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 选择题举足轻重,它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选择题分数差不多占政治总分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好选择题,考生在考场中的心态,直接关乎着考生的考试结果。因此,作为高三政治老师,有必要根据高考政治选择题的特点,摸准考试的脉搏,认清高考的一般规律。本文着重从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选择题命题特点分析,今后政治课备考如何提升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
【关键词】 政治高考 选择题特点 政治课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选择题特点
仔细欣赏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的每一道试题之后,对比近三年的政治试题,总体来说得出以下结论: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及情感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培养考试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如下:
特点一:基于稳中求变,两难选择尤为突出。 今年的政治试题考查知识没有出现偏、难、怪的现象,无外乎就是高考中的一些常考点与高频考点,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稳":如经济生活中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需求曲线、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国际关系;文化生活中文化意义、传统文化的作用;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解。但选择题设置上稳中求变,两难选择尤为突出。变式一表现为如试题设置形式新,考点多,综合性强、跨度大,区分度比较强。如第29题,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
A.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
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
C.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材料中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一共是四类。材料中村委会主任被依法罢免,涉及到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分析题肢A是人大代表的质询权,B是民主选举,C也是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D是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制度。
变式二表现为,打破常规定律,加大思维方式的转变。与以往的考题相比,过去几乎都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出题,而今年打破了这一定律。如需求曲线移至经济生活最后一道选择题,政治生活的第一道题是国际关系。这给考生在思维上可能会产生短路。
变式三表现为设问方式多样,试题难度理性提升 。今年高考之后,文科生普遍认为政治主观题比较好做,而选择题难度加大了。如今年的第27题与第35题,综合能力较强,难度较大,要做对这两题,从学生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特点二:突出"能力立意",综合能力要求提高。从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今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突出了对考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的解题技巧。如第1题:考查学生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有两个"劳动力成本更低"、"加工企业",说明单纯靠加工这种初级阶段的粗放式发展,企业难以为继,只有创新才有出路。这样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特点三:紧扣社会热点,时政考核渗透力强。今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紧扣社会热点,十八大等热点进考题。反映时代特点,紧贴时政热点,具体围绕十八大报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交流、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一国两制等时政热点考查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张性财政政策、价格与需求、民主监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命题人要么以显性而直接以热点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如第28题和第33题,直接告知是"十八大报告指出",让考生一看便明白是以十八大报告以背景来考查知识。要么以隐性的热点材料中的小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如第24题、25题,命题材料都是以十八大报告的一些要求的某个点进行考查,足以可见命题人在热点材料运用方面技巧成熟,而这种考查方式是近年来命题人所追求的,引起注意。
特点四:图文相映成趣,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呈亮点。今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的材料是以图文并茂,沿袭了过去的一些做法。如第26题的流程图、第27题的需求曲线、第34题的漫画题。但在设置中呈现一个新亮点,即是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如第24题:"以十八大要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为背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第31题,"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如学生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可能导致选择错误选项。
二、对今后政治高考备考选择题的启发
选择题举足轻重,它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选择题分数差不多占政治总分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好选择题,决定考生在考场中的心态,直接关乎着考生的考试结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政治老师,有必要有责任在备考时,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解答选择题的能力。根据近五年的高三教学经历,个人的想法如下:
(一)、备学生是关键。提高政治选择题分数,教师应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备课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一环,更是教师提高学生选择题分数的关键。学生是我们教师授课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应铭记心中。那么,何谓备学生、如何备学生呢?备学生就是针对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 智力状况、等等。知晓每一个同学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了解每一位同学,分析每一位同学,更要关注每一位同学。笔者以刚刚毕业的高三(25)班为例呈现如何备学生。这个班是我带完2011届之后半路接手的一个班级,全班52位同学,接手前这个班的政治成绩几乎每次测试都会稳居全年级倒数三名,接手时,班主任特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于老师,你带我们班要有心理准备,你辛苦啦!"我说,没问题,我们一起努力。其实心里在想,这个班到底怎么啦,带着疑问,我要来这个班的名单,并在上第一节课前找了几个同学聊天,通过聊天之后,我找到一些问题症结:政治课太枯燥,政治课不用学自己背背就可以啦,选择题凭感觉做,主观题空白也没事。于是,我有些主攻方向。首先让政治课有趣起来,其次,重视学生做过的每一道题特别是选择题。因为过去他们做题都是凭感觉,我要让他们明白用理论来解题。再次,对每一个学生在选择题方面所取得的一点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一个月之后,我班政治成绩有了明显的改观,由过去的倒数三名进入到全年级的前三名。总的来说,我做到了几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的意识,满足学生的自我体验。 (二)、抓基础是王道。纵观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选择题,说它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就在于你要牢牢知道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考你一些最基础的东西,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考试的核心,玩的不是偏题怪题,考核的是理论科目里面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性,理论性十分重要。如试卷中第26题,在开放性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此题考得比较基础,就是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关系进行排序,要做好此题,须正确分析其中的前因后果,抓住要分析排序的部分。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直接影响的是财政支出,也就是③,所以排第一位。后面接着的是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②,生产成本增加所致,所以放到最后面。把③②确定好后,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分析①④如何排序,很显然①在②的前面,④在③的后面,因此选C。
同样,试卷中的第29.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
A.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
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
C.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通过学习政治生活,掌握公民政治参与一共有四种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础知识。对应材料中村委会主任被依法罢免,涉及到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题肢A是人大代表的质询权,B是民主选举,C也是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D是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制度。故选C。
从以上事例说明,做好高考选择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及解题的基本技能,抓基础是提高选择题分数之王道。
(三)、提能力是方向。高考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是一种强化基础、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试,"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出发点, 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精选试题。如何选择精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精选试题应做到:根据政治高考考核的目标要求精选试题、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精选试题、根据阶段性目标任务落实的要求精选试题。其次、精析试题。学生每做完一次练习,本人比较注重对试题的评讲、分析,更尊重学生的同构异建思维的认识。如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第24题: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
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 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学生练习这一题之后,有不少同学选A、有些同学选C、还有几位选B、只有少部分同学选D。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是我想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选择A或B或C还是D。选A的同学认为,从图面直接看,图5、图6都呈一个方向变动,所以选①,再看两条线的倾斜度,图5的倾斜度大,所以是高档耐用品。选B的同学同样犯了选A的同学的一个错误,但这些同学看到了商品数量的变化,所以,认为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是正确的,选C的同学认为,商品的价格与数量成反比的关系,所以②正确,便在选择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关系时,没有看到数量的变化,而错误的去看两条线的倾斜度,因此,是错误的。弄懂他们的选择的原因之后,我再把我的想法与大家沟通:由图表可知, 甲乙两品的价格与数量都成反比,即价格高,销售数量就少,价格低,销售数量就多.所以当价格由高变低时,商品的销售数量就由少到多变化,由此可得②是正确的.同样的价格变化,商品甲的数量变化明显小于商品乙的数量变化,根据常识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可知④正确,故得出答案为D。评讲试卷时,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能简单抄答案呈现在黑板上;绝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思想,了解同一知识的不同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既是练出来的,更是在每次练习之后,慢慢地培养出来的。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学生的选择题分析解题能力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有待我们继续开拓。我们衷心希望每位高三老师科学备考,认真备考,努力提高学生选择题的得分能力,衷心祝愿通过我们的努力成就学生美好的明天 。
【关键词】 政治高考 选择题特点 政治课备考
【中图分类号】G633.2
一、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选择题特点
仔细欣赏2013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的每一道试题之后,对比近三年的政治试题,总体来说得出以下结论:突出以能力立意为主,将知识、能力、素质的考查融为一体;注重考查考生政治学科的学习能力及情感素养;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运用"新材料、新情境",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培养考试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如下:
特点一:基于稳中求变,两难选择尤为突出。 今年的政治试题考查知识没有出现偏、难、怪的现象,无外乎就是高考中的一些常考点与高频考点,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稳":如经济生活中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需求曲线、财政政策与通货膨胀。政治生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国际关系;文化生活中文化意义、传统文化的作用;哲学中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理解。但选择题设置上稳中求变,两难选择尤为突出。变式一表现为如试题设置形式新,考点多,综合性强、跨度大,区分度比较强。如第29题,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
A.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
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
C.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材料中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一共是四类。材料中村委会主任被依法罢免,涉及到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分析题肢A是人大代表的质询权,B是民主选举,C也是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D是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制度。
变式二表现为,打破常规定律,加大思维方式的转变。与以往的考题相比,过去几乎都是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出题,而今年打破了这一定律。如需求曲线移至经济生活最后一道选择题,政治生活的第一道题是国际关系。这给考生在思维上可能会产生短路。
变式三表现为设问方式多样,试题难度理性提升 。今年高考之后,文科生普遍认为政治主观题比较好做,而选择题难度加大了。如今年的第27题与第35题,综合能力较强,难度较大,要做对这两题,从学生角度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特点二:突出"能力立意",综合能力要求提高。从试题的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来看,今年高考政治选择题突出了对考生的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考查力度加大,突出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运用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灵活的解题技巧。如第1题:考查学生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有两个"劳动力成本更低"、"加工企业",说明单纯靠加工这种初级阶段的粗放式发展,企业难以为继,只有创新才有出路。这样才能选出正确选项。
特点三:紧扣社会热点,时政考核渗透力强。今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紧扣社会热点,十八大等热点进考题。反映时代特点,紧贴时政热点,具体围绕十八大报告、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交流、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一国两制等时政热点考查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扩张性财政政策、价格与需求、民主监督、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命题人要么以显性而直接以热点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如第28题和第33题,直接告知是"十八大报告指出",让考生一看便明白是以十八大报告以背景来考查知识。要么以隐性的热点材料中的小背景为切入点考查,如第24题、25题,命题材料都是以十八大报告的一些要求的某个点进行考查,足以可见命题人在热点材料运用方面技巧成熟,而这种考查方式是近年来命题人所追求的,引起注意。
特点四:图文相映成趣,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呈亮点。今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选择题的材料是以图文并茂,沿袭了过去的一些做法。如第26题的流程图、第27题的需求曲线、第34题的漫画题。但在设置中呈现一个新亮点,即是增加了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如第24题:"以十八大要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为背景,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第31题,"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如学生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字关键词,可能导致选择错误选项。
二、对今后政治高考备考选择题的启发
选择题举足轻重,它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选择题分数差不多占政治总分的二分之一,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做好选择题,决定考生在考场中的心态,直接关乎着考生的考试结果。因此,作为一名高三政治老师,有必要有责任在备考时,努力帮助学生提高解答选择题的能力。根据近五年的高三教学经历,个人的想法如下:
(一)、备学生是关键。提高政治选择题分数,教师应重视备课这一环节。备课是我们教师教学工作的首要一环,更是教师提高学生选择题分数的关键。学生是我们教师授课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应铭记心中。那么,何谓备学生、如何备学生呢?备学生就是针对教师所教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态度、知识基础、 智力状况、等等。知晓每一个同学认知能力,接受能力。了解每一位同学,分析每一位同学,更要关注每一位同学。笔者以刚刚毕业的高三(25)班为例呈现如何备学生。这个班是我带完2011届之后半路接手的一个班级,全班52位同学,接手前这个班的政治成绩几乎每次测试都会稳居全年级倒数三名,接手时,班主任特别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于老师,你带我们班要有心理准备,你辛苦啦!"我说,没问题,我们一起努力。其实心里在想,这个班到底怎么啦,带着疑问,我要来这个班的名单,并在上第一节课前找了几个同学聊天,通过聊天之后,我找到一些问题症结:政治课太枯燥,政治课不用学自己背背就可以啦,选择题凭感觉做,主观题空白也没事。于是,我有些主攻方向。首先让政治课有趣起来,其次,重视学生做过的每一道题特别是选择题。因为过去他们做题都是凭感觉,我要让他们明白用理论来解题。再次,对每一个学生在选择题方面所取得的一点成绩都在班上给予表扬。一个月之后,我班政治成绩有了明显的改观,由过去的倒数三名进入到全年级的前三名。总的来说,我做到了几个方面: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主体的意识,满足学生的自我体验。 (二)、抓基础是王道。纵观2013年广东高考政治选择题,说它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就在于你要牢牢知道基础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考你一些最基础的东西,体现了素质教育对考试的核心,玩的不是偏题怪题,考核的是理论科目里面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东西,基础性,理论性十分重要。如试卷中第26题,在开放性经济中,因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其传导路径正确的是
此题考得比较基础,就是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关系进行排序,要做好此题,须正确分析其中的前因后果,抓住要分析排序的部分。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直接影响的是财政支出,也就是③,所以排第一位。后面接着的是物价上涨,最直接的原因应该是②,生产成本增加所致,所以放到最后面。把③②确定好后,接着用同样的方法分析①④如何排序,很显然①在②的前面,④在③的后面,因此选C。
同样,试卷中的第29.李某是广东省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因其存在严重违纪问题,该村村民依据相关法律和规定,提议罢免其职务。按照公民政治参与的类型划分,与本案例同类的是
A.市人大代表联名向环境保护主管单位负责人提出质询
B.村民依法选举王某为县人大代表
C.市民向信访部门举报政府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
D.市民应邀参加市政府调整水价的听证会并发表意见
通过学习政治生活,掌握公民政治参与一共有四种方式: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基础知识。对应材料中村委会主任被依法罢免,涉及到民主选举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题肢A是人大代表的质询权,B是民主选举,C也是民主监督,信访举报制度。D是民主决策,社会听证制度。故选C。
从以上事例说明,做好高考选择题的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及解题的基本技能,抓基础是提高选择题分数之王道。
(三)、提能力是方向。高考是一项选拔性的考试,是一种强化基础、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试,"能力立意"是高考命题的一个出发点, 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它的本质要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解答选择题的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首先、精选试题。如何选择精题,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在精选试题应做到:根据政治高考考核的目标要求精选试题、根据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缺陷精选试题、根据阶段性目标任务落实的要求精选试题。其次、精析试题。学生每做完一次练习,本人比较注重对试题的评讲、分析,更尊重学生的同构异建思维的认识。如2010年广东高考政治第24题:图5、6中商品甲、乙是两种互不关联的商品。
当两商品的价格P均从P1同幅下降到P2时,对于需求量Q的变化,若有如下判断:
①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 ②两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反向变动
③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高档耐用品 ④两商品相比,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学生练习这一题之后,有不少同学选A、有些同学选C、还有几位选B、只有少部分同学选D。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我尊重学生的选择,但是我想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为什么选择A或B或C还是D。选A的同学认为,从图面直接看,图5、图6都呈一个方向变动,所以选①,再看两条线的倾斜度,图5的倾斜度大,所以是高档耐用品。选B的同学同样犯了选A的同学的一个错误,但这些同学看到了商品数量的变化,所以,认为商品甲是生活必需品是正确的,选C的同学认为,商品的价格与数量成反比的关系,所以②正确,便在选择价格变动引起需求量的变动关系时,没有看到数量的变化,而错误的去看两条线的倾斜度,因此,是错误的。弄懂他们的选择的原因之后,我再把我的想法与大家沟通:由图表可知, 甲乙两品的价格与数量都成反比,即价格高,销售数量就少,价格低,销售数量就多.所以当价格由高变低时,商品的销售数量就由少到多变化,由此可得②是正确的.同样的价格变化,商品甲的数量变化明显小于商品乙的数量变化,根据常识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比较大,可知④正确,故得出答案为D。评讲试卷时,我坚持两个原则,一是不能简单抄答案呈现在黑板上;绝不强迫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尊重学生的思想,了解同一知识的不同思维。这样,学生的解题分析能力既是练出来的,更是在每次练习之后,慢慢地培养出来的。
三、结语
总的来说,高考备考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学生的选择题分析解题能力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有待我们继续开拓。我们衷心希望每位高三老师科学备考,认真备考,努力提高学生选择题的得分能力,衷心祝愿通过我们的努力成就学生美好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