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5在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这一天里,有些司空见惯的质量问题会得到空前重视和快速解决。在这一天里,有人喜,有人忧。有人喜的是奔波投诉了一年的问题终于有了结果,有人忧的是万一自己的产品上了媒体的差等排行榜怎么办。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希望天天3.15,可惜,3.15只有这么一天。
说实在话,说起3.15,我就想到3.15晚会。从3.15晚会的影响力看,我以为3.15晚会就是3.15。我知道我的认识有错误,奇怪的是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存在认识错误。
以前的3.15还没有汽车方面的问题反映,因为汽车是特殊商品嘛。今年的3.15估计汽车厂家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闲着,应该有公关行动。因为现在有关汽车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而我国2004年实行了汽车召回制度,汽车三包草案也已经征求完意见,就是3年了也没出台。
消费者买了有问题的汽车,找到商家要说法,可是由于没有能够检测问题给出答案的中介机构,责任的划分索赔的认定无法可依,这样的维权案件往往陷于消费者和商家的胶着之中。于是,面对强势商家,消费者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就出现了——从这几年媒体报道来看,奔驰、宝马、丰田、大众、中华、奇瑞等等车型无一幸免。
来自中消协的数据显示,去年汽车投诉案件达7761件,同比增长15.9%,增长速度排在第三位。在汽车产品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成为汽车投诉的重点,占5276件,接近汽车投诉总量的7成。在315投诉网等网站所做的汽车投诉调查也显示,12万元以下车型投诉比例占调查总量的77%,经济型车和合资品牌车逐渐成为投诉重点。(《华西都市报》)
从我的经验看,消协没有受理汽车投诉的更多。我去过两次消协投诉,都被以种种理由推诿,一是关于家电,二是关于服装。可以想象,消协面对更加无法可依的汽车投诉后的态度。
在投诉处理上,《消法》的规定存在缺陷,与经营者协商,等于与虎谋皮;请求调解,消协有多大权力?向行政部门申诉,工商质检没有依据;申请仲裁,没有依据何来仲裁?法院起诉,同样存在法律和制度方面的缺陷。
所以,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在汽车出了问题之后,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通过以上的官方解决途径,而是找媒体,所以,如果问题捅到央视,如果上了3.15晚会,问题绝对能够得到解决。
去年,媒体的作用在汽车消费领域得到了发挥(走正常渠道不行,媒体成了法官,这是中国特色吧):46位奥克斯车主一审胜诉;一汽丰田锐志渗油事件得到回应;媒体炒作雅绅特车主投诉现代降价;东风本田C-RV尾部下沉导致本田召回,等等。
这几年屡被媒体提起的杭州婚礼门事件、某某车漏油事件、某某事故安全气囊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德日车系谁更安全的口水战,更使人们想迫切了解这些事件的真相。消费者的投诉和某某事故的发生,究竟是一个偶然的问题呢,还是这个品牌轿车的确存在的这样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呢?在大多数的案件中,权威机构沉默,商家推诿,我们得不到答案,只能靠猜测。某某汽车事件的被关注,肯定使某品牌轿车的销售受到了影响。但如果是偶然,商家至今仍不能给我们说明,那么商家是否有难言之隐呢?但如果的确存在安全质量问题,那为什么我们的相关机构也没有责令商家停产和召回呢?
汽车质量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奇怪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我国每年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十倍的车辆事故中,有没有汽车自身质量问题的原因造成的呢?某些品牌汽车是否真的把三流产品投向中国?为什么国产车质量普遍不如进口车?应该查一查合资外方他们有没有这样的“质量歧视”!
我期望今年有劣质汽车被曝光,让所有的车商都知道,中国消费者的命很值钱,不要觉得店大就可以欺客。但我更多地希望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给消费者和商家一个很好的质量解决指南。
说实在话,说起3.15,我就想到3.15晚会。从3.15晚会的影响力看,我以为3.15晚会就是3.15。我知道我的认识有错误,奇怪的是许多人都和我一样存在认识错误。
以前的3.15还没有汽车方面的问题反映,因为汽车是特殊商品嘛。今年的3.15估计汽车厂家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闲着,应该有公关行动。因为现在有关汽车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而我国2004年实行了汽车召回制度,汽车三包草案也已经征求完意见,就是3年了也没出台。
消费者买了有问题的汽车,找到商家要说法,可是由于没有能够检测问题给出答案的中介机构,责任的划分索赔的认定无法可依,这样的维权案件往往陷于消费者和商家的胶着之中。于是,面对强势商家,消费者各种各样的过激行为就出现了——从这几年媒体报道来看,奔驰、宝马、丰田、大众、中华、奇瑞等等车型无一幸免。
来自中消协的数据显示,去年汽车投诉案件达7761件,同比增长15.9%,增长速度排在第三位。在汽车产品投诉中,汽车质量问题成为汽车投诉的重点,占5276件,接近汽车投诉总量的7成。在315投诉网等网站所做的汽车投诉调查也显示,12万元以下车型投诉比例占调查总量的77%,经济型车和合资品牌车逐渐成为投诉重点。(《华西都市报》)
从我的经验看,消协没有受理汽车投诉的更多。我去过两次消协投诉,都被以种种理由推诿,一是关于家电,二是关于服装。可以想象,消协面对更加无法可依的汽车投诉后的态度。
在投诉处理上,《消法》的规定存在缺陷,与经营者协商,等于与虎谋皮;请求调解,消协有多大权力?向行政部门申诉,工商质检没有依据;申请仲裁,没有依据何来仲裁?法院起诉,同样存在法律和制度方面的缺陷。
所以,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在汽车出了问题之后,首先想到的并不是通过以上的官方解决途径,而是找媒体,所以,如果问题捅到央视,如果上了3.15晚会,问题绝对能够得到解决。
去年,媒体的作用在汽车消费领域得到了发挥(走正常渠道不行,媒体成了法官,这是中国特色吧):46位奥克斯车主一审胜诉;一汽丰田锐志渗油事件得到回应;媒体炒作雅绅特车主投诉现代降价;东风本田C-RV尾部下沉导致本田召回,等等。
这几年屡被媒体提起的杭州婚礼门事件、某某车漏油事件、某某事故安全气囊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德日车系谁更安全的口水战,更使人们想迫切了解这些事件的真相。消费者的投诉和某某事故的发生,究竟是一个偶然的问题呢,还是这个品牌轿车的确存在的这样的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呢?在大多数的案件中,权威机构沉默,商家推诿,我们得不到答案,只能靠猜测。某某汽车事件的被关注,肯定使某品牌轿车的销售受到了影响。但如果是偶然,商家至今仍不能给我们说明,那么商家是否有难言之隐呢?但如果的确存在安全质量问题,那为什么我们的相关机构也没有责令商家停产和召回呢?
汽车质量的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奇怪的是中国目前已经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我国每年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十倍的车辆事故中,有没有汽车自身质量问题的原因造成的呢?某些品牌汽车是否真的把三流产品投向中国?为什么国产车质量普遍不如进口车?应该查一查合资外方他们有没有这样的“质量歧视”!
我期望今年有劣质汽车被曝光,让所有的车商都知道,中国消费者的命很值钱,不要觉得店大就可以欺客。但我更多地希望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尽快出台,给消费者和商家一个很好的质量解决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