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食千秋

来源 :健康快车·百岁养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r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活着就要吃盐,它和水、粮食一样,对人来说须臾不可或缺。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盐源,战争杀戮、腥风血雨是寻常不过的事情,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噩梦现在已经消逝了。然而,吃咸仍旧是人们饭局上味觉感官的诱惑剂。上海人做菜凸显浓油赤酱的招牌,宁波同胞更是讲究,对咸蟹、咸鱼、黄泥螺、盐水花生,净在“盐”字上下功夫。
  据近来相关卫生资料表明,一个人每天的食盐摄入量应在6克左右,国人大抵超标,上海平均为10克,全国均数为12克,是标准数的两倍,日本更在12克以上。食盐过度,损害健康,促成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等,对此近年来已日益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关注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它已有相当的认识了。《黄帝内经》说:“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盐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这简直是我们今天江、浙沿海百姓的生活真实写照——吃鱼嗜咸,安居美食,一如往古。但《黄帝内经》又说:“多食咸,则脉凝泣”,“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指出过咸损害心脉、心脏、骨骼、肌肉,与现代医学认识并不矛盾。倘使不抱成见的话,对先辈的论述一定引以为荣的。历史上更有医家主张“淡食”,唐代孙思邈强调养生必须“每学淡食”,妙在一个“每”字,即常常的意思,而不是不吃盐。又如《大长今》中的“倒仓法”,其创始人元代名医朱丹溪著有《茹淡论》,他不仅主张少盐饮食,而且要求平时吃“谷、菽、菜、果”未经油盐烧煮过的“自然冲和之味”,并认为厚味烹饪有“致残伐命之毒”。我的一名韩国学生对《茹淡论》佩服得五体投地,亦步亦趋照着办。他在济州岛的家是一个大自然庄园,高低起伏的草坪间掩映着的数间茅顶平房是自己动手建造的。园木为梁,垒石砌墙。室内桌、凳、台、橱,或木或石,也是自己打造出来的。他平时穿自织自染的土黄粗布衣衫,吃甘薯、生菜、米糕、豆类等自然淡味食品,与目前境内盛行的韩国烧烤恰恰相反,过着地道的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我称他是朱丹溪的信徒、葛天氏的后裔。由嚣扰纷繁而转求朴质静谧,由厚味膏粱而追索冲和淡味,是人类生活认识上的又一大进步。
  我国著名抗生素专家戴自英教授赴宴吃饭有一个习惯,关照服务员在自己的筷盏边放置一大碗滚烫的开水,夹菜后在开水碗内浸晃一会儿,然后入口。这是他太太30余年前反复介绍给我们的,我近来一试,效果不错。菜肴浓厚的美味似乎淡化了不少,但隐约仍在,几巡酒过后,突然发现碗内水面上漂浮着一层厚厚的黄油,一看吓一跳。这些油、这些盐,天长日久地借道我们的胃肠,沉积在内脏,堵塞在血管,怎生了得!戴教授在医学方面作出过杰出的贡献,在养生淡食史上也增添了新的一笔,值得我们在大快朵颐时参考和仿照。
  (选自《灵兰剔藓》)
其他文献
想知道自己是否有患心脏病或者中风的危险,一种简单方法就管用,查看一下握力。加拿大研究人员在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最新研究报告,揭示握力与健康的关系。  在为期4年的实验中,他们调查十几个国家近14万名患者,年龄从35岁至70岁,发现握力每减弱5公斤,患者死亡的几率就上升16%;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增加7%;中风的危险升高9%。  实验同时考虑了多方面导致疾病的可能因素,包括年龄、吸烟、饮酒。 
期刊
◎肾脏是人体血液唯一的过滤器,是人体最重要的排毒器官,人体80%的毒素是通过肾脏排出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不吃饭可以活20天,肾脏不排毒,人只能活5天。  ◎正常人30岁以后肾脏开始萎缩,肾脏功能开始减退。  ◎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年约有1.52克毒素沉积在肾脏不能排出,必须使用药物促使其排出。  ◎科学表明:人体70%的疾病与肾脏有关。  ◎全球45岁以上的人群中,72%的人存在肾功能不全
期刊
你是不是一到夏天就觉得神采奕奕总想出门度假,而冬天就无精打采只愿“宅”在家里?英国剑桥大学研究人员在《自然·通讯》杂志上发表文章说,人在夏天的确更健康。  他们研究了1.6万人的DNA后发现,人体内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基因在夏天更活跃,这些基因中有不少与免疫系统有关。临床数据也显示,每当严寒季节到来,会有更多人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硬化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心脏病的致死率也更高。当前尚不清楚为何会存在
期刊
生活中,我们常会见到这样的高血压病患者:看过一次门诊后,就一直服用医生开的降压药,剂量不变,不复诊,也不太注意监测血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李静强调,降压方案一用到底很不科学,也很危险。李静称,血压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必须根据血压水平调整治疗方案。如果不注意,血压过高会诱发脑出血、脑卒中,血压过低则会引起心绞痛和脑血栓等。此外,某些药物长期服用还可能引起血钾、血糖等的变化。  血压达标
期刊
近年来,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绿色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尤其是夏天,刮痧者众多。很多人认为刮痧作为保健的一种手段,谁都可以做。其实不然,刮痧也有禁忌,十类人不易进行刮痧。  1. 病因不明之重病者  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对证下药”,在下药施治之前要先对病人进行诊断,以明确疾病种类、发展程度、发病原因等,从而采取对应的治疗方法。在病人发病原因不明且病情较重的情况下,不可直接刮痧,以防病情恶
期刊
一、不同类别的中药服用温度不同。汤剂宜温服;止呕药、清热解毒药、滋补药、真寒假热证所用的热性药、夏季或天气干燥时所用的热性药均应冷服;解表发汗药、急症用药与真热假寒证所用的寒性药则应热服。  二、不同部位的疾病服药时间不同。一般来说,病在胸腔以下及胃肠部的患者,宜在饭前服药;胸腔以上则在饭后服药,且应少量多次服用;病在关节、骨髓、腰背部者则应在晚上睡前服用;病在四肢者应在清晨服用。  三、小儿服中
期刊
在家中常备一些药物,以备不时之需,这是没错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4类药品不宜在家中保存!  一、没有良好包装的药品 因一些药品在潮湿环境里容易变质,需要有避光防潮的包装,另外还有有效期和失效期没有标明的零散药品或外包装盒已舍弃的药品,若再次使用时,无法判断其生产日期和有效期,一旦使用后会给身体带来危害。  二、容易分解变质的药品 如阿司匹林容易分解出刺激肠胃的物质。维生素C久置则会失去药效。  三、
期刊
现在全国每年有1000多种健康类书籍,国人购买养生书籍的投入每年增加25%,但人们却越看越困惑。其实,养生不是什么复杂的事,而是人类本能的保护措施,是一种生活习惯,就像人口渴了要喝水一样。  健康教育专家温长路教授说,如何辨别养生问题,不仅老百姓困惑,也是业内、媒体界困惑的话题。养生本来属于生活中的基本问题,是老百姓自己的财富,现在却被一些人给讲杂了、讲乱了、讲烦了,同一个问题出现了若干个答案。比
期刊
“养生四有”源自内经  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提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经过20多年的推广和宣传,这一说法已广为人知。对照西方的四大基石,我总结出了中华保健四大基石,简单来说,就是“养生四有”: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黄帝内经》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精神养生方法,还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饮食有
期刊
中医养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中医养生产生于上古先民为抗御严酷的自然环境,调整体力、抗御疾病、防治疾病的需要。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道教书籍《庄子》内篇。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总之,养生就是根据生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