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笑语 孩子的笑容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le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触语文教学两年来,笔者发现,低年级语文教学有一些偏向:要不太一本正经,把低年级孩子当成高年级的学生教育,缺少了语文的灵性;要不就是太“热闹”,忽视了语文的本真。当然在低年级的课堂上教师不能太过严肃,但有时不严肃又无法保证课堂纪律,因此很多教师都会为之头疼。笔者觉得教师应心中有学生,胸中有语文,控制好趣味与语文的天平,让语文充满笑语,让孩子充满笑容。
  一、让语文充满笑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T作都依赖于兴趣.”语文学习是智力活动,需要兴趣。尤其体现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如果孩子没有了兴趣,他的注意力就涣散了,整个课堂毫无效率可言。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伴有孩子的欢乐,和着孩子的笑声,语文学习才能兴趣盎然;离开笑声,语文教学必然味同嚼蜡,失去情趣。
  (一)小故事的“智趣”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是故事或者小短文,用简练的语言表达着不同的思想。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还需要在讲解的形式上略加创新。课堂中可以将语文知识形象地“表演”出来,在真实而又虚幻的场景中体会每个文字的含义。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甚至可以在“欢声笑语”中完成语文的教学。
  如《乌鸦喝水》(苏教版第二册),文章短小简练,在教学中可以让一个学生去扮演乌鸦的角色,再找几个同学扮演乌鸦在飞行中遇到的其他动物。让扮演乌鸦的学生真实地描绘一下乌鸦口渴时的着急、喝不到水时的窘态等等,然后让其他同学提出意见。为了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进行角色扮演。
  (二)写景抒情文章的“智趣”
  语文教材中也存在不少情感性的文章,学生很难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情感,领悟内涵,当然也无法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此类课文,可以引领学生披文人情,使得师隋、生情、文情三情共振,文趣、师趣、生趣三趣相容,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在情感的真切感悟和白然流露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第四册),小诗展现了孩子们在夏天的美好遐想,洋溢着浓浓的童真童趣,情感蕴含丰富,语言浅显明快,亲切生动。教师引导学生由书本中的“夏姐姐”展开想象,并运用多媒体将夏天的事物(如雨声、雷声、青蛙叫声、荷花等)带到孩子的身边,让他们如临其境。这样一来,孩子将自己融入文中,很白然地感悟到了文章的情感。
  二、让孩子笑容灿烂
  语文教学中的笑容不仅要指向课堂讲授,而且要追求效率。在两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听过许多课,也经常尝试一些新的做法,结果发现课堂中无谓的笑声太多,却缺乏了自然的笑声;茫然的笑声太多,却缺乏了坦然的笑容。在教学中教者要实行有效控制,追求教学效率。如此这般,孩子的笑容才会因语文课堂而灿烂。
  (一)心怀孩子,形式多变
  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喜欢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语文课堂玩什么不是随心所欲,而是由课文的特质和孩子的个性决定的。教师要心中有孩子,“玩”的形式可以由学生白己决定,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如绘画、写作、表演、劳动实践等各种适合孩子口味的形式。
  (二)手中有线,氛围轻松
  这条线当然是无形的,都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真正放下架子,尊重、理解、关心、帮助、支持每一个孩子,对他们一视同仁。在课堂中,教者要像放风筝一样,握住手中透明的线,抓住时机,采用回顾、启发、提示、唤醒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调控,时放时收——放是为了让学生释放天性,收是为了让学生关注目标。
  (三)留下痕迹,开阔空间
  课堂学习中,孩子是学习的主人,教者是引导者。教师可用图文并茂的文章、丰富多样的资料、活灵活现的表演和妙语连珠的演讲,呈现不同的课堂。每堂课的设计,应该在学生的学习中留下收获的痕迹。在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情景,低年级的孩子玩得尽兴时,经常会“杂叫”,这是他们的天性,教者不要压制,一定要用开阔的心胸接纳他们的“失控”;不要加以指责,要放手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让他们玩出自己的名堂,玩出真知。这样的课堂看似有些乱套,但是这样的课堂有助于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古人有云:“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精辟地指出“乐学”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努力带着孩子走入这个境界。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一手拉着语文,一手拉着兴趣,把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在笑声中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为他们的语文能力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相比文学作品而言,议论文教学略显枯燥。传统教学概括起来就是两句话:一是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方式;二是三段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让议论文也能上出品位、上出情操呢?笔者以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篇文章为例,试作简要分析。  一、于“议”中寻找教学起点  从思想性来分析,这篇文章可以划归为思想类议论文,这对学生的理解来说更有难度,前提是让学生知道需要学什么。因而,教学
期刊
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然而,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却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  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而本文仅就中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初步探讨。  一、朗读
期刊
今天,语文教育界提出“教学评一致性”的观点,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怎样的课堂才算是有效的呢?我认为,只有达到“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才能称得上是有效的。  近日,我三次执教初一《贝壳》一文,不断地让同行评判,不停地白我反思,以求完善,这让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是多么不易,十几个昼夜的辛勤努力,换来我对语文教学全新的认识,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我犹如凤凰涅檗,获得重生。我仔细写下三堂课
期刊
“儿童之于童话,犹如鱼之于水。”童话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扬善抑恶,达到教育目的的。孩子们的童年是美好的、天真的、烂漫的,童话故事之所以对孩子们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是因为孩子们热衷于幻想,喜欢把白己天真幼稚的感情投入到周围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中去,这种拟人的思维方法与童话的表现手法不谋而合,特别符合低年级儿童的
期刊
关键词,通俗地说,就是指在教材中那些具有重要意义的字词。对于聋哑学校学生而言,教者善于抓住具体关键字词,通过体态语的引导,不仅能让课堂整体结构明显、思路清晰,还能更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真正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这里,笔者以散文教学为例,着重谈谈关键词教学在聋校散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妙用。  一、巧用关键词,导入课堂中心  散文强调形散神不散,但是课堂教学却不能散漫,而是需要中心,需要有的放矢
期刊
《月光启蒙》原名为《月光母亲》,是煤矿诗人孙友田的作品,节选后被编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文章中,作者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和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唱歌谣、唱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四个方面,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期刊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初识人物  (课件展示:李时珍画像、郭沫若题词“医中之圣”“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  1956年,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曾经为李时珍的墓题词,开头的四个字就是“医中之圣”,医生中圣人级的人物。题词的最后一句是:“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郭沫若给予李时珍极高的评价。李时珍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他是通过怎样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攀登到祖国医学界的最高峰的呢?今天,我
期刊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行之有效的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更能利用学生对新知识的兴奋点,激发出新的思维火花,同时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本文浅略地谈谈自己对语文课堂精练的几点认识。  一、直指目标有的放矢  小学的课堂时间只有短暂的40分钟,所以课堂练习的时间只能用在刀口上。什么是刀口?无疑就是每一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训练项目,并且重点精练。在教学《灰椋鸟》
期刊
“大语文”教育观是叶圣陶老先生最早提出来的,这是一种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语文观,它着眼于语文学习空间的开拓和语文学习目标的落实,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语文教学应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两个方面,这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有展开“双翼”,坚持走课内课外结合,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结合的“大语文”教学之路,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腾飞。  一、课内求拓展,尝试群文阅读  简单地
期刊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鼓励学生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朗读将文字有声化,能激发美感,感悟作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语文教学取得较大的收获。要落实朗读教育的行动必须有一定的技巧与方法。  一、动情范读,奠定情调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如果教师能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