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化学家赵佩莹

来源 :百年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佩莹(1902—1989),壮族,广西天等县人,著名化学家、毒气学家。1927年毕业于国立武昌师范高等学校(武汉大学前身)化学系。1933年留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后转入布列斯劳大学,学习和研究军事武器化学。1937年回国后,在广西军界任毒气学教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广西农学院、广西师范学院(今广西师范大学)任教,直至退休。著有《军队防毒纲要》《芥气制造新法》《炸药制备实验法》《有机化学简明教材》等。
  20世纪20年代,广西龙茗县添等乡(今属南宁市天等县)的一个壮族青年在国立武昌师范高等学校化学系求学时,对武器制造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前夕,他主动要求去汉阳兵工厂的火药分厂实习,一点一滴地学习配药、装置,掌握了手榴弹等武器的制造工艺,“科学救国”的理想信念逐渐明晰起来。毕业后,他辗转多地从事教育工作,直到30年代初被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宗仁看中,从广西省立二中校长的职务上调进军队,开启了将近60年的化学人生。他就是赵佩莹,一位走出壮乡又报效壮乡的化学家。

深受李宗仁赏识的化学教官


  1932年至1933年,趙佩莹在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即黄埔军校南宁分校)任中校化学教官,并兼任广西民众防空指导委员会委员。赵佩莹冒着生命危险,创新性地改进了军队自制的炮弹、子弹和手榴弹。经他改造的高效手榴弹正式投产使用后,在台儿庄等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赵佩莹深受李宗仁赏识,于1933年被送往德国学习军事武器化学。他先在海德堡大学化学院学习各种烈性炸药和无烟火药的配制,后于1935年秋转入布列斯劳大学化学研究院,研究毒气化学,得以探究各种军用毒气烟雾剂的秘密。同时,赵佩莹苦学德文、英文,以便阅读外文
  书籍。
  1937年秋学成回国后,作为广西第一代留洋的化学家,赵佩莹更加受到桂系当局重用。1937年10月至1938年7月任广西防空训练班上校防毒教官,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路军总司令部中校技术员;1938年8月至1939年7月在广西军医学校任毒气学上校主任教官。刻苦钻研的赵佩莹还写下了《军队防毒纲要》《芥气制造新法》《炸药制备实验法》等著作,在国内军工化学界崭露头角。
  在台儿庄战役、南昌会战中,日军毫无人性地施放毒气筒、毒气弹。为此,国民党军委会在桂林举办了一期防毒训练班,请赵佩莹担任主讲教官。面对比自己级别高的军官们,赵佩莹毫不胆怯,他采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先和受训军官们一起“以身试毒”,再帮他们解毒,最后教会他们防毒,给军官们留下了终生难忘的
  印象。
  李宗仁一直很欣赏赵佩莹。1946年,他从北平行营回到桂林,打听到早已从军队离职的赵佩莹在广西大学化学系任教,便去看望他。赵佩莹正在上课,突然见到李宗仁一行站立在教室后面,他立即立正致礼。李宗仁微笑着说:“赵教官,好久不见了,我来看看你就走。”
  1948年,李宗仁竞选“副总统”,时任广西大学总务长的赵佩莹被推选为“国大”代表。然而他无心政务,只想科学救国,亲自把代表证退了回去。
  1966年,回归祖国的李宗仁重返桂林,提出想见赵佩莹。不巧的是,身为广西师范学院教授的赵佩莹已去北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了。

不断为新中国献计献策的化学专家


  新中国成立后,赵佩莹愈发坚定了“科学救国”“科学兴国”的信念,在国防和农业、林业生产等方面为国家作出很多
  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赵佩莹向国防部建议用重烟剂来应对美国发起的细菌战,受到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嘉奖。1955年,他又向中央农垦部建议用重烟剂消灭牲畜体外寄生虫、进行牧场消毒,经过施用,效果极佳,成为畜牧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赵佩莹因此受邀登上天安门,参加当年国庆阅兵观礼。
  1958年春,赵佩莹调到广西师范学院化学系任教。他和同校两位教师协作,研制出纯度达99.7%的无水酒精,超过了同时期北京、上海的产品,因而供不应求,远销港澳等地。
  1962年至1964年,为了支援农业抗旱,赵佩莹和几位同事合作进行人工降雨试验,领导桂林市人工降雨实验小组取得成功。他大胆创新,研发出的人工降雨新技术领先美国同类技术十年。他将碘化银与镁铝粉末混合,以孔明灯为载体升至3500米,或发射土火箭升至3600米,带至高空云层燃烧,蒸发成烟,能随风飘荡,与过冷水汽接触形成雨滴。人们惊奇地称颂:“赵教授是雨神!”1964年,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南下视察工作时,曾对广西师院领导说:“全国人工降雨试验,以广西师范学院的成绩为最好,宜继续工作,不应
  中断。”
  1964年9月,广西师院和广西农垦局协作进行化学烟雾杀虫试验。赵佩莹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带领由学院老师、农垦局技师、农场技术员组成的试验工作组到龙州农场开展工作,攻克了烟雾杀虫剂的技术关键,杀虫效果令人满意。他对农场管理人员说:“这是我20年来的研究成果。”同年,赵佩莹作为技术总负责人,继续指导进行烟雾防霜冻、防治白粉病和烟雾杀虫等试验,也取得显著效果。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赵佩莹发挥所长,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林业生产方面作出诸多贡献。根据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收藏的一份档案,毛泽东主席曾赞扬他为“广西壮族的状元”。

坚信正义和真理的化学教授


  1958年,“大跃进”运动全面开展,其中掀起了一场违背客观规律的“教育革命”。当时广西师院也贯彻执行了“左”的政策,推行“教学改革”,不仅出现了学生自编教材、教师几天教完一本书的激进做法,还提出“老师学生,亦工亦农”,大力推行勤工俭学、兴办工厂。许多教师投入其中,各自作自我检查,互相写大字报,召开辩论大会。“烧教学”成为当时广西师院的一个流行词。对此,赵佩莹认为,广西师院的教学工作“又挨了重重的一大棒”。他大胆直谏,指出所谓“教学改革”“不是相学相长,而是相磨相消”,还痛心地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但是你们这样做,我就是这么一‘得’也不拿出来,宁愿回公社放牛!”
  赵佩莹在广西师范学院任教直至退休,曾开设有机化学、有机理论、国防化学、有机分析等课程。他授课生动幽默、与众不同。讲到淀粉,他就说:“用淀粉做面包,发得大大的,油亮亮,香喷喷,看到就想吃,特别是在困难时期,你们一看就会流口水。”讲到油脂化学,他说:“法国巴黎的香水世界闻名,买一瓶送给爱人,一定很喜欢。”讲到苯的结构,他说:“苯的结构是凯库勒梦到鬼围着一堆火跳舞,从而发现苯环结构的。”当然,在极左思潮肆虐的“文革”时期,这些内容不可避免地被批判为“大肆贩卖封、资、修黑货,攻击党和社会主义制度,毒害青年学生”。对此,直率的赵佩莹愤慨地说:“以后我讲课就照书念阿弥陀佛好了!”
  赵佩莹的儿子赵立宁(当时是广西师范学院助教)也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被划为右派分子。赵佩莹直言不讳地说:“我儿子是我的替罪羊。”后来,师院出现了针对赵佩莹父子的大字报,领导找赵佩莹谈话时,他只是一笑了之,并说:“叫骂由他,好官自为。”这正如他1948年给《西大周报》的题词——“人能弘道,道亦
  弘人”。
  赵佩莹始终坚信正义与真理,真理也终究战胜了谬误。“文革”结束后,广西师院进行拨乱反正、正本清源,转入正常发展轨道,真正成为人民教师的摇篮,并于1983年升级为广西师范大学。此时的赵佩莹年事已高,但他仍像20多年前那样满怀热情地投身于教学和科研之中,直至1987年退休。1989年9月6日,赵佩莹病逝于广西南宁,走完了他曲折而又精彩的化学人生。(编辑 叶松)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工作人员
其他文献
1955年6月1日,蔡畅与首都儿童在一起  蔡畅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活动家,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儿童保育事业的开拓者。1919年,蔡畅与母亲葛健豪、兄长蔡和森赴法勤工俭学。留法勤工俭学期间,蔡畅加入共产党。1925年初,蔡畅和李富春等人由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安排经苏联回国。短暂逗留苏联期间,蔡畅不仅在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接受政治训练,还
1919年陈独秀从上海回北京时,应湖北省教育厅长李汉俊的邀请,取道武汉,做了一次讲演。国内各地报纸都摘要登载他讲演的重点,用大字刊出。北洋政府看到报纸,才知道他已出北京。警察厅就派了一个警察在北池子寓所门前,企图等陈独秀自武汉回京时逮捕他。  李大钊等人得知后商议,派人先到西车站,把他接到王星拱家里暂避,再设法送他离开北京。当时计划:想保护陈独秀的安全,不能乘坐火车或小汽车出京。李大钊挺身而出,自
【关键词】高中生;人际交往;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8-0064-03  【作者简介】张天予,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城南中学(浙江绍兴,312300)心理健康教师,二级教师。  设计理念:  人际交往是高中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幸福感、学习动力、心理健康等。高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高峰期,容
【摘要】对江苏省镇江市各中小学沙盘游戏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發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重视硬件配备、忽视软件建设,沙盘老师缺少培训等问题,学校应形成支持求助孩子、全面认可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的氛围。  【关键词】沙盘游戏;胜任力;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10-02  【作者简介】1.陈静,江苏省镇江市江南学校(江苏
最近,有幸得到一本由欧阳坚同志主编的《南梁革命根据地史》,翻阅开来,深深被这部难得的革命史书所吸引、打动,在三天内一气呵成地读完,一扫之前对南梁革命根据地历史的乏知,在精神世界里立起了一座南梁丰碑,油然而生对这一神圣革命福地的敬仰之情。我深切感到,這是值得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普通读者认真阅读的一部革命史书。梳理一下读《南梁革命根据地史》的认识与感受,觉得其既具诸多革命史书的共通性,又具其鲜明的
一、故事情境  张某,男,高三学生,18岁,独生子,既往无重大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史,也没有咨询或治疗经历。父长期在外工作,偶尔回家。母全职,有抑郁症,长期服药。张某平时和母一起生活,在其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只要在家,父母之间就会争吵得非常厉害,他则一个人蜷缩在房间的角落里。  来访者一直以来学习认真踏实,成绩名列前茅,母对其管教非常严厉,常会批评指责,所以来访者和父母的关系有点疏离纠缠。最近因为班上
范明枢,原名范炳辰,山东省泰安城元宝街人,1866年1月生。清末秀才、增生,曾在日本留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先后任山东省教育厅干事、教司,省立第六中学(菏泽)、省立第一师范(济南)学监兼教员、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与鞠思敏、于月龄、王祝晨并称为齐鲁四大教育家。七七事变后,年逾古稀的范明枢积极参与抗战,先后担任泰安各界抗敌后援会主任、泰安民众抗敌总动员委员会主任、第五战区民众总动员委员会(鲁苏
【关键词】了解未来;规划未来;自我激励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80-0063-02  【作者简介】乔俐,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江苏高邮,225600)教师,一级教师。  设计理念:  六年級学生即将步入中学,对中学的生活有很多的猜想,也十分想了解中学生活是否和自己预想的一致。本节课通过活动,帮助小学生完善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未来的憧憬,为顺
1949年初,叶圣陶应中国共产党邀请来到北平,担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1950年12月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称人教社)成立,叶圣陶兼任社长、总编辑。1954年11月出版总署撤销,叶圣陶任教育部副部长,继续兼任人教社社长、总编辑。而在1953年前后,中央从全国各地调200多位教科书编写审校人才入人教社,着力推动新中国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
战争年代的陈赓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帅中,我父亲陈赓是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从北伐战争、隐蔽战线、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到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战争,他始终在前沿战斗,身经百战,多次负伤。他是我军唯一同日、法、美军都交过手的高级将领。  父亲能征善战,且爱好广泛,多才多艺,是一个典型的性情中人,也是一个细致有心的人。在战争年代,父亲就有保存文献与实物的习惯,不光是各个时期的日记本和照片,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