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教育在教育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教师不仅要重视传授学时知识和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注重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匠心精神,进而促进就业,否则很可能导致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本研究主要讲述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历程,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结构不断优化的新常态阶段,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丰硕成果,极大鼓舞了职业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工,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深入调查和研究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最先感知的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与时俱进,永不间断地培养适应技术发展变化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共识。随着企业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对技能人才更高更专的需求,随着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推广,企业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从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计、资金保障等各方面都将超越职业学校,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完善,必将会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由现在的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培养格局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校企融合新模式。企业将会通过买断、控股、协议等各种与时俱进的新方式,与学校间打破管理边界,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由企业主导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史记》中,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直接导致了白起坑杀赵卒数十万人的下场。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古人的教训,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代中的“赵括”,要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应用价值。该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之后进入企业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进而提高学生们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唯才是举的社会,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所以,学生们必须要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这不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然而,如果学生只是在校园中学习,而不进行针对技能的实践活动,那学生的技能就很难得到提高。所以,教师们要针对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寻求相关企业的帮助,与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著、精益和创新等方面内容。今天,中国的制造业要从中国制作转变成中国创造,所以,技术人员有必要,也应该有能力发扬工匠精神。而一种精神的培养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身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们,要从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于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校方合作的企業,来向学生们展示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作用和必要性。
培养目标依赖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培养标准和规格,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高职院校应当树立培养“理论够用、实践为重、技术过硬”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人才培养实施的全过程。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还比较空泛,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 特点和层次特征。虽然学校对相关企业、市场进行了调研,但没有结合企业、市场、行业需求变化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将调查结果和企业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如何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很难及时掌握产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培养内容依赖
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内容不明确,对于未来工作岗位所面对的理论要求、技术要求和实务要求不明确,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内容方面的不足。在实习中,如果理论、技术、实务不过关,工作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出现工作事故。通过调查发现,从来没有遇到工作困难和出现工作事故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会偶尔出现工作困难和工作事故,表明学生的理论、技术和实务学习不扎实,也反映了培养内容的不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通过实地调研确定最新的工作岗位内容,以及实际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无法深入企业进行细致学习和调研,很少到企业实践学习,由于经费原因,高职院校无法快速及时地更新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或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数量质量有限,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教师难以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开发,导致教 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老化。根据调查结果,毕业生除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很少拥有职 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这也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内容方面还存在着重理论轻技术技能的倾向。
培养方式依赖
学校职业教育的弊端在于,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性知识以及通用技术,却无法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无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直在寻找优质的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有: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术讲座、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合作水平,企业还没有完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技术技能积累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目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没有反映一线生产的实际状况,学生很难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在企业实习又只注重模仿操作,没有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和指导,有些甚至实习岗位和专业不对口,浮于形式,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脱节,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脱节,学生并不能围绕具体的技术问题、项目进行技术技能的持续积累,难以发挥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的真正优势。
健全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护机制。 职业教育投入经费要与办学成本相匹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 拨款额度,制定并落实高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应当不低于普通本科的1.5倍。
二是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渠道和分摊机制。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资金,鼓励捐赠、资助、奖励等多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占比。推动形成合理的优化的教育资金分配结构,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三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项专用制度,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保证拨发的教育经费能足额投入到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细化成本的核算,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投入产 出效益,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经费。
建设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力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职业教育 要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建设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务能 力、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聘任,又要重视人才培训;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又要重视理论学习和理念更新,构建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训。加快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或以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在企业挂职顶岗,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了解岗位特征、企业工艺过程和生产现状;探索建立 教师见习或企业实践制度,严格见习期考核与选留环节。如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相关专业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应当由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来承担高职教师的培训项目,培养时间为连续3个月以上,培养内容应为专门的综合實践教学能力。
二是畅通校企人员流通渠道。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缓解紧缺专业教师的有效途径。提高行业专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或担任企业实习师傅的比例,使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比例大约30%左右。或者通过开设讲座、微格教学、工作坊、研讨班、流动站等交流形式,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聘任一些理论与实践具备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帮助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帮助其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加强校企协同管理
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管理中,通过成立诸如校企合作理事会、委员会等管理 机构,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明确成员各自应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比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实习、实创等培养实践机制的共建;师资团队评聘、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校企投入与权益分享机制 的共建,实现校企协同管理。
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大力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与通用职业能力相结 合的评估和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内部应建立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评价体系,由学生自评、教育部门他评、用人单位鉴定三者组成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评价内容既要关注课堂理论学习的评价,也要关注实习实训的评价;既要注重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注重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将学生理论、技能和实践的考核有机融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改变以卷面笔试考核的评价形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分 别采用实践操作、关键问题现场答辩、开设主题报告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菏泽职业学院)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结构不断优化的新常态阶段,要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丰硕成果,极大鼓舞了职业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职工,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进一步创新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大局,充分发挥理论研究的先导作用,深入调查和研究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最先感知的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与时俱进,永不间断地培养适应技术发展变化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大多数企业家的共识。随着企业对前沿技术的探索和对技能人才更高更专的需求,随着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经验积累和推广,企业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从培养目标、师资力量、课程设计、资金保障等各方面都将超越职业学校,处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型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推广和完善,必将会使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由现在的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培养格局发展成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校企融合新模式。企业将会通过买断、控股、协议等各种与时俱进的新方式,与学校间打破管理边界,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实现由企业主导的校企一体化培养模式。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史记》中,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直接导致了白起坑杀赵卒数十万人的下场。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古人的教训,不能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新时代中的“赵括”,要让他们进行社会实践,不断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进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这方面具有十分强大的应用价值。该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学习知识之后进入企业实践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企业环境,进行实践活动,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进而提高学生们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唯才是举的社会,更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所以,学生们必须要增强自己的职业技能,这不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要求,更是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然而,如果学生只是在校园中学习,而不进行针对技能的实践活动,那学生的技能就很难得到提高。所以,教师们要针对学校教育中的不足,寻求相关企业的帮助,与企业进行合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道德、能力和品质的体现,其基本内涵包括敬业、专著、精益和创新等方面内容。今天,中国的制造业要从中国制作转变成中国创造,所以,技术人员有必要,也应该有能力发扬工匠精神。而一种精神的培养往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身为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师们,要从日常的生活中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于是,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与校方合作的企業,来向学生们展示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作用和必要性。
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目标依赖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培养标准和规格,具有定向、调控和评价等功能。高职院校应当树立培养“理论够用、实践为重、技术过硬”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形式,指导人才培养实施的全过程。学校层面的培养目标还比较空泛,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格没有过多的解释,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 特点和层次特征。虽然学校对相关企业、市场进行了调研,但没有结合企业、市场、行业需求变化对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将调查结果和企业要求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比如如何培养学生技术应用和技术革新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等。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学校很难及时掌握产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培养内容依赖
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内容不明确,对于未来工作岗位所面对的理论要求、技术要求和实务要求不明确,反映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内容方面的不足。在实习中,如果理论、技术、实务不过关,工作上就会出现各种问题,甚至出现工作事故。通过调查发现,从来没有遇到工作困难和出现工作事故的学生很少,大多数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会偶尔出现工作困难和工作事故,表明学生的理论、技术和实务学习不扎实,也反映了培养内容的不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通过实地调研确定最新的工作岗位内容,以及实际工作过程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高校教师无法深入企业进行细致学习和调研,很少到企业实践学习,由于经费原因,高职院校无法快速及时地更新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或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数量质量有限,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高职教师难以通过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开发,导致教 学内容脱节,教学方法老化。根据调查结果,毕业生除了毕业证和学位证之外很少拥有职 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这也说明高职院校在培养内容方面还存在着重理论轻技术技能的倾向。
培养方式依赖
学校职业教育的弊端在于,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理论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理论性知识以及通用技术,却无法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无法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因此,高职院校一直在寻找优质的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有:跟岗实习、顶岗实习和“专业技能竞赛、专业技术讲座、创新创业项目。校企合作还处于浅层次合作水平,企业还没有完全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技术技能积累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需要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同参与学生培养和教师培训。目前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课堂教学没有反映一线生产的实际状况,学生很难体验真实的工作环境;在企业实习又只注重模仿操作,没有结合理论进行讲解和指导,有些甚至实习岗位和专业不对口,浮于形式,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脱节,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脱节,学生并不能围绕具体的技术问题、项目进行技术技能的持续积累,难以发挥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的真正优势。
改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对策
健全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保护机制。 职业教育投入经费要与办学成本相匹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应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 拨款额度,制定并落实高职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高职院校生均经费应当不低于普通本科的1.5倍。
二是建立多渠道经费投入渠道和分摊机制。设立校企合作教育专项资金,鼓励捐赠、资助、奖励等多方式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来源,逐步提高职业教育财政支出占比。推动形成合理的优化的教育资金分配结构,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条件。
三是建立职业教育经费专项专用制度,地方政府应当建立与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保证拨发的教育经费能足额投入到学校和企业。企业和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细化成本的核算,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和投入产 出效益,科学合理地利用教育经费。
建设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是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主力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职业教育 要想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建设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实务能 力、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和兼职教师聘任,又要重视人才培训;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又要重视理论学习和理念更新,构建理实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创新“双师型”教师培训。加快建设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企业实践基地,选派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或以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在企业挂职顶岗,参与技术攻关和合作研发,了解岗位特征、企业工艺过程和生产现状;探索建立 教师见习或企业实践制度,严格见习期考核与选留环节。如理论课教师应掌握相关专业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应当由具有影响力的行业、企业来承担高职教师的培训项目,培养时间为连续3个月以上,培养内容应为专门的综合實践教学能力。
二是畅通校企人员流通渠道。兼职教师是优化教师队伍素质结构、缓解紧缺专业教师的有效途径。提高行业专家、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到职业院校兼职教师或担任企业实习师傅的比例,使兼职教师占学校专任教师比例大约30%左右。或者通过开设讲座、微格教学、工作坊、研讨班、流动站等交流形式,灵活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聘任一些理论与实践具备的高级技术人员来学校兼职授课,帮助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帮助其掌握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加强校企协同管理
职业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在具体的人才培养管理中,通过成立诸如校企合作理事会、委员会等管理 机构,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实施细则,明确成员各自应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比如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验、实训、实习、实创等培养实践机制的共建;师资团队评聘、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校企投入与权益分享机制 的共建,实现校企协同管理。
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
大力推进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建立专业技术技能与通用职业能力相结 合的评估和资格认证制度。学校内部应建立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评价体系,由学生自评、教育部门他评、用人单位鉴定三者组成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评价内容既要关注课堂理论学习的评价,也要关注实习实训的评价;既要注重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要注重企业管理人员、企业师傅对学生的评价。应该将学生理论、技能和实践的考核有机融合,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改变以卷面笔试考核的评价形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分 别采用实践操作、关键问题现场答辩、开设主题报告等多元化考核方式。
(菏泽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