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开篇,先得说说这“省内大学省外香”是怎么回事。有些大学,从它们的录取分数上看,往往省外的要比省内的更给力。比如长沙理工大学,学校2010年湖南本省文科录取分数为578分,与省控线持平;理科录取分数为574分,仅超出省控线7分。外省情况则是,浙江省文科录取分527分,超出省控线68分,理科录取分493分,超出省控线91分;山东文科录取分537分,超出省控线27分,理科录取分576分,超出省控线34分;陕西理科录取分554分,超出省控线54分。此外,内蒙古、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宁夏等省(区)的文科录取分都超出了省控线10分以上(含10分),天津、辽宁、安徽、广东、海南、重庆、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省(区)的理科录取分都超出了省控线20分以上(含20分)。除了长沙理工之外,如南昌大学、湘潭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等院校也呈现出省外分数更具优势的现象。
并非所有大学院校都是这样,比如湖南大学的录取分数,以2010年文科分数为例,它在本省的录取分数为606分,超出省控线28分;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重庆、贵州、甘肃、青海13个省(区)录取分都在超出省控线25~35分之间,和湖南本省差距不大,除有天津、广西、海南、云南4个省(区)录取分超出省控线较高以外,剩余省(区)录取分数均超出省控线0~24分之间。湖大的录取分数省内省外并无明显优劣之差。像湖大这样的院校不少,例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名牌院校,它们的录取分数省内省外皆高,难分优劣;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省内省外录取分数都不高,所以也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差,这样的学校在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录取分数超出省控线越高,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该地区考生对这所学校的竞争越激烈;低则反之。那么为什么这些大学会出现“省外香”的现象呢?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不同特征,分为三类来分析。
冲破大学地域之困
读书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似乎已成一种世俗共识。于是求学之地不仅承载了让人求知的功能,还要为以后的求职、求婚、求子等人生大事提供机会。在这种期许下,对求学地点的选择往往超出了对学校水平的考量,而关涉到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城市环境、机遇多寡等其他问题。诚如湖南省湘潭市的湘潭大学、江西省赣州市的江西理工大学、浙江省金华市的浙江师范大学、山西省临汾市的山西师范大学、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等院校,它们都因为不在省会城市,省内录取分数竞争力显得不足;不过这却不影响他们在省外的分数竞争力。以湘潭大学为例,2010年学校省内的文、理录取分数各超出省控线2分和1分,与同省湖南大学省内文、理录取分数各超出重点线28分和39分相比,号召力明显不足。再分析它的省外录取分数,贵州省的理科最低录取分数为505分,比该省理科重点分数线高出了24分;在云南省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为519分,比该省文科重点分数线高出了24分;在海南省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96分(总分为900分),比该省文科重点分数线高出了26分。除此之外,学校在内蒙古、广西、重庆、青海、宁夏等省(区)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都高出了本省文科重点分数线10分以上(含10分),在内蒙古、安徽、河南、海南、云南、青海等省(区)的理科最低分数线也高出了本省理科重点分数线10分以上(含10分),竞争优势明显大于省内。
“好酒藏深巷,香飘远。”这类院校录取分数在省外有明显竞争优势其实得益于学校的实力和地缘优势。从实力情况看,这类院校大都拥有优势的学科群,比如燕大的传统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优势突出,新兴学科群如材料学科群、信息学科群等学科平台正蓬勃发展且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浙江师大的文学、理学教学主干学科群也非常优秀。从地缘情况上分析,湘大远离繁华闹市利于治学;浙江师大、燕大等校魅力在于身处经济发达地区;山西左邻西安,右有北京、天津,皆是我国古今政治名城,山西师大位于我国名校的集中地,利于学生获取各类学习资源。
专业成就魅力大学
还有这样一类院校,如南昌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它们也出现了“省内大学省外香”的情况。以海南大学为例,学校2010年省内文、理最低录取分数各超出重点线1分和0分;省外文科最低录取分数有15个省(区)超出了重点线5分以上(含5分),其中河北、内蒙古、江西、贵州等省(区)最低录取分超出了重点线10分以上(含10分),云南最低录取分超出重点线22分;理科最低录取分数有14个省(区)超出了重点线5分以上(含5分),其中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重庆、云南、青海等省(区)最低录取分超出了重点线10分以上(含10分),贵州最低录取分超出重点线24分。
这类院校都位于省会城市,其中海南大学也是本省最好的学府,为何本省分数竞争力却表现平平?先看看这类院校的特点,它们几乎都是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等多学科的大学,而在这些学科中又不见有学科群异军突起,如此看来国内学科设置与之相近、实力相当的学校数来不少。对于考生而言,如果没有非选不可的理由,那么与其留在省内还不如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这种“围城效应”使得这类院校省内分数缺乏了竞争优势。
“好专业成就魅力大学。”“省外香”并非空穴来风,这类大学的魅力之处在于他们的王牌专业。比如黑大的俄语专业就在国内排行第一,其他院校如昌大的中文专业、中南民大的民族学专业、海大的法学专业、河大的历史专业也都非常不错。
“学院”向“大学”的华丽蜕变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考生会发现大学有“大学”和“学院”之分。近年来,大学掀起了一阵改名风潮,不少大学由“学院”改名为“大学”。改名后的一类大学,如文章最开头介绍的长沙理工大学,它们的录取分数也呈现出了“省外香”的情况。除了长沙理工大之外,河北经贸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院校皆是如此。
大学改名对外的理由无外乎两个:校名和学科不相适应,要改;几所学校合并成新学校,需改新名。正如许多老北京依然把北京科技大学称作“钢院”,把中国传媒大学叫做“北广”,对于本省考生来说,省内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往往会觉得从前就有的“大学”比这类新增的“大学”要好,所以这类学校的本省录取分数竞争力不强。
但是不能否认,像长沙理工、河北经贸、山东科大等这类大学,改名对于它们自身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学院”强强联合并改名“大学”之后,原有强势学科的专业面拓宽了,同时可以向多学科性院校或者综合性院校迈进;其次,学校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也要更新和发展;第三,学校可以扩大招生范围;最后,大气的新校名更能吸引人。正是这些新优势增强了这类大学省外分数的竞争力。比如河北财大就是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强强合并的结果,现在学校除了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强势学科之外,在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其他学科方面也获得了不错发展,学校现有52个本科专业、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09年获准承担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得益于并校,河北财大才能成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之一。
综上所述,“省内开花省外香”的这些大学之所以在省外更香,无非是对于省外考生而言它们有值得选择的优势。那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院校的优势,如何正确选择这类大学,在本专题的其他文章中会为读者分析介绍。
并非所有大学院校都是这样,比如湖南大学的录取分数,以2010年文科分数为例,它在本省的录取分数为606分,超出省控线28分;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重庆、贵州、甘肃、青海13个省(区)录取分都在超出省控线25~35分之间,和湖南本省差距不大,除有天津、广西、海南、云南4个省(区)录取分超出省控线较高以外,剩余省(区)录取分数均超出省控线0~24分之间。湖大的录取分数省内省外并无明显优劣之差。像湖大这样的院校不少,例如清华、北大、复旦等名牌院校,它们的录取分数省内省外皆高,难分优劣;当然也有一些学校省内省外录取分数都不高,所以也没有明显的优劣之差,这样的学校在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录取分数超出省控线越高,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该地区考生对这所学校的竞争越激烈;低则反之。那么为什么这些大学会出现“省外香”的现象呢?我们可以按照它们的不同特征,分为三类来分析。
冲破大学地域之困
读书是为了过上好日子,似乎已成一种世俗共识。于是求学之地不仅承载了让人求知的功能,还要为以后的求职、求婚、求子等人生大事提供机会。在这种期许下,对求学地点的选择往往超出了对学校水平的考量,而关涉到地理位置、经济实力、城市环境、机遇多寡等其他问题。诚如湖南省湘潭市的湘潭大学、江西省赣州市的江西理工大学、浙江省金华市的浙江师范大学、山西省临汾市的山西师范大学、河北省秦皇岛市的燕山大学等院校,它们都因为不在省会城市,省内录取分数竞争力显得不足;不过这却不影响他们在省外的分数竞争力。以湘潭大学为例,2010年学校省内的文、理录取分数各超出省控线2分和1分,与同省湖南大学省内文、理录取分数各超出重点线28分和39分相比,号召力明显不足。再分析它的省外录取分数,贵州省的理科最低录取分数为505分,比该省理科重点分数线高出了24分;在云南省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为519分,比该省文科重点分数线高出了24分;在海南省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696分(总分为900分),比该省文科重点分数线高出了26分。除此之外,学校在内蒙古、广西、重庆、青海、宁夏等省(区)的文科最低录取分数都高出了本省文科重点分数线10分以上(含10分),在内蒙古、安徽、河南、海南、云南、青海等省(区)的理科最低分数线也高出了本省理科重点分数线10分以上(含10分),竞争优势明显大于省内。
“好酒藏深巷,香飘远。”这类院校录取分数在省外有明显竞争优势其实得益于学校的实力和地缘优势。从实力情况看,这类院校大都拥有优势的学科群,比如燕大的传统学科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优势突出,新兴学科群如材料学科群、信息学科群等学科平台正蓬勃发展且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浙江师大的文学、理学教学主干学科群也非常优秀。从地缘情况上分析,湘大远离繁华闹市利于治学;浙江师大、燕大等校魅力在于身处经济发达地区;山西左邻西安,右有北京、天津,皆是我国古今政治名城,山西师大位于我国名校的集中地,利于学生获取各类学习资源。
专业成就魅力大学
还有这样一类院校,如南昌大学、中南民族大学、黑龙江大学、海南大学、河南大学等,它们也出现了“省内大学省外香”的情况。以海南大学为例,学校2010年省内文、理最低录取分数各超出重点线1分和0分;省外文科最低录取分数有15个省(区)超出了重点线5分以上(含5分),其中河北、内蒙古、江西、贵州等省(区)最低录取分超出了重点线10分以上(含10分),云南最低录取分超出重点线22分;理科最低录取分数有14个省(区)超出了重点线5分以上(含5分),其中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河南、重庆、云南、青海等省(区)最低录取分超出了重点线10分以上(含10分),贵州最低录取分超出重点线24分。
这类院校都位于省会城市,其中海南大学也是本省最好的学府,为何本省分数竞争力却表现平平?先看看这类院校的特点,它们几乎都是涵盖文、史、哲、经、管、法、理、工等多学科的大学,而在这些学科中又不见有学科群异军突起,如此看来国内学科设置与之相近、实力相当的学校数来不少。对于考生而言,如果没有非选不可的理由,那么与其留在省内还不如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这种“围城效应”使得这类院校省内分数缺乏了竞争优势。
“好专业成就魅力大学。”“省外香”并非空穴来风,这类大学的魅力之处在于他们的王牌专业。比如黑大的俄语专业就在国内排行第一,其他院校如昌大的中文专业、中南民大的民族学专业、海大的法学专业、河大的历史专业也都非常不错。
“学院”向“大学”的华丽蜕变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考生会发现大学有“大学”和“学院”之分。近年来,大学掀起了一阵改名风潮,不少大学由“学院”改名为“大学”。改名后的一类大学,如文章最开头介绍的长沙理工大学,它们的录取分数也呈现出了“省外香”的情况。除了长沙理工大之外,河北经贸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理工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院校皆是如此。
大学改名对外的理由无外乎两个:校名和学科不相适应,要改;几所学校合并成新学校,需改新名。正如许多老北京依然把北京科技大学称作“钢院”,把中国传媒大学叫做“北广”,对于本省考生来说,省内学校的历史和传统对他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往往会觉得从前就有的“大学”比这类新增的“大学”要好,所以这类学校的本省录取分数竞争力不强。
但是不能否认,像长沙理工、河北经贸、山东科大等这类大学,改名对于它们自身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促进,“学院”强强联合并改名“大学”之后,原有强势学科的专业面拓宽了,同时可以向多学科性院校或者综合性院校迈进;其次,学校的软件环境和硬件环境也要更新和发展;第三,学校可以扩大招生范围;最后,大气的新校名更能吸引人。正是这些新优势增强了这类大学省外分数的竞争力。比如河北财大就是河北财经学院、河北经贸学院、河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强强合并的结果,现在学校除了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强势学科之外,在文学、理学和工学等其他学科方面也获得了不错发展,学校现有52个本科专业、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并于2009年获准承担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得益于并校,河北财大才能成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大学之一。
综上所述,“省内开花省外香”的这些大学之所以在省外更香,无非是对于省外考生而言它们有值得选择的优势。那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院校的优势,如何正确选择这类大学,在本专题的其他文章中会为读者分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