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比“上元”晚一二百年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2814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作为农业文明古国,中国社会长期以农为本,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因此,理性节制,重男女大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乃是民族文化和生活的重要特点和常态。而“金吾弛禁”,全民参与,在灯影迷幻、恍入仙界的特殊时空中,作长夜狂欢的上元节,突破了庸常的生活节奏与礼制,表现出对古老农业文明和儒家文化暂时性的反抗与超越。
  从典籍记载来看,至晚在初唐时期,上元节与诗歌已缘分匪浅。由精心设计的各色灯火营造的仙幻情境,极易催生文人雅士的诗兴,也为青年男女“人约黄昏后”增添了独特的浪漫色彩。故上元节定型于诗国高峰到来的盛唐时期,应非偶然。它与唐诗表现了共同的民族审美情趣,因而是最具诗意的传统节日。
  唐人眼中的上元节,“灯花助春意,舞绶织欢心”(唐·羊士谔《上元日紫极宫门观州民然灯张乐》),堪称激情与欢乐的助燃剂。而在我们看来,这个节日本身就是立体的、流动的“诗”。它激活诗人的灵感,也为小说家开启了通往艺术世界的门户。本栏目的五篇文章,探讨上元节的起源和习俗,在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及近现代小说中,追寻文人笔下的上元“真容”。让我们“穿越”时空阻隔,侧身于彻夜嬉游的人流中,欣赏前人对人生之美的节庆展演,感受节日与文学碰撞而产生的永恒美妙的光华,进而引发对文学与节日关系的重新思考。
  ——刘怀荣(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上元节是春节后的重要节日,后世多称元宵节。关于这个节日的由来学界有多种说法,分歧颇大。考诸传世文献,多数出于传闻,缺少扎实考证。因此虽然上元节为我们所熟悉,但是关于其由来、命名及其早期风俗还是需要做一番探究。
  上元节的起源及名称演变
  从现存文献来看,类书中最早对上元节有所介绍的当是产生于初唐的《艺文类聚》,其卷四《岁时》“正月十五日”条曰:“《史记》曰:‘汉家以望日祀太一,从昏时到明’,今夜游观灯是其遗迹。”宋初编纂的《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正月十五日”条亦云:“《史记·乐书》曰:‘汉家祀太乙,以昏时祀到明。’今人正月望日夜游观灯,是其遗事。”此后类书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大致相似。正月十五这一节日源于西汉应该说和这两部类书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源于西汉说在后世也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但是纂于南宋初期的《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卷七“五夜元宵”引《太平御览》云:“而今史记无此文。”考《史记》卷二十四《乐书第二》,原文如下:
  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
  由此来看,《古今事文类聚》云“而今史记无此文”是有根据的,因为汉家祀(祠)太一(乙)并非正月十五,而是正月上辛日。古人以天干地支纪日,一月之中一般有三个辛日,“正月上辛”,即正月第一个辛日。而上辛最早可以是正月朔日,即初一;最晚是初十。因此“正月上辛”与“正月十五”本不相关。
  目前文献中有关正月十五的记载,比较早的有东晋人陆翙《邺中记》(又名《石虎邺中记》),据梁宗懍撰、隋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引《石虎邺中记》“正月十五日,有登高之会。”(上海古籍出版社编:《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P1053-1054)《邺中记》早已佚失,今所见的一卷本为明人辑录。在今本《邺中记》中不见这段文字记载,但考虑到《荆楚岁时记》产生于梁、隋时期,故其所引应该是可信的。如果《邺中记》所记属实的话,正月十五作为节日,可以上溯到西晋后期至东晋初期。此外,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的《世说新语·言语》有:“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枹为渔阳掺挝,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不过梁刘孝标注引《文士传》云:“乃令为鼓吏。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次传衡,衡击鼓为渔阳掺挝。”显然刘注的时间并非正月十五。当然,无论时间是否为正月十五,这一记载与后世的正月十五节日几乎没有关系。
  到南北朝后期,这一节日应当已经定型。在相当数量的文献中,均有所提及。《北史》卷四十八《尔朱文畅传》:“自魏氏旧俗,以正月十五日夜为打蔟戏,能中者即时赏帛。”这一文献记载的背景是任胄等人谋划刺杀东魏丞相高欢,事情发生在东魏孝静帝武定三年(545)。而《魏书》卷十二《孝静帝纪》曰:“(天平)四年(537)春正月,禁十五日相偷戏。”由此来看,北朝正月十五节庆游戏由来已久,这一禁令暗示此前这一日的游乐至少在统治者高层是非常流行的。又《隋书》卷六十二《柳彧传》曰: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诏可其奏。
  《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亦详细记载了柳彧奏请禁正月十五節庆,胡三省注云:
  上元燃灯,或云以汉祠太一自昏至昼故事,此说非也。梁简文帝有《列灯诗》,陈后主有《光璧殿遥咏山灯诗》,则柳彧所谓近世风俗是也。……观此,则上元游戏之弊,其来久矣。后之当路者,能不惑于世俗,奋然革之,亦所谓豪杰之士也。
  《资治通鉴》的记载置于陈长城公至德元年(即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此时正月十五的节庆习俗。已经蔚然可观,乃至引起柳彧的攻讦,认为这种热闹的节庆有伤教化,有妨治安,有碍民风敦厚。胡三省注中提及梁简文帝、陈后主节庆诗篇,梁简文帝诗未见,陈后主诗见《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陈诗》卷四。从这两首诗亦能看到南朝节庆的盛行。
  总之,从以上的梳理来看,虽然唐宋及以后的类书认为正月十五起源于西汉,但多少有以讹传讹的成分。正月十五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应在西晋后期有所体现,但真正成为节日应当还是在南北朝中后期,即公元6世纪上半叶之后。
  将正月十五命名为上元节、元宵节应该是更晚的事情。陈元靓《事林广记》成书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该书卷之二《节序类》“上元”条目下列“元宵、元夜”。由此来看,至晚在南宋中后期正月十五已经有了上元、元宵的名号。
其他文献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对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谈一点体会。    一、针对教学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
近日读友人惠赠的《一代名师周其勋》一书,书中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掩卷沉思。重建周其勋生前鲜活的日常是不容易的。而作者作为周其勋的学生,凭着对老师的一片真情与崇敬,不辞烦劳,从国内外资料中挖掘和考证出大量素材,花费无数个日夜写成了这部传记。壹  该书的传主是我的舅公,中国教育界、翻译界、英美文学界颇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周其勋教授。  记忆中的舅公,每逢暑假便会到上海女儿处度假。我的外婆总叫我送些
在美国引导科技变革的同时,将网络协同教育的实践推到了历史的前沿。ThinkQuest(以下简称TQ)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不但象征着美国网络教育创新发展的成就,也为世界中小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网络学习的新模式。它的发展呼唤我们应该驻足品析他国的实践,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一、TQ简介    由Oracle教育基金会支持、美国网络技术研发机构“先端网络服务公司”(Advanced Netw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古都得到了保护。  在此之前,北平已被人民解放军包围,北平城内不时可以听到城外的炮声。北平城里的大批国民党军队,虽然已没有了战斗力,但如果负隅顽抗,也会对北平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古代建筑造成巨大损失。北平何去何从,亟待抉择。  当时,防守北平的傅作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邀请了北平的一些学者名流,征询意见,徐悲鸿也在被邀之中。  会场在中南海,气氛之严肃可想而知,场面静寂,
短评:自宋代以来,注杜者号称千家,虽非实指,亦足夸富。在古典诗学领域,杜诗之尊显,一如六经。既然“六经注我”由来已久,则《杜诗镜诠》自可以杜诗为我之镜,《读杜心解》也自可以杜诗表我之心。仇兆鳌的《杜诗详注》向以博采广收、体例完备著称,但这绝不意味着一视同仁、照单全收,而是借由对材料的严格筛选与精心重组,来寄寓一字之褒贬。断章以取义,正是选家特有的一种“春秋笔法”。本文借由具体诗例,逐一比对仇兆鳌在
袁晓君的新作《星星的孩子》再次给我一个温暖的感觉,两年前当我读她的首部少年治愈系小说《十五岁的星空》时,就有这种感觉,这一次这种感觉更加强烈了。这是一部反映一家人团结一致,帮助患有自闭症的孩童刘萌萌从孤独封闭中走出来,成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的故事。  自闭症在医学上也叫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较为委婉的说法。自闭症患者的主要症状是:不爱说话,语言障碍,社交障碍、眼神无交流、孤僻不合群、刻板地重复做一个动作
英特尔
近年来,随着“艺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被教育部正式确立之后,与文化遗产保护、博物馆与艺术纪录片等有着紧密联系的艺术史也逐渐受到国内学界重视。我国艺术史研究起步晚,但起点高,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李军教授身体力行,完成了《跨文化的艺术史:图像及其重影》与《可视的艺术史:从教堂到博物馆》两部学术专著并均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当中提出“跨文化的艺术史”“跨媒介的
提到桐城派,可能最先让人们想到的就是“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以及他们的“义法”说。然而也正是因为“三祖”这独特的文学地位而使大家容易忽视对其他桐城派作家及其文学活动的研究。萧晓阳《近代桐城文派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打破这一局面并取得了对近代桐城文派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桐城派研究由来已久,然而近代桐城派作为桐城派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及其在清代文学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却一直没有
合作社作为一种立足于通过集体互助、自我服务方式来改善不平等社会状况,从而满足社员经济、社会需要的群众性组织,是西方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后的产物。从1844年世界第一个合作社“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在英国诞生以来,合作社原则迅速从欧洲扩展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已发展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事业”和国际社会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在中国,人们对于合作社认识则是起始于20世纪初期薛仙舟、晏阳初及包括中共早期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