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满诗词的淮河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隋朝大业九年秋天的一个傍晚,淮阳郡淮河边的河滩上,立着一位三十多岁的男子,男子衣冠胜雪,玉面如画,却又难掩一脸风尘。他负手而立,面对着缓缓流过淮河水,良久,吟出两句诗来:“金风荡初节,玉露凋晚林。”诗句有些伤感,男子仿佛心有不如意之事。但听男子继续吟下去,诗句却渐渐激昂起来,特别是最后两句:“寄言世上雄,虚生真可愧。”真叫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
  能作如此豪迈之诗,这男子是谁?他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在中国历史上也曾放过一缕光芒、领导了隋末农民起义的李密。隋朝大业九年(613年),李密反对隋朝的起义失败被捕,用计逃脱后在淮阳隐姓埋名,郁郁不得志。这首诗就是他感于当时处境而作的《淮阳感怀》。
  后来,李密继续忙于他的起义事业去了,这首一时的感慨之作被他随意地丢进了淮河,任凭滔滔的浪流带到了远方。几年后,也许这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早已忘记自己曾在淮河边吟过诗句,但他更想不到的是,他似乎开了一个先河,像他这样对着淮河随意吟诗颂句的行为,被很多的文人骚客学了样。
  作为四渎之一的淮河,位处中华腹地,它贯通南北,衔接东西,是当时的黄金水道和交通枢纽。东往西来,南上北下,商家,官吏,游侠,旅者,大多要通过淮河转程,这其中不乏文人骚客。淮河水道的繁荣景象,淮河两岸的秀美风光,惹得他们诗兴大发,忍不住吟诵几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说起中国诗歌,一段绕不开的历史便是唐朝。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最耀眼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中,产生了大量的诗人,在他们的笔下,纵情山水,情寄花草,评议人物,慨叹世事,歌颂爱情,感伤别离,以最大的容量去充实诗歌的内容,让唐诗开出最璀璨的花朵。在这些花朵中,自然少不了淮河这一枝。唐人中较早吟诵淮河的有虞世南、骆宾王、李峤、孙逖、宋之问等。这时正是初唐时期,国家稳定,政治清明,他们的作品,也多描写的是淮河自然风光和抒发旅途感怀,如虞世南的《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宋之问的《旅宿淮阴亭口号》:“日暮风亭上,悠悠旅思多。”再如孙逖的《淮阴夜宿二首》:“乡情淮上失,归梦郢中疑。”
  到盛唐,唐诗进一步地发展,不仅写诗的人多起来,诗歌表现的主题也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一时期中,祖咏、李颀、常建、孟浩然、李白、杜甫、皇甫冉、岑参、李嘉佑等更多的诗人写到了淮河。这是一个人才倍出的时代,诗人们可以尽情地挥毫书写。但越是盛世,人才竞争也越是激烈,空有热血而怀才不遇的情况也就不可避免。因此,用自己的诗句来叩问前程也成了诗人们常见的做法。比较典型的有孟浩然的《问舟子》:“向夕问舟子,前程复几多。”把前程的失意归咎于淮河:“湾头正堪泊,淮里足风波。”当然,也有像李嘉佑在《游徐城河忽见清淮,因寄赵八》中那样,仍然只为离别而伤感的:“长恨相逢即分首,含情掩泪独回头。”
  中唐和晚唐时期,大唐盛世一去不返,社会开始变得动荡不安,唐王朝开始走向没落。从不缺乏热血和情怀的大唐诗人们,每天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便是为唐王朝担忧。可他们空有报国之志,空有许国情怀,无论有多少的忧虑、伤心、失望、愤懑,都无法阻挡腐朽王朝的快速没落。无可奈何之下,他们也只能让内心寄托于蘸满浓墨的笔,寄托于让自己无限绝望而又满怀希望的诗歌。这一阶段,更多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淮水之波。白居易、项斯、朱放、许辉、郑谷、温庭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比较典型的是白居易的《问淮水》:“自嗟名利客,扰扰在人间。何事长淮水,东流亦不闲。”吴融的《途次淮口》:“已带伤春病,如何更异乡。”只须稍稍脑补一下画面,你便不能不感受到,空有热血而报国无门,诗人们该是多么的无奈。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怎不令人动容、哀叹!
  唐人写得痛快,宋人岂甘寂寞?在中国的诗词史中,宋人从来就不肯让唐人独领风骚,面对唐人大加吟诵的淮河,宋人们也以更大的热情向淮河进行了表白。除了诗歌,他们还有拿手的独门秘技——宋词,左手写诗,右手写词,把对淮河的吟诵做到了极致。在他们的笔下,或欣赏美景,或享受闲情,或寄托相思,或抒发别恨,淮河继续展示着她的旖旎风光和璀璨人文,和诗家词人们惺惺相惜。大文豪苏轼就多次将淮河入诗入词,如《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这是多么富有气息的美景呀,让人仿佛觉得“入淮清洛渐漫漫”。大好的美景,心阔境远,正是享受人生的时刻,因此,“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以淮河入题的诗词,能查到的就不低于五首,可见这位大文豪的心中,对淮河自有一番偏爱之意。这段时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历史阶段,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因此,在诗家词人的笔下,大多是这类的题材。除了苏轼,苏舜钦、晁补之、贺铸、秦观等北宋词人们都有在诗词中写过淮河,所抒发的情感,也大都如此。
  但是,时代总是在变化的,这是历史的铁律。北宋的偏安和北方金辽的崛起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直接改变了历史发展的风向。北宋的一时繁荣,不仅没有换来长治久安,反而遭受到滅顶之灾和无穷后患。终于,金人的铁骑滚滚南下,大好的山河破碎了,大好的国土沦陷了,人民流离失所,家园洗劫一空,百姓苦不堪言。作为中国南北分界线的淮河流域,繁华不输苏杭的历史名城扬州,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战火的摧残。看到这满目疮痍,诗家词人们的心都碎了,所有的文字化成了满腔悲愤。以南渡词人叶梦得、洛中八俊的朱敦儒、婉约派词人史达祖、词中之龙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等为代表,面对悠悠淮河,表达了最强烈的去国忧思和收复河山的愿望。以后,张孝祥、吴文英、吴渊、吴潜、汪元量、家铉翁等更多的诗家词人们加入了进来。除了词,还有诗歌,大诗人杨万里一来到淮河边,触景生情,忍不住激情爆发,一口气就写了四首。
  需要特别提一下的是,有一位生活在淮河边上无名无姓的女子,我们把她叫作淮上女,她也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淮山隐》。“淮山隐隐。千里云峰千里恨。淮水悠悠。万顷烟波万顷愁。山长水远。遮住行人东望眼。恨旧愁新。有泪无言对晚春。”家园被毁,曾经养育自己的淮水,已不再是山美水美,万顷烟波,只不过载着万顷愁情,山长水远,只不过平添太多的旧恨新愁。这样的一位本土词人,自己就是这场浩劫的受害者,深感切肤之痛,谁还能比她有更深切的感受?   这段时间以淮河入题的词作,较重要的还有南宋姜夔,他在词里写道,昔日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曾经“春风十里”,如今却“废驰乔木”;昔日灯影桨声中美丽的淮河,如今却是“波心荡,冷月无声”,让人不禁扼腕长叹!这首《扬州慢·淮左名都》,应该算是姜夔的成名作吧,几乎奠定了姜夔在宋词中的地位,后人但有记得姜夔者,无不会想起他的这首以淮入题的名作。
  青山遮不住,淮水仍悠悠。历史总是一去不回头,豪放也罢,婉约也罢,再美的诗词都遮挽不住时光的流逝和淮河的浪波。这以后,朝代经历了数次更替,一代代风流人物,已随不尽悠悠淮水而去,书写淮河之美,却不乏后有来者。明朝的杨士奇、袁凯、黎民表、黎遂球、归有光,清朝的厉鹗、李鸿章等,都曾将淮河写进自己的诗歌,其中,黎民表最多,约有八九首。但总的说来,宋以后将淮河入诗入词,远不如唐诗宋词那样大放异彩。也许,淮河承载了太多的创伤和苦难,也渐觉累了,需要好好地休息,所以沉寂着,以便恢复容颜,把更美好的姿态展现在诗人们的面前。
  如今,她確实已经恢复了元气。千里淮河,从源头到出口,已彻底不见历史的创伤,焕发出了新时代的光彩。清波映照着明媚的山水,两岸,则点缀着精美的城市,淮河展现的,是高度的发达,是无比的兴旺,是无限的生机。沉寂的淮河已经醒来了,沉寂的诗人啊,你准备好了吗?
  其实,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淮河的文明可以上溯到很远很远。上古时,帝尧在这里出生开启尧天舜地之门,大禹在这里娶了涂山氏,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佳话。秦汉时,楚霸王在这里向心爱的妻子唱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歌。
  因此,为美丽的淮河写诗的诗人也当然于唐宋之前就有不少,如西汉时期的王褒、三国时期的曹植、南北朝时期的何逊,都曾经写过。但,如果你重读《诗经》,你一定会读到这首《小雅·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淑人君子,怀允不忘。”这应该才是最早描写淮河的诗歌吧。诗人在淮水之畔听到了美妙的音乐,由锵锵作响的奏乐声想到奔腾浩荡的淮河水,并由此想到了那些古代的淑人君子。
  所以,淮河,你总是让人想到美好。美好的淮河水,美好的淮河景,美好的淮河人。我不知道,你千里悠悠的清波,到底流淌过多少诗词,但我相信,未来,诗人们一定会继续书写出你更多、更美的诗篇!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你生,或者不生  年龄就在那里  不上不下  你乐,或者不乐  政策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愿,或者不愿  机会就在那里  机不可失  来我的不惑里  或者  潇洒走一回  优柔寡断,好不欢喜  2015年冬日凌晨,挑灯夜读的我突发感慨,在朋友圈里宣告如此心情,标题《致二胎政策》,引来评论无数。  那段时间,生二胎绝对是中国老百姓最热门的话题,喝茶聊、饭桌聊、散步聊、姐妹聊、哥们聊……  同事、
期刊
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我家就有一只猫。  这只猫身色土黄,外表如虎,机动灵活,捉鼠猛烈。它为了保护家里的粮食财产安全,在家不停地四处巡逻,只要搜寻到一只老鼠,立马就抓到手里,决不让跑掉,老鼠只要听到它的叫声,就远远的返回原路逃跑了,再不敢跑出来。  这只猫为家效忠,是保护我家粮食财产的一个“好警察”。  后来,它生下了一只小花猫。小花猫出生三天后自己就可以走路行动了。可爱的小花猫蹦蹦跳跳,摇摇摆摆,
期刊
掀開透明的玻璃窗,我像往常一样看着窗外的景色。而这一次不同,一缕刺骨的寒风拂面而来,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瑟瑟的初冬已在我身边,它悄无声息地来临了。  灰蒙蒙的天空中悠然地漂浮着鹅毛大雪,不一会儿,冰冷的寒气也跟随着雪花的脚步来到了人们的身边。人们浑身颤抖缩成一团,在风雪中茫然失措地奔跑着。汽车似乎也略显焦虑急匆匆地跑来跑去,路上的树木也披上了一层雪白的衣服,让人看着有几分喜爱。初冬景色真是既让人迷
期刊
《西部散文选刊》2019年第1期,头题推出青海“青稞艺术流派散文作品大展”,可谓开门隆重,给足了咱青稞“面子”。巧的是,入选的作家皆来自曾经和如今青稞种植的富集地,即互助、大通和门源三县。门源不用说,众所周知,河湟流域所有区县,唯有互助、大通等地现还有青稞耕种。所以,这些作品正儿八经属于青稞产地原创。本辑的点评专论,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新锐评论家贺颖执笔。来自北京的学者为青海青稞鼓与呼,不啻是一
期刊
微风,三月。听说武汉的樱花开了,不知是怎样的灼灼热烈。此刻,我们比立春时节更温柔地期待着,草木生,万物荣。  己亥末,庚子春,在这次浩大的时光轮回中,神州大地上杂染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搅动着万千人心。这似乎注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起点,现在,疫情甚至卷席了全球,在万众瞩目下,狂妄地不肯收束。  沸腾的,已在前线无声地奋战了好多个日日夜夜;平静的,已渐渐习惯宅在家中,用心和念去做
期刊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儿的陪父母说说话了,每天的重心都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圈内不停地忙,总有很多的事由来拒绝父母的相邀,尽管同在一个城市,尽管只是仅仅回去吃顿饭的時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忙似乎成为了成年人一个固定的口头禅,也成了一种固定的状态模式,总是会认为忙就会换来更多的收获,总是觉得万一懈怠一会儿就会错过很多,却很少真正的去思考在忙的背后,还有亲人的诸多期待和盼望。  那天父亲突然打来
期刊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不太记得最早接触到这首诗是在哪年哪日,印象中我那时还是在校学生,正沉醉于金庸梁羽生的武侠世界,对风靡校园的琼瑶言情小说尚沒多大兴趣,更别提写诗的席慕蓉了。同学把诗抄下来递给我时,出于礼貌和面子,我勉强一看,没想到,读着读着竟有了一丝说不出的感动,十
期刊
迎着冬日暖阳,心情格外舒畅,笔者兴致勃勃地从贵阳市观山湖绿地联盛出发,途经十余个公交车站点,来到了久负胜名,地处贵阳市云岩区枣山路的黔灵山公园。  刚到公园门口,抬眼便见几个至上而下的红色草书大字“黔南第一山”。呵!难怪当我问及周围邻居贵阳哪里最好玩时,邻居们都不约而同地告诉我说:黔灵山公园。这不,“黔南第一山”的“第一”两字不就是最好的诠释吗?  怀揣着“黔南第一山”的神秘,我跟随如织的人流排队
期刊
我老家那一带人大多都会说一句话,“三个壮汉,不及一匹瞎骡跛马能干。”若问何故,“那山梁梁,那坡坡儿,不靠骡马咋个吃得成!”老家人会这样理直气壮地回敬你。  可说来也奇怪,老家人的认识里,骡子与马匹,图的无非就是驮物拉磨,只要使唤着顺手,都一样。因之,习惯上将骡和马都唤作马。  因为几近家家户户都养马,马场一向都是寨子里最热闹的场所。所谓马场,实为寨子正中的一溜闲地,既供骡马休闲打滚,也为阉割牛马牲
期刊
大约,很多人不知道金丝楠比黄金更金贵,也不知道何处是金丝楠的故乡。  史料记载,金丝楠大多分布在雨水较为充沛的四川省1500米海拔以上地区。金丝楠树干粗壮挺拔,仿若伟岸巨人,每棵树达30多米的高度。  明清时期,豪门大户喜用金丝楠制作家俱,因其材质细密,阳光照耀下,金丝楠木纹丝闪闪发光,如金丝一般。金丝楠不易开裂变形,更不会遭虫蛀,通体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气息。或许,蛀虫们因为惧怕金丝楠身上的清香气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