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师周其勋》与那些人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nnn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友人惠赠的《一代名师周其勋》一书,书中出现的那些人那些事,让我掩卷沉思。重建周其勋生前鲜活的日常是不容易的。而作者作为周其勋的学生,凭着对老师的一片真情与崇敬,不辞烦劳,从国内外资料中挖掘和考证出大量素材,花费无数个日夜写成了这部传记。


  该书的传主是我的舅公,中国教育界、翻译界、英美文学界颇受敬重的一位前辈——周其勋教授。
  记忆中的舅公,每逢暑假便会到上海女儿处度假。我的外婆总叫我送些江南水乡土产到上海,送给舅公舅婆。记得有一次拜访时,舅公正在研究儒家与法家的一些著作如何能正确翻译成英语的问题。丰子恺的长子丰华瞻,彼时在复旦任外文系教授,来看望舅公,也谈到古文献中翻英的问题,两人一番切磋,认为把中国古代文献儒家与法家学说,达到翻译精准,颇为繁复不易,皆因对古文字可有多种理解。
  舅公去世后,我在杭州遇到舅婆倪翰芳,她送我一本舅公的译作《拜论》,她的签词,字迹端庄秀气。那时舅婆已年近九十高龄,但她思维很活跃,脑子很清爽,完全没有给人垂垂老矣的感觉。
  诚如作者在《一代名师周其勋》中写到的那样:
  在《八十三个春》中,附有周其勋倪翰芳当年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年轻的周其勋英姿勃勃,器宇轩昂,眉目间透露出对未来的憧憬,一望而知是个开拓型的人,而倪翰芳则一副江南丽人的模样,看过照片的学生都说比蜚声海内的林徽因要漂亮得多。


  “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一代名师周其勋》是一部中国20世纪的百年教育史。书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个人感怀,更多的是作者为读者描绘的周其勋那一代知识分子群体画像,为我们写出了那一代人的追求和遗憾,希望与惆怅。套一句史家的话,作者“若知古而不知今,务外而遗内”,是很难写出此书的。
  今日,我们看到因受各种条件所限,许多曾经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名师,一如冬日里凋零的残荷,随时日流逝,渐被时代所淡忘。而此书的闻世,不谛使那一代人的风貌,对社会之贡献,重被世人认识与思考。而更大的意义,是通过周其勋的人生经历,向我们传递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教育事业,是如何于艰苦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求索:
  年轻的周其勋教授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学和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周其勋的学术生涯达到了鼎盛乃至巅峰的阶段。从当时的报章杂志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的学术、文化和社会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他在国立中央大学任教授,讲授英国小说与诗歌,同时还在国立编译馆担任人文组主任,负责审核各种人文译品和大中小学的英课教科书。作为资深翻译家,他不单自已翻译了在民国时期具有广泛影响的《英国小说发展史》《英国当代小说四家》《少奶奶的扇子》和其他文学及学术研究作品,同时又在各大报章杂志上发表了不少时评和书评,包括对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所译的《英国史》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所译的《水浒》所作的长篇评介文章。
  书中通过描写周其勋及其时代的人和事,向读者讲述了曾经的教育先辈,把世界先进教育理念引进国内的往事。
  书中提到了教育界的许多人物:才女林徽因、梁思成、既是文学家又是书法家的沈尹默、李叔同(弘一法师)、马叙伦,刘树杞、李四光、周鲠生、陈寅恪、吴宓、曾昭安、任凯南、刘树杞、竺可桢、辛树帜、朱光潜等。其中特别提到曾当选为留美学生委员会中部主席的高士其。高到纽约开会时,数次拜访周其勋夫妇。作为中国首席科普作家和科协领导的高士其,与周其勋夫妇结下了不渝的友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高士其作为科协领导,因公来南方视察时,总于百忙之中到中山大学看望周氏夫妇,之后周其勋夫妇调南宁,还特地驱车去广西大学,看望阔别数年的周其勋、倪翰芳夫妇。总之,不管彼此的生活是多么的曲折,周其勋、倪翰芳和高士其,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情谊。
  那一代名师,还有竺可桢、朱光潜、沈尹默、李叔同、马叙伦、王星拱、李四光等响亮的名字,真可谓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周其勋教授,作为一代名师,曾在教育和外国文学译介和研究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不单可从三四十年代报章杂志上读到周先生的许多文章,还可在许多学术、文化和社会活动上,看到他的身影。他曾在张学良办的东北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光华大学、中山大学、广西大学等校任英语教授兼外语系系主任。他是夏志清哥哥夏济安的老师,也是上海出版界大家丁景唐的老师;还是钱钟书先生出国的考官。
  他在中央大学任教时,讲授英国小说与诗歌;同时担任国立编译馆人文组主任,负责审核各种人文译著和大中小学的英文教材。作为资深翻译家,他主持翻译了具有广泛影响的《英国小说发展史》《英国当代小说四家》《少奶奶的扇子》和《拜伦》。他对著名法学家钱端升所译的《英国史》和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的长篇评论在当时有着很大的影响。
  书中对这些人物,有的书写较详,有的一笔带过,事实上,对于书中说到的许多专家学者,其背面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故事。


  周其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经成为国内颇有成就的名流学者、教育家、翻译家和英美文学专家。但在我的记忆中,舅公却一直把自己当成一位最普通的人。我与舅公相处最长的时日,应是“文革”后期。那年,他从上海女儿处,到南太湖畔的湖州姐姐家,那是元代诗人所歌吟的“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太湖流域。如今已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理论的发源地了。
  周其勋的姐姐,就是我的外婆,居住之处,恰就在宋代姜白石写下名诗“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的地方。
  于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时每天下午四时半,我们兄弟几人陪舅公一起在离垂虹桥不远的大运河进入市镇的河中游泳,那是我们每天雷打不动的事。
  我们赤搏上阵,游一阵子,就坐在与我家只一墙之隔的木材公司贮存于河面的木筏上休息。这一刻,正是斜阳西下,照射在我们身子上,一排排木筏浮在水面,舅公似回到年轻时代。他与我们一起戏水,瞧夕阳下,清灵灵的水,流淌着。水映斜阳,波光粼粼,运河之水,悠悠地从我们脚下流去。一阵欢乐过后,我们与舅公便躺在木排上體息,一边晒日光浴,一边仰望苍穹,只见蓝天白云,轻轻飘过。
  我还记得那年,舅公是夏天来外婆家的,那时家门前,真是桃李罗堂前,榆柳荫后檐,每当有月亮时,我们大家就坐在葡萄架下。一般是在吃了晚饭后,六七点钟时,在这夏夜宁静月光下,舅公就给我们讲故事,聊不尽的天南地北事,还教我们些英语。我后来回忆,那时舅公是避“文革”之难、避城市之喧嚣而来,虽心中有沉重处,然一定是很高兴的。
  这本《一代名师周其勋》终于定稿,回眸舅公近一个世纪的岁月,让我们读出他在国内外生活的一面,读出了其学术生涯深邃的一面,远离官场平实的一生,更读出其仗义助人的一面。其永留于世的学术著作和这本纪念他一生的传记,我想,定能得到大家的喜爱。
  (作者系知名传记作家,文史学者。)
其他文献
一、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 (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90年代在计算机领域集合计算机图形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并行实时计算技术、人工智能、仿真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生成的一种高技术模拟系统,具有实时交互性、多感知性、存在感和自主性等特征。  目前,虚拟现实的实现技术有纯软件模拟和软硬件结合两种,均是以模拟方式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实时反映实体对象变化与相互作用的三维
《论语·为政》篇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是孔子对自己自强不息一生的回顾和总结。对其中的“四十而不惑”,朱熹《论语集注》解释说:“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朱熹认为“不惑”是“无所疑”,对事物理解透彻、没有疑惑。杨伯峻《论语译注》说:“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不惑”是知识丰富、不迷惑的意思。“四十而不惑”一
全球合作与交流已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新热点。ePALS项目对全球合作学习与交流进行了长期而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该项目的最新情况进行引介、总结与反思,期望国内的同行们对这一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课题投以更多的关注。  美国教育部将电子笔友(Electronic Pen Pals,简称ePALS)作为其重点关注的研究项目。ePALS的目标是建成一个全球性的学习网站,让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分享
21世纪以来,随着文化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文化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文明型崛起中的重要性格外凸显,文化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愈发重要。伴随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越来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提升话语权的问题愈加迫切。人文社会科学如何助力国家“软实力”的提升,如何通过讲好学术故事在全球化舞台建构“文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学人的责任和使命。  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对于我来讲既是一种工作
父亲的阴影  世界上有一种写作是自救的尝试,生活的痛苦像沙砾一般在作家光滑柔软的内心摩砺,为了在这种无法逃避的苦楚面前获得一点点自由,作家开始用文字一遍遍重写自己的疼痛,正如河蚌分泌出一层层珍珠质包裹住沙砾后形成珍珠。卡夫卡就是这样一位踩在刀尖上唱歌的作家,其歌声愈美妙,其所受的痛苦就更加鲜明。而作为卡夫卡小说这颗珍珠内核的沙砾,便是卡夫卡严厉的父亲对其造成的痛苦,卡夫卡终其一生都在为逃离父亲的阴
郭沫若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者、实践者和革命者,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党员之一,他的党龄长达50多年,他曾两次入党,也曾以非党员的身份对敌战斗多年,回顾并梳理他在党内外走过的曲折而艰辛的路程,可以感知到一名马克思主义忠诚战士的信仰与坚守。郭沫若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曲折历程  1914年,怀揣着救国理想的青年郭沫若远渡重洋到达日本留学,去寻找救国救民的药方。在中华民族遭遇外敌入侵,处于风雨飘摇的危机
艾芜(原名汤道耕)被称为“流浪文豪”,也被称为“墨水瓶挂在脖子上的作家” 。1925年夏天,距离毕业还有一年的时候,艾芜瞒着父亲离开故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南行漂泊之途。这位怀抱“劳工神圣”理想的知识分子,这位因为家庭包办婚姻而离家出走的男性娜拉,凭借一双脚板,从川西到滇东,出入野人山,踏足茅草地,浪迹滇缅边境,把脚步延伸到很多人难以企及的所在。南行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空间机缘和文学机缘。艾芜注重从民风
历史学是一门科学吗?略略一说这好像不是问题,细究起来却是个大问题。何兆武先生就此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历史学是科学吗?》。文中说,历史具有两重性,一重是它的自然性,这是科学的一面;另一重则是它有着非科学的、人的主观意志成分。既然历史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们对历史的表达究竟是一种科学表达还是美学表达?我们知道,对科学规律的表述不能有任何主观的成分,历史叙事显然不符合这个条件,因此它
廉德是中国传统美德中重要的德目之一,是主要针对官员提出的道德规范。先秦时代,廉德已是官吏考核的重要标准,并为诸子百家所共同提倡。故当时已有不少以践行廉德知名的人物。儒术独尊以来,随着儒学的传播,汉代出现了一批以践行廉德著称的官员,《史记》《汉书》称之为“循吏”,他们的事功德行,为后代官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汉代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不乏这样的官员。正史多以良吏、能吏、廉吏、清官等来指称,名称虽不尽相同,但
教学策略是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教学策略主要解决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是当前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研究经验并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案例,对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如何构建有效的教学策略谈一点体会。    一、针对教学目标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