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论述了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各地中小学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80年代初期的调查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探索阶段、90年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随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模式转变,一系列要求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相继出台。2002年8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2012年12月11日,教育部对原有的《纲要》进行了修订,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了“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要求各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己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由一项特色工作转化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通心理热线等。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的局面。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上的发展、社会经验的不足,因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形式化与片面化两大问题。
(一)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由于教育者往往用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
(二)片面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表现为,教育者在选择教育目标对象时,往往只关注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且趋向于选择中学生,而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等方面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普遍提高重视不够。
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处理,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因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因素很大。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死亡、家庭关系紧张等,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出现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等。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校风学风不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校园暴力、同学关系紧张等不和谐的学习条件和师生关系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心理压抑,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量激增,放大了生活恶劣事件,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都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中。
(二)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防力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学习压力的加大,中小学生逐渐成为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一方面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预防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良倾向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主动与家庭联合,构筑家庭与学校联合互动的预防体系,共同提高学生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分立的学科,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学校教师的全员参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建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实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原则,注意哪些教学内容契合心理健康辅导,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课堂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各中小学应重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就培训对象而言,短期计划可以以分管领导、“两课”教师、班主任为主;中期计划以各科任课教师为主;长期计划则需要地方高师整合力量,积极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奠定基础。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开展而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定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M].开明出版社,2010.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发展对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各地中小学校应全面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认真分析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力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了80年代初期的调查阶段、80年代中后期的探索阶段、90年代初期的发展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随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大力倡导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模式转变,一系列要求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相继出台。2002年8月5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2012年12月11日,教育部对原有的《纲要》进行了修订,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了“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十六字工作方针,要求各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己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北京、上海、重庆、天津等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由一项特色工作转化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开通心理热线等。现阶段,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了持续、科学、健康发展的局面。
二、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其生理上的成熟、心理上的发展、社会经验的不足,因而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形式化与片面化两大问题。
(一)形式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但由于教育者往往用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摆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
(二)片面化
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表现为,教育者在选择教育目标对象时,往往只关注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且趋向于选择中学生,而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学校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等方面内容,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心理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普遍提高重视不够。
上述问题如不能及时加以处理,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和人格缺陷。因此,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大责任。
三、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对中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因素很大。大量研究表明,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如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死亡、家庭关系紧张等,或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出现专制粗暴或溺爱娇惯等。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产生着重大影响。校风学风不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校园暴力、同学关系紧张等不和谐的学习条件和师生关系都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学生心理压抑,严重者甚至会导致心理障碍。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当前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量激增,放大了生活恶劣事件,这些现象都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身心健康。
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对策
(一)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都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提高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真正加大对这项工作的关注和投入,将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的每一项工作中。
(二)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防力度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际交往范围的拓展、学习压力的加大,中小学生逐渐成为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高发群体。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一方面要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分析,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预防中小学生在认知、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不良倾向的发生;另一方面又要主动与家庭联合,构筑家庭与学校联合互动的预防体系,共同提高学生抵抗心理疾病的免疫力,防止心理疾病的发生。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旨思想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门分立的学科,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学校教师的全员参与,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建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实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原则,注意哪些教学内容契合心理健康辅导,以增强心理健康辅导的针对性。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对症下药”,有的放矢。使课堂环境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
各中小学应重视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短、中、长期培训计划。就培训对象而言,短期计划可以以分管领导、“两课”教师、班主任为主;中期计划以各科任课教师为主;长期计划则需要地方高师整合力量,积极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奠定基础。我们可以预见到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将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深入开展而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定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状况[M].开明出版社,2010.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