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来思考怎样在一节生物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方面的内容来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成长,从而可以采用多种的方式在课堂中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生物学科思维特点,更好地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思维 成长 拆分图形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中就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那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价值,这样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这样就更加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本文就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来谈谈怎样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而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内容衔接,思维联系
课堂教学中充满变数,不同的引导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作为旧知识的回顾,采用填空的形式,直观明了的给出学生思考的方向,则可以更好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让学生更加明确前后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如知识回顾的设置:
二、层层深入,思维成长
作为新课的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才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思维激发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而对于生物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所以最好的导入方法还是切合学生生活的的身边事,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欲望,可以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走上讲台,思维碰撞
课堂教学中,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在分析上面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时,可以适当引导几位学生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动手连箭头,而在下面的同学则可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一起分析所画箭头是否正确?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學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而且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三)拆分图形,思维转换
生物学的图形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课堂教学中,教材里往往会出现含义深奥,或包容量大的图形,如课本P25《观察与思考》中的图形,如下图:
学生往往一下子摸不着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形,分解后再组合,也就是“分解图形、化整为零再归整”,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和解答图形的能力。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有利于思维的成长。可以按以下步骤分解组合:
先认识草、兔、狐的关系,用箭头表示他们的关系。
如果再闯进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头鹰,再连下看看是什么情况?一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并学数食物链)
更多的动物闯进来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继续完成课本P25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分解式的解图方法,可以把一幅深奥、烦琐的图形变得浅显易懂,更好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
(四)生态系统,思维稳态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在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够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内容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稳态的生物学科思维。
三、实际运用,思维拓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尝试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学”“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
四、练习巩固,思维提升
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分层训练。一般分为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两类,训练重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生物知识的能力。评讲习题,弥补不足。这是关键一步,须不厌其烦,反复进行,尤其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往往错误百出,且层出不穷。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天衣无缝地讲授,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而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与帮助,渗透学科思维,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上有所成长,实现思维能力的成长,掌握属于学生自己的生物学科思维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梅 2006 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导答 生物学教学 7 14~15
[2]楚尊芹 2006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生物学教学 8 23~24
[3]颜月莉 《科学教育》2007年第01期电子杂志
关键词:思维 成长 拆分图形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在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中就体现了学生主体的作用,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当中,那这就要求教师作为一名引导者,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充分地实现他们的价值,这样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这样就更加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本文就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教学来谈谈怎样在教学中的过程中来促进学生思维的成长。而本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中的第二课时: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内容衔接,思维联系
课堂教学中充满变数,不同的引导可以有不同的效果,作为旧知识的回顾,采用填空的形式,直观明了的给出学生思考的方向,则可以更好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让学生更加明确前后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如知识回顾的设置:
二、层层深入,思维成长
作为新课的教学,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并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才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思维激发
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而对于生物学这门学科,它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所以最好的导入方法还是切合学生生活的的身边事,这样就可以更加引起学生探讨知识的欲望,可以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二)走上讲台,思维碰撞
课堂教学中,主要的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在分析上面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时,可以适当引导几位学生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动手连箭头,而在下面的同学则可以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讨论,一起分析所画箭头是否正确?让学生走上讲台,不但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有利于學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而且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
(三)拆分图形,思维转换
生物学的图形是生物学的第二语言,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图文并茂。在课堂教学中,教材里往往会出现含义深奥,或包容量大的图形,如课本P25《观察与思考》中的图形,如下图:
学生往往一下子摸不着头绪,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形,分解后再组合,也就是“分解图形、化整为零再归整”,培养学生观察图形和解答图形的能力。将复杂的图形简单化,有利于思维的成长。可以按以下步骤分解组合:
先认识草、兔、狐的关系,用箭头表示他们的关系。
如果再闯进一只老鼠和一只猫头鹰,再连下看看是什么情况?一共有多少条食物链?
(并学数食物链)
更多的动物闯进来又会是什么情况呢?学生继续完成课本P25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种分解式的解图方法,可以把一幅深奥、烦琐的图形变得浅显易懂,更好的达到了教学的效果。教师要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逻辑、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
(四)生态系统,思维稳态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在生态系统中是普遍存在。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中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在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能够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对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内容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稳态的生物学科思维。
三、实际运用,思维拓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努力引导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生产实际、生活实际,尝试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或解决问题,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服务家乡,服务社会。这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生物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生物学”“学会生存、学会生活”理念的重要体现。
四、练习巩固,思维提升
精心设计练习题,进行分层训练。一般分为基础训练和综合训练两类,训练重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生物知识的能力。评讲习题,弥补不足。这是关键一步,须不厌其烦,反复进行,尤其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方面,往往错误百出,且层出不穷。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天衣无缝地讲授,是缺乏生命活力的,而通过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小组讨论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引导与帮助,渗透学科思维,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与技能的水平上有所成长,实现思维能力的成长,掌握属于学生自己的生物学科思维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1]顾梅 2006 教学中课堂提问的导答 生物学教学 7 14~15
[2]楚尊芹 2006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生物学教学 8 23~24
[3]颜月莉 《科学教育》2007年第01期电子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