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之描写

来源 :作文周刊(中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vg43g35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阐释】
  [类型1]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1.描写的手法有: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写手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特定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环境,大至整个社会,小至一处住所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还可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2]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真题解析】
  (2015·江苏淮安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 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黄山日报》2014年9月17日)
  品味文章第十三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解析:此题考査考生的分析、想象能力。人物的动作神态是人物心理的具体表现,解答时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凝视”和“热泪盈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然后用描写的方法将这一心理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孩子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
  【专项训练】
  (2015·上海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评 语
  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害群之马?”我说。
  “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起玩心认真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选自台湾王传明《评语》,有删改)
  1.第八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理。
  2.第十四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其他文献
【技法】  写人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写出人物的个性。人与人是千差万别的,百人百面孔,千人千性格。千人一面是人物描写中的败笔。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不善于观察的缘故,不善于发现和抓住人物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实际上人在外貌、语言、动作方面都是有很大差异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差异都源于性格的不同。因此,只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不同,才能发现同中的“异”,才能确定写这个人的什么语言、动作,从而刻画出活生生
期刊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你从这首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3.前两句采用 手法,点名飞来峰上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王 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期刊
每次下楼买东西时,都能看见一位老人:他花白的头发,戴着老花镜,平时不苟言笑,严肃得让人感到空气都快要凝固了。  老人的家在小区的杂货店里,平时他一个人住。店面很不显眼,门脸上竖着小小的牌子:真味食品。我常去那里买东西,十分好奇,老人难道一个亲人都没有吗?后来,我从一个熟知他的邻居口中得知,老人的老伴早逝,儿女在很远的地方,很少有空来看他,但老人很自立,一人用小店支撑自己的生活。  每次,我进去时,
期刊
【开篇导语】  感悟评价这一考点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包括主旨)的理解、感受、领悟,如: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以及个人的认知,对文章作出评价,阐发阅读体验与感悟等;对文章的思想观点、写作手法、文中人物作出自己的评判。  【答题指津】  一、初步把握  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文章写到了何人、何事、何
期刊
浩瀚书海,泛舟其中。我是一苇小舟,在文海星河中静静飘荡,为梦想披上霓裳。诗词歌赋,中外名著,读来启迪至深。  读 诗  古诗,韵律极美。“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是爱国诗人屈原对橘树的绝唱;“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是作者对一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的赞颂……吟诵这样的诗句,不只诗中的故事感人肺腑,更令我爱不释手的是它们的语言韵味。还记得我喜欢的第一首诗《再别康
期刊
一世荫凉  □赵立雁  我渴望着拥有一条美丽的裙子,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这是一种奢望。  第一次穿裙子是在十岁的夏天。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穿上那条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黑裙子是怎样难捺的喜悦,便不顾正午阳光的炽热,风儿一样穿梭于大街小巷,尽管路上没有一个人,只有狗吐着舌头无精打采地倚在墙角喘息,还有蝉的聒噪。  当我大汗淋漓、小脸通红地回到家时,看见母亲弯着腰在菜地里拔草,她顾不得拢一拢掉在额前的发丝—
期刊
没有艰深的文字拦路,没有华丽的文采渲染,没有铿锵的语句陪衬,却充满引人深思的哲理,这就是它——《狼王梦》,平淡却又攫紧我心。  那是一只伟大的母狼。紫岚有五只狼崽,四只公狼崽,一只母狼崽。但有一只公狼崽不幸死于寒冷雨地之中。紫岚一直有一个梦想: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狼王。这是它以及它死去的配偶黑桑共同的梦想。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它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三只小公狼相继死去,它自己也即将步入老年。它会就此
期刊
父爱的高度,无法衡量。  ——题记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父亲与“高”这一形容词丝毫挂不上钩,普通的身高,穿梭在家里各个角落。可就是这样一个高度,却牢牢印在我的心上。  妈妈说,我小时候最爱玩的游戏是“骑马”,而这最可爱的“马”,便是我的父亲。  我还很小很小的时候,父亲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自然是忙的,无论白天黑夜。而我又是那么爱折腾精力旺盛的他。晚上我总是不愿早早睡下,一定要骑上我的“马”出外游荡一
期刊
话题作文导写与示例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  请以“身边的艺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思路点拨:艺术是一种文化现象,大多为满足主观与情感的需求,亦是日常生活进行娱乐的特殊方式之一。其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创造新兴之美,借此宣泄内心的欲望与情绪。
期刊
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  年轻时,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地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油亮油亮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小时候,我们一家在黔南山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天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蹚着露水,一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