产品里面有发明专利,国产高端品牌里面却是应用专利。
中国的企业,太热衷于降低成本。浙江一家企业,厂区里堂而皇之挂着横幅:所有产品发明一个通用件(比如说高中低档几款空调里,都可以通用的某个零配件),奖十万;原材料成本降10%,奖十万。大家都拼命去减成本。但在我看来,像奔驰一百万的车、和它五十万、二十万的不同产品,能过多地去强调共用一样的零配件吗?品质能一样吗?
品质重铸,是个痛苦和必须的过程。我看到,目前其实也有家电企业在做,像浙江方太。它的日子过得很好,其利润空间在家电企业里几乎是最好的,已经成了中国高端厨房电器的代表,其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贵30% 到40%,但一样卖得很好,它卖得好的秘诀,就在于品质。像抽油烟机,很多抽油烟机外壳你按一下会发现有点软,而它家的产品一按下去是硬的,其实就是使用的板材厚薄质量的区别。它不追求规模,但追求利润,致力于满足高端消费者的需求。很多企业看到方太的成功,也想学,也推高端品牌,但学不能光学个外表,如果不在用料等质量方面用心,久而久之,更加容易把国产品牌做烂。重铸品质不能靠口号,要靠实际,比如原来用的是2 毫米的板材,改成用5 毫米的,原来用的普通螺丝,改成用不锈钢螺丝,虽然这样一来,成本增加,但品质提高了,售价也可以提高,要慢慢建立起中国消费者对国产高端品牌的信心。
中国的市场也是国际的市场,中国消费者心理也是全球消费者心理,中国的家电企业要多去研究怎么抓住高端消费人群,不能低头赶工一味做低端产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