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问题意识之我见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sbt0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那么,什么是问题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产生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积极解决问题。但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由于受教育体制及考试制度等方面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想象力不丰富,创造精神缺乏。
  一、在课前预习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预习是指教师在新课讲授前让学生预先阅读教材,了解有关新知识,并独立进行思考、探索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活动。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预习是一种学习的心理准备过程;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预习是学习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尝试从数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只有当学生深入预习,才能发现数学问题,而这些发现的数学问题就是学生自己所存在的问题。这样不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教师还要在预习前要求学生写下自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让学生写下自己所发现的数学问题。上课进行反馈时,学生纷纷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计算梯形的面积是要用(上底 下底)的和去乘梯形的高,而不是用上底或下底直接去乘高?”“为什么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中也要除以2?”“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没有联系?”“是不是一定要用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才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相等的梯形能拼成平行四边形以外,还能不能拼成其他平面图形?”……通过预习,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本堂课的知识点所在。
  二、在问题情境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问题情境是指学生面临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合适的问题情境,能改进数学知识教学的呈现方式,使学生的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活动成为可能,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面对问题情境,要亲历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能暴露学生产生的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也可以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
  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复习积的变化规律,然后提问:“在整数75元末尾添上一个0,原来的数就扩大了10倍,就是750元;在小数7.5元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7.50元,大小怎样,也扩大10倍吗?这是为什么呢?”这时新知小数的性质与原有的整数大小变化规律产生矛盾,学生进入“愤”“悱”的状态,生成了数学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探求与学习新知的欲望。我根据学生这种“愤”“悱”的心态问道:“你们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有的问:“为什么在小数末位添上0,小数的大小会不变?”有的问:“是不是在小数的任何位置添上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还有的问:“如果在后面添上2个或3个0,小数的大小都不变吗?”“如果在小数的后面有0去掉的话,小数的大小变吗?……
  三、在尝试练习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数学课程标准》已越来越多的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强调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重视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而问题是诱发思维的直接动因,因此要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究,并从中获得大量的、各种各样的体验,促进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特别近年来,美国、英国、日本等相继提出了“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中心”这一观点,更是强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信息的收集整理,到明确目标、制订计划,再到尝试探究、发现解决,获得一般结论。尝试是学习的基本形式,抓住了尝试就抓住了学习的本质。尝试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策略。
  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出示43×2让学生进行练习,因为这是一道难度较低的数学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轻松地解决,这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教师在第二个因数3的前面加上一个1,使原来的式题成为23×12,让学生进行尝试练习。这时学生在尝试中遇到了新问题,有部分学生开始进行思考。这时教师问道:“大家有什么问题吗?”因为学生进行尝试计算,发现了第二道式题中的一些新问题,都纷纷举手回答。“1去乘个位上的3等于3,这个3该写在哪一位?”“这个3为什么要写在十位而不能写在个位?”……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所发现的数学问题。
  四、在生活延伸中寻找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
  课程由理性的、抽象的科学世界回归到直观的、形象的生活世界;由原来的关注科学规律和法则回归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关注学生的发展;由以科学为中心回归为以人为中心,即课程由科学回归到生活世界,这确实是课程理念的一大飞跃。所以,必须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
  学生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数学教学的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思想,对学生学习而言,这是数学的另一方面。如在教学“统计”后,我布置学生在班内进行调查活动,调查的内容由我提供,学生也可以自己定,调查后要说出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调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的学生调查班内同学喜欢的水果、喜欢喝的饮料、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喜欢看的课外书、喜欢的科目、家里每周的伙食费等等。学生把自己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做了说明,并提出了一些数学问题让其他同学解决。在学生实际调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使学生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了对统计知识的理解。
  任何一种意识的培养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同样要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循序渐进来完成。通过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责编黄海)
其他文献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得阐述杠杆原理用了这样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  要真想撬起整个地球,谈何容易!科学家经过分析,如果找到让我们设想阿基米得真的找到了另一个地球做支点,再设想他也做成了一根够长的杠杆。哪怕只举起1cm,至少要30万亿年!  所以我们不撬地球,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找到了合适的支点,真可撬起整个地球。支点的作用可真大!自然界的难事几乎都通过小小的支点实现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理解运用。”数学模型不仅为数学表达和交流提供有效途径,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清晰地认识、理解数学的意义。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一、提供概念例证,建构数学模型,理
现代化理念下,社会大众开始关心民用建筑的安全性、耐久性、经济型以及舒适性等方面问题,随之对民用建筑设计的各方面要求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作为建筑设计从业人员,应当明确
著名的小学数学教育家邱学华老师在接受记者访谈时指出:“现在有些教师上课,非数学化的东西太多,讲故事、做游戏的时间太长,而用在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和演算习题的时间太少。我们不能再犯历史性的错误,把‘双基’去掉。”邱学华老师在回答“怎样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这一问题时又指出:“联系实际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不能削弱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不能破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应该按照数学学科的特
动手操作是学生参与学习、获得知识的必要手段,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基础。那么,教师如何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活动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学具操作,达到数形结合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在学习数学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而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如教学“回收
游戏是儿童酷爱的一种活动。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把游戏引入课堂,可以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现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游戏教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游戏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地进入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入,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行政中心的改建和迁建提上日程,行政中心"搬家"现象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新景观。城市行政中心广场作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