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吃饭的故事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l198603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大连问菜叶


  1952年,董必武住在大连老虎滩招待所,这是他第一次到大连。接待方极为热情,对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尊重,安排得也很细致周到。
  但董必武并不领情,有一次吃饭时,吃着吃着,他停下了筷子,让服务员赶快把食堂负责人找来。食堂负责人以為哪儿出了岔子没有安排好,便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董必武见食堂负责人表情紧张,便笑呵呵地问:“大连的油菜不长叶子吗?”
  食堂负责人松了口气,明白董必武不是责怪伙食不好,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长呀!”董必武和颜悦色地说:“那我吃的怎么全是菜梗呢?”食堂负责人恍然大悟,笑着说:“这是为首长的身体考虑呀,油菜叶子有虫子,吃了对身体很不利,所以全扔掉了。”
  董必武听后摇摇头,耐心地对食堂负责人说:“农民种点菜不容易,咱们可不能糟蹋农民的劳动成果啊!菜叶有虫子好好洗洗就可以吃嘛,有什么问题!”
  食堂负责人很感动,从此按照董必武的要求给他炒油菜叶吃。

二到大连拒吃虾


  董必武第二次到大连是1959年。当时国内经济比较困难,供应颇为短缺,市场上很难见到大虾,接待处的同志考虑到董必武年迈,需要补养身体,专门为他买了两盒虾罐头。
  董必武坚决不肯吃,他对接待处的同志说:“国家现在经济比较困难,我们还能吃大虾吗?一斤大虾能给国家换回多少钢!”接待处的同志再三劝说董必武吃,买都买了,下不为例。董必武就是不点头。最后,接待处的同志没有说服董必武,只得把两盒虾罐头退了回去。
  董必武特意关照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菜不要多做,剩下的东西下顿热热还能再吃。”

三到大连罢宴席


  董必武第三次到大连,发生了著名的“罢宴”事件。那天董必武去视察旅顺海军基地,看到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心情很好,还吟了诗。
  中午,驻旅顺的海军部队安排招待董必武。饭前,董必武与负责接待的同志先在饭堂的会客室交谈。到吃饭时间,负责接待的同志请董必武从会客室步入一墙之隔的餐厅。董必武走进餐厅,一看桌上摆满了酒菜,便不声不响地穿过餐厅,回到休息的房间不再出来。
  大家傻了眼,站在董必武房间的门口面面相觑。过了没多久,董必武的秘书推开门,对大家说:“中央明文规定,待客不得大摆宴席,董老很生气,为什么还要摆这么丰盛的宴席,酒菜堆得这么高,董老说,不把酒和贵重的菜撤掉,他今天中午就不吃饭了。”
  大家干瞪着眼,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负责接待的同志推开房门,向董必武说明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就是准备了一些海味。那是战士们从海里打捞上来的,不花钱。我们有个潜水中队,就在招待所附近驻扎,平时结合潜水训练,战士们带一个网袋下水,顺便带一点海味上来,改善改善生活。大海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靠海吃海,这不算是浪费。”
  董必武并没有被说服。他说,他得按国家对领导人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至于战士们改善生活,他绝不反对,作为部队领导,应该把改善战士饮食生活等条件放在首位,但改善生活与摆宴席是两回事,这样搞会吃坏作风,这样的宴席他坐不住。负责接待的同志被董必武的精神和原则性所感动,将酒和菜撤走,只留下少量海鲜,董必武这才下楼吃了午饭。

两回家乡红安的吃饭故事


  董必武对家乡的茶情有独钟。解放后,董必武第一次回故乡湖北红安,在招待所休息,与家乡的同志聊天,招待所泡上了一壶红安雨前浓茶。董必武的医生见了,怕茶太浓影响休息,不让服务员端来。董必武朗声一笑,说:“不碍事的,这是家乡红安的家园茶,好多年没有喝到了。甜不甜,家乡水嘛,大家喜欢喝,我也想喝一杯。”
  进餐时,厨房的周师傅特地给董必武端来了油炸糯米绿豆粑。董必武吃得心满意足,并要同志们多吃一点,他也打算吃第二个,医生连忙示意他不能多吃了。董必武笑笑,说:“好,不多吃,不多吃,我再吃半个!”说着,他将绿豆粑掰成两半,留下一半放进盘里,对招待所的同志说:“麻烦你给我把这半块留着,下顿热热再拿出来,可莫要糟蹋了。”
  董必武第二次回故乡红安是在1958年3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视察了水库工地等。中午,当地干部请他用餐,他看到桌上摆了八个菜,很不高兴,说:“当干部的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特殊化,要在勤俭节约上带个好头,吃饭绝不能铺张,一定要从简,菜不能搞太多,否则,我是吃不下去的。”最后,按照董必武的要求,那顿饭换成了简单的四菜一汤。(作者系党史研究者、文史作家。)

一到大连问菜叶


  1952年,董必武住在大连老虎滩招待所,这是他第一次到大连。接待方极为热情,对这位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极为尊重,安排得也很细致周到。
  但董必武并不领情,有一次吃饭时,吃着吃着,他停下了筷子,让服务员赶快把食堂负责人找来。食堂负责人以为哪儿出了岔子没有安排好,便气喘吁吁地赶了过来。董必武见食堂负责人表情紧张,便笑呵呵地问:“大连的油菜不长叶子吗?”
  食堂负责人松了口气,明白董必武不是责怪伙食不好,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长呀!”董必武和颜悦色地说:“那我吃的怎么全是菜梗呢?”食堂负责人恍然大悟,笑着说:“这是为首长的身体考虑呀,油菜叶子有虫子,吃了对身体很不利,所以全扔掉了。”
  董必武听后摇摇头,耐心地对食堂负责人说:“农民种点菜不容易,咱们可不能糟蹋农民的劳动成果啊!菜叶有虫子好好洗洗就可以吃嘛,有什么问题!”   食堂负责人很感动,从此按照董必武的要求给他炒油菜叶吃。

二到大连拒吃虾


  董必武第二次到大连是1959年。当时国内经济比较困难,供应颇为短缺,市场上很难见到大虾,接待处的同志考虑到董必武年迈,需要补养身体,专门为他买了两盒虾罐头。
  董必武坚决不肯吃,他对接待处的同志说:“国家现在经济比较困难,我们还能吃大虾吗?一斤大虾能给国家换回多少钢!”接待处的同志再三劝说董必武吃,买都买了,下不为例。董必武就是不点头。最后,接待处的同志没有说服董必武,只得把两盒虾罐头退了回去。
  董必武特意关照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菜不要多做,剩下的东西下顿热热还能再吃。”

三到大连罢宴席


  董必武第三次到大连,发生了著名的“罢宴”事件。那天董必武去视察旅顺海军基地,看到海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心情很好,还吟了诗。
  中午,驻旅顺的海军部队安排招待董必武。饭前,董必武与负责接待的同志先在饭堂的会客室交谈。到吃饭时间,负責接待的同志请董必武从会客室步入一墙之隔的餐厅。董必武走进餐厅,一看桌上摆满了酒菜,便不声不响地穿过餐厅,回到休息的房间不再出来。
  大家傻了眼,站在董必武房间的门口面面相觑。过了没多久,董必武的秘书推开门,对大家说:“中央明文规定,待客不得大摆宴席,董老很生气,为什么还要摆这么丰盛的宴席,酒菜堆得这么高,董老说,不把酒和贵重的菜撤掉,他今天中午就不吃饭了。”
  大家干瞪着眼,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负责接待的同志推开房门,向董必武说明道:“我们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准备,就是准备了一些海味。那是战士们从海里打捞上来的,不花钱。我们有个潜水中队,就在招待所附近驻扎,平时结合潜水训练,战士们带一个网袋下水,顺便带一点海味上来,改善改善生活。大海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靠海吃海,这不算是浪费。”
  董必武并没有被说服。他说,他得按国家对领导人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至于战士们改善生活,他绝不反对,作为部队领导,应该把改善战士饮食生活等条件放在首位,但改善生活与摆宴席是两回事,这样搞会吃坏作风,这样的宴席他坐不住。负责接待的同志被董必武的精神和原则性所感动,将酒和菜撤走,只留下少量海鲜,董必武这才下楼吃了午饭。

两回家乡红安的吃饭故事


  董必武对家乡的茶情有独钟。解放后,董必武第一次回故乡湖北红安,在招待所休息,与家乡的同志聊天,招待所泡上了一壶红安雨前浓茶。董必武的医生见了,怕茶太浓影响休息,不让服务员端来。董必武朗声一笑,说:“不碍事的,这是家乡红安的家园茶,好多年没有喝到了。甜不甜,家乡水嘛,大家喜欢喝,我也想喝一杯。”
  进餐时,厨房的周师傅特地给董必武端来了油炸糯米绿豆粑。董必武吃得心满意足,并要同志们多吃一点,他也打算吃第二个,医生连忙示意他不能多吃了。董必武笑笑,说:“好,不多吃,不多吃,我再吃半个!”说着,他将绿豆粑掰成两半,留下一半放进盘里,对招待所的同志说:“麻烦你给我把这半块留着,下顿热热再拿出来,可莫要糟蹋了。”
  董必武第二次回故乡红安是在1958年3月,正是春暖花开之时,视察了水库工地等。中午,当地干部请他用餐,他看到桌上摆了八个菜,很不高兴,说:“当干部的不能脱离群众,不能搞特殊化,要在勤俭节约上带个好头,吃饭绝不能铺张,一定要从简,菜不能搞太多,否则,我是吃不下去的。”最后,按照董必武的要求,那顿饭换成了简单的四菜一汤。(作者系党史研究者、文史作家。)
  编辑 家英宏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北宋时,在远离京城之地有个小县令,叫冯先元。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却干得劲头十足,浑然不觉前途无望。仿佛上边也忘了他的存在,本是偏远贫困之地,任他去折腾。  公元1102年的一天,冯先元断了一个案子。当地乡绅状告平民,说他非法侵占了本属于自己的几亩地。看似简单,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那乡绅看上了平民的地,于是大家都等着看冯先元到底怎么判。堂上有许多与冯先元文字相交的当地士人,都一脸微笑地注视着这个
期刊
近日,我读了本小闲书《每天都是小春日和》,被打动了。  日本名古屋市郊有一片杂木林和一居小木屋。津端修一系建筑设计师出身,退休后停泊在这块乡间土地,亲手打造小木屋,并为太太津端英子开辟出一个菜园,圆了妻子的田园梦。  英子的日常生活异常简单,照料菜园、准备一日三餐,闲时就拿起棒针编织袜子。她在菜园里种了玉米、蔬菜、各式水果,将望江南的一部分种子烘焙后做成决明子茶;大号蜜柑直接食用,小号蜜柑用来做糖
期刊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一节中,有“为情而造文”的说法,又有“文质附乎性情”的观点,这些述说,都是强调真情实感、情感意志在文章中的作用。  《雪域抒怀》作者黄荣定于2007年至2010年响应号召,援藏赴那曲市嘉黎县担任县委书记。嘉黎县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那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环境恶劣,黄荣定和他的同伴们带着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作奉献的壮志雄心,带着砥砺人生锤炼意志
期刊
每一封请战书上,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牵挂;每一位逆行者身后,都有一個家庭在无声守候。当疫情防控全面展开时,江苏省一批“最美家庭”挺身而出,率先示范;暂舍小家,心系大家。我们记录下了其中4个家庭,在这次抗疫中他们无不全家动员,竭尽所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一线担当。
期刊
在林东林的《带着故乡去流浪》一书里,他以散逸的笔触从身体感受切入却又散开,谈身体,又不仅谈身体。  读来记忆深的细节处,有他想念“以前的疼”的桥段。他想念还不会开口叫“妈妈”的年纪脖子上生出的一个疮,用刀划破疮的表皮时,竟脱口喊出了第一声“妈妈”。他写道:“今天,我們的疼痛减少了,经历疼痛的机会和经验也少了。我们在经历疼痛时,少了恐惧,少了体验,少了绵密,多了麻木,多了转移,多了解决。疼痛成了一种
期刊
布达拉宫  没去青藏高原之前,一曲粗犷高亢的《青藏高原》总是时时萦绕心头。说不清是带着信仰还是怀揣梦想,当我仰望着高原的天空,聆听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呼吸着满目青山散发的幽香,我的心在此安静徜徉起来。飞起玉龙三百万  孟春时节,我们从成都乘机飞往拉萨。背水的藏民途中风景  飞机飞越大雪山时,我看见了曾在峨眉山金顶远眺过的贡嘎山。它的海拔有7590米,像一座银色的金字塔,耸立在气势磅礴的云海之上,在
期刊
2020年1月27日,南通如皋市人民医院组建定点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病区,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田贞立刻意识到:硬仗来了。  通知下达的那一刻,田贞已经盘算好目前面临的困难:缺设备,缺物资,缺人手……有着27年护理经验的她没有因此乱了阵脚,而是迅速配合上级指挥,带着团队在现有条件下重新规划了医院三区和缓冲间,并制订出隔离病区的操作规范和工作流程……从物资申领、病人隔离,到医护人员、工友的院感培训,一切紧张
期刊
《北京的隐秘角落》《北京的隐秘角落》  陆波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用自己的目光去追寻定慧寺、宜芸馆、蓝靛厂、保福寺、樱桃沟等隐秘角落的历史足迹,考察那里的文物遗存,讲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或深或浅印记的人们的故事,试图将大时代与小事件勾连起来。《波斯笔记》《波斯笔记》  李零 著  三联书店  作者用“我们”的眼光审视古代中亚和世界历史,以精彩图文再现波斯余晖。书中系
期刊
美國股票投资家彼得·林奇写了一本叫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书,系统地讲解了股票投资的方方面面。彼得·林奇是华尔街的传奇人物,当代投资大师之一。任职富达基金公司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期间,他创造了13年26倍的回报,折合年复合增长率为29%。  和一般教人投资的书不一样,这本书没有高深复杂的数学知识、K线图形等,只涉及到一些基础的加减乘除。  在书中,林奇首先讲了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成为选股高手的。作
期刊
2月19日,江苏省首次迎来了“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的日子。至3月14日,全省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631例已全部治愈出院,在院本地确诊病例“清零”。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千万江苏家庭积极配合、主动迎战,组成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防线。有的家庭成员奋战一线救治患者,有的家庭成员坚守岗位全力防控,有的家庭成员参加志愿服务、筹物捐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