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地理教学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brid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根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对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发散教育,做出了简要的阐述。本文通过典型的地理课堂教学事例说明如何进行发散教学。
  【关键词】发散教育 发散思维能力 教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钱学森院士提出地理科学是十大科学体系之一的观点。发散思维虽然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但并不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因此,在教学中,并不需要学生向科学家一样进行创造发明,而是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教给学生学习、接受知识的技能和方法,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新知识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发散思维习惯的目的。
  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呢?
  一、改进课堂提问方式,更换上课主体,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传统的是老师问学生答,一问一答式或一问多答式,此时老师是主体,而此时的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式思维。这样怎能学生启发发散思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提出问题?也就是学生通过深下阅读成学习,对某一内容提出疑问,在课上提出,在课上寻求答案;或者由老师提出问题,由学生在课上共同探讨。这样,学生变成了主体,所有的被动就会变成主动:学生主动去思考,主动在上课时讨论,主动寻求答案。老师也可以将“是”、“否”、“或者”等表示选择意愿的词语删去,取而代之以“为什么?”“怎么样?’。?
  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学生便会由“被动听取知识”→“主动汲取知识”转变为“主动寻找问题” →“主动寻找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进行。如:我们在进行“地壳运动”一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①地壳为什么运动2。地壳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的提出。带动学生思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便于学生发散思维的产生。
  二、改变传统的反馈及测试方式,提高学习质量,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且及时的反馈能够提高学习质量”。传统的反馈往往是学生应付完作业后应付考试,所有的应付都是被动的,毫无兴趣的。而测试的内容也通常是只要去背就能掌握的,平时甚至可以不努力,不学习,在最后的考试中也可能取得高分数。但是这样的分数也仅仅是分数而已,根本没有任何能力可言。传统的反馈及测试,对于学生只是在记录或记忆一个个老师规定的内容,这只是机械的去完成作业,完成考试;他们的思维根本没有运动——因为这根本不需要它们运动。地理学科其实并不需要死记硬背,更多的应当是理解,是应用,是自己的见解。而学生也不想去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老师为什么不能给他们一个空间,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去概括;让他们自己去说、去表达?只有去总结、去概括,才能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去说、去表达,才能激发他们的发散思维。如进行“气候类型对比”时,由学生提出可比性的气候类型,将其进不亏归类、总结。分析。这样由学生自己通过思维总结而出的内容,既检查了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对同类知识也起到了复习巩固、深化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无需死记硬背牢记了知识点。
  三、改进教学设计,聪明设问,体现地理教学的艺术性
  华盛顿儿童博物馆有句格言:“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十分深刻,对我们进行地理教学颇有启发意义。新课程强调设置情境,教学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拓展视野和教学思路上,例如,关于大气运动中三圈环流的教学,设计成教师在黑板上边画边讲解,学生在本上边听边画,这样在教学实际中收到的效果要比教师直接把整幅图通过投影展现给学生再讲解好得多。不仅仅锻炼了读图作图能力,还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程度。再如,备火山爆发问题时,设计放一段火山喷发的电视录像,让学生欣赏一次大自然千变万化的壮丽景观,身临其境般感受火山喷发的巨大能量和造成的危害。这样的教学效果要比只用语言描述好得多。导入可用精彩的镜头或生动形象的语言做“前奏”,将学生带入情境后,设置悬念,留下空白,等学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和求知状态时引入主题。如关于“时区和日界线”,可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许多同学喜欢看体育比赛的实况转播,但常常在午夜收看,这是主办国家有意安排的吗?”;“世界上竟有这样的怪事,一对双胞胎,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运动会开幕日在9月23日,运动员偏偏9月24日才出发,而且沒有迟到,这是怎么回事?”。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进入了高度思维状态,急于要揭开其中的奥秘,这时再讲新课,学生的注意力格外集中。
  四、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赋予教案以“灵性”
  传统的课堂常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学生是配角,老师是主角,这是教学的悲剧。我们要赋予教案以“灵性”,教案虽是死的,但师生是活的,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让课堂高潮迭起,以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如在讲非洲的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时,同学们都在小声议论电视剧“马大帅”,就可顺势创设一个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不是去批评他们不守纪律,而是接他们的话题说“大家对这个‘维多利亚’这么感兴趣,可一定要记住非洲最大的湖泊是以它命名的,否则‘彪哥’都饶不了你!”一句话逗得大家都笑了,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强化了记忆,体现了教师的语言魅力和教学的灵性,使地理教学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
  总之,课堂教学是中学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中学实施发散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感受与鉴赏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类的奇思妙想中学习和享受地理(自然、人文、自然和人文结合)提高地理审美能力,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创造精神、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的改革》
  [2]教育学、心理学
其他文献
目的:回顾分析以出血性卒中为首次发病形式的Moyamoya病(MMD)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MMD、并且首次发病形式为出血性卒中的62例患者
随着小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小学英语呈现了可喜的成效。多数孩子都自信了,敢于开口说了。但也出现了一些情况,就是很多孩子在英语学习中,看着课本,能非常熟练的读出句子,当然背的也很熟练,发音准确。但是,当把这些句子摘出来,放在试卷里,他们就不认识了。所以,这些孩子掌握的只是情景对话,看图对话,而不是认字对话,于是如何攻克认读大关就显得格外重要。  “认读”(recognition)的:辨认出某一个单词
【摘要】新课程提倡评价目标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维度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探讨如何评价学生的数学作业,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数学作业 评价 语言 符号  作业是学生获取、巩固、应用知识的一种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所以作业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又一种方式,评价是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的一种形式,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数学作业评
【摘要】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是适应时代和语文学科自身发展所提出的教学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建议可从拓展语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语文的生活运用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继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活化教学 意义 教学策略  为了适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并重的教学要求,小学语文也亟须改革。为了提高语文的人文性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语文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学生只有具备牢固的语文基础才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下基础。本文将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学习 兴趣 方法  一、引入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一堂课上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创设情境尤为关键。在教学四年级《小木偶的故事》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使学生积极
【摘要】小学语文是一门打开儿童思维的学科,在其中的教学中渗透德育知识成为当代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响应当前贯彻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德育的渗透有多种途径,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渗透、阅读相关书籍、课间活动和教师自身在平常对学生的熏陶等方法来贯彻德育思想。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素质、提高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渗透 有关途径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养,还可
目的:探讨家属指导的髋外展肌群训练对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50例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家庭组和治疗师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家属指导家庭组患者
【摘要】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关键词】小学数学 问题意识 培养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 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小学
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是使用低频电刺激手段、精确的刺激顺序及刺激强度激活失神经控制的轻瘫或者瘫痪的肌肉群,达到改善或者恢复被刺激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