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世界屋脊”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wen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达拉宫

  没去青藏高原之前,一曲粗犷高亢的《青藏高原》总是时时萦绕心头。说不清是带着信仰还是怀揣梦想,当我仰望着高原的天空,聆听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呼吸着满目青山散发的幽香,我的心在此安静徜徉起来。

飞起玉龙三百万


  孟春时节,我们从成都乘机飞往拉萨。
背水的藏民
途中风景

  飞机飞越大雪山时,我看见了曾在峨眉山金顶远眺过的贡嘎山。它的海拔有7590米,像一座银色的金字塔,耸立在气势磅礴的云海之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周围的山峰上也垂挂下一条条雪白的冰川,宛如无数玉龙出海,十分壮观。
  等到飞过山河相间、峡谷幽深的横断山区,我又看到了念青唐古拉山东段的连绵雪峰和那千百条游龙般的冰川。它们与茂密的原始森林、冰川湖构成了一幅迷人的图画。
  “冰川对人类有什么用处呢?”我问导游。她想了一下回答我说,有人把山岳冰川比喻为高山固体水库,我国有许多大河,如长江、黄河等的发源地,都是从高山冰川开始的;也有人把冰川融化的水比喻为绿洲的命脉,因为在我国西北的广大干旱地区,一些绿洲上的农田就是依靠冰川融水的灌溉而发展起来的。

日光城


  拉萨海拔3600多米,拉萨机场是世界上最高的机场之一。走出机场,差点睁不开眼:遍处新鲜的光,白云漂浮,阳光丝丝缕缕,像蓝宝石一样清澈明亮的天空,绚丽耀眼,比平原上的阳光要强烈得多,照在身上还有灼热刺痛的感觉。在野外没过几天,我们的脸庞就开始脱皮了。导游看见我晒红的脸,笑着说,拉萨年日照时数长达3005小时,平均每天有8小时15分钟的太阳,所以人们都把拉萨称为“日光城”。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住在日光城的人们很懂得这一点,除了在农业生产上大力利用太阳光资源外,他们在拉萨还建造了若干座太阳能浴室。我们曾多次到那里洗澡呢。
  而拥有无数佛像灵塔的布达拉宫更是让人肃然起敬,整个宫殿都透露着神圣的感觉。奢华则是体现在佛像灵塔上各种黄金白银和名贵宝石上,这些由当地藏民和佛教信徒们捐赠的宝物,将神像装饰得奢华无比。这些宝物寄托了信众的信仰和祝福,更是将佛教无畏布施的精神体现出来。几个宫殿里分别陈放着五世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遗体和灵塔(除了被革职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身为达赖喇嘛当年的冬季行宫,布达拉宫可以说包含了藏传佛教千年来的历史。参拜这些形态各异的佛像,聆听藏传佛教厚重的历史,心灵仿佛也受到了洗涤。

羊八井地热田


  几天后,我兴冲冲地跟随导游奔赴拉萨西北90公里的羊八井地热田。远远望去,只见银装素裹的雪峰脚下,竟冒出一股股热腾腾的白色蒸汽柱。透过蒸汽“织”成的“纱网”,能看见平地拔起的钻塔、高压电线塔到处林立,一座地热试验电站正在扩建中。
  当然,这里最吸引我们的,还是千姿百态的地热现象:热田外绿茵遍野,郁郁葱葱;热田内枯黄焦萎,仿佛火烧过一般。令人神往的热水湖,分布在热田的东北端,水温常年保持在47摄氏度左右。湖中心有几处涌水蠕蠕翻滚,热汽在湖面上飘荡,瑰丽极了。
宿营

  由热水湖往西南伸展的一条河谷内,是羊八井地热显示最强烈的地区,这里有各种热泉、沸泉、热水沼泽、热水池塘、喷汽孔及放热地面等,80~90摄氏度的泉眼有好几十处,到处可以听到喷汽孔发出“咝咝”的响声,活像蒸笼。最神秘有趣的是放热地面,走到这里,看不见热水或热汽,但脚踩在上面却有烫热的感觉。还有一个“92度泉”,泉水温度超过当地水的沸点,整天沸腾翻滚,仿佛一口大滚锅。热田西北端那白色滚圆的小山包,是硫黄矿地热显示区,黄灿灿的硫黄晶体在地层裂缝中簇生密集。
  西藏的地热集中分布在从狮泉河往东延伸2000多公里,经横断山脉直至云南西部的喜马拉雅地热带。这里地下岩浆活动非常频繁,当山区的雨水和融化的冰雪水沿着地面裂隙向地壳深处渗透时,受到高温岩浆的加热,成为高温地下热水。地热能同太阳能一样,都是人类刚开始利用不久的新能源,它们正好能弥补西藏地区的能源不足。羊八井地热田一年释放的热量相当于300万吨标准煤燃烧的热量,现在已经建成了好几台总装机容量为7000千瓦的地热发电机组,正源源不断地向拉萨输送电能。

天然动物园


  藏北高原因为地势高亢,气候干燥寒冷,水草贫乏,加上四周被高大山脉包围,被藏族同胞称为“羌塘”,也就是“北方的空地”的意思。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经历了数百万年的自然选择,藏北地区的野生动物,成了这里独特地理环境内的“主人”。
  一路驶来,我们见到了雪豹、猞猁、岩羊、盘羊,还有成群的野牦牛、野驴、藏羚羊、藏黄羊、高原兔和藏雪鸡等。那些三五成群出没于草丛中的藏黄羊,长着一对两尺来长的乌黑夹角的藏羚羊,老远听到我们的汽车声就惊恐地逃得无影无踪。只有那些泰然自得遨游在草原上的野驴,遇见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异常欢快地列隊前来欢迎。
  我们走,野驴走;我们停,野驴停。就这样,大家边走边拍,拍了一阵觉得不满足,干脆返回车上向驴群驶去。周围的野驴先是一愣,然后顿时汇成一路路纵队,放开四蹄,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山坡上奔跑去,就像千军万马向敌阵冲去,非常壮观。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周一一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2011年,张艺谋导演拍摄了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金陵十三钗》,其中有两个情节可以和民国建筑师齐兆昌联系起来:一是故事发生地点是以南京的圣保罗教堂为原型,齐兆昌是该教堂的建筑设计师;二是齐兆昌曾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担任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所长,冒着生命危险庇护了大批平民。这段不同寻常的经历令其在一众民国南京建筑师中显得卓尔不群。南京教会建筑师  早年因家境衰落,少年齐兆昌被美国基督教会收养。凭着自己
期刊
“云上”看江苏教育展  自2016年起,江苏教育数字博物馆开始筹建。在一期、二期建设基础上,2019年6月,江苏教育数字博物馆三期正式上线。江苏教育数字博物馆利用现代技术,按照新理念收藏、展览、展示不同时期、不同主题的江苏教育历史文物,全景式“复原”了近万件(组)藏品。教具  江苏教育数字博物馆设有三个主展厅和四个专题展厅。其中,古代厅、近现代厅、当代厅三个主展厅,以历史发展为经线,呈现出江苏教育
期刊
喜欢吃苦一般要到中年之后。  甜辣酸咸,正如鲜衣怒马。而吃苦,就如茶肆镂窗中浮起的袅袅茶香和处变不惊了然于心的淡然眼神。  茶是苦味的一种,至于喝到舌尖微甜,那是自然,也是修行。  说个自家的故事。小舅生下来时,外婆没有奶水。那个年代,没有牛奶,糖亦是奢侈的。外婆将米磨成糊糊,用纱布裹住,折出一角,拿角尖蘸着稀淡的糖水,塞进他的嘴里。孩子贪甜,便使劲吮吸,米糊就喂进去了。甜味没有了,便再蘸。其实,
期刊
经历四川航空5.14事件后,中国民航“英雄机长”刘传健身体恢复挺快,约三个月,但心理上恢复的时间需要长一些。借助专业心理医生的引导和帮助下,四川航空“中国民航英雄机组”成功克服心理障碍和不适,于2018年11月16日再次执飞川航3U8883由成都顺利飞抵北京。治愈34分钟空中惊魂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刘传健用了半年时间,他选择的方式是直面挑战。  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作家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两年后
期刊
在我老家的方言里,万物皆可熬。像熬汤、熬粥、熬药、熬夜、熬日子等等。一个“熬”字,学问可大了,说尽世间冷暖,讲透人生五味。俗世烟火生活,谁也不用羡慕谁,没有人可以把日子过得轻描淡写,都是拿一个“熬”字垫底。  最常熬的是粥,没有比粥更温柔的食物了,一把米,一瓢水,小火慢工,熬得水米交融,香味四溢,喝一碗,暖心暖胃。有时候也熬烫,不管是鸡还是鱼,放进瓦罐里,武火烧开,文火慢炖,熬至汤鲜肉美,用木勺舀
期刊
北宋时,在远离京城之地有个小县令,叫冯先元。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却干得劲头十足,浑然不觉前途无望。仿佛上边也忘了他的存在,本是偏远贫困之地,任他去折腾。  公元1102年的一天,冯先元断了一个案子。当地乡绅状告平民,说他非法侵占了本属于自己的几亩地。看似简单,明眼人一看都知道,是那乡绅看上了平民的地,于是大家都等着看冯先元到底怎么判。堂上有许多与冯先元文字相交的当地士人,都一脸微笑地注视着这个
期刊
近日,我读了本小闲书《每天都是小春日和》,被打动了。  日本名古屋市郊有一片杂木林和一居小木屋。津端修一系建筑设计师出身,退休后停泊在这块乡间土地,亲手打造小木屋,并为太太津端英子开辟出一个菜园,圆了妻子的田园梦。  英子的日常生活异常简单,照料菜园、准备一日三餐,闲时就拿起棒针编织袜子。她在菜园里种了玉米、蔬菜、各式水果,将望江南的一部分种子烘焙后做成决明子茶;大号蜜柑直接食用,小号蜜柑用来做糖
期刊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一节中,有“为情而造文”的说法,又有“文质附乎性情”的观点,这些述说,都是强调真情实感、情感意志在文章中的作用。  《雪域抒怀》作者黄荣定于2007年至2010年响应号召,援藏赴那曲市嘉黎县担任县委书记。嘉黎县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那里地广人稀、高寒缺氧、环境恶劣,黄荣定和他的同伴们带着为民族地区建设发展作奉献的壮志雄心,带着砥砺人生锤炼意志
期刊
每一封请战书上,都寄托着一个家庭的牵挂;每一位逆行者身后,都有一個家庭在无声守候。当疫情防控全面展开时,江苏省一批“最美家庭”挺身而出,率先示范;暂舍小家,心系大家。我们记录下了其中4个家庭,在这次抗疫中他们无不全家动员,竭尽所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出了一线担当。
期刊
在林东林的《带着故乡去流浪》一书里,他以散逸的笔触从身体感受切入却又散开,谈身体,又不仅谈身体。  读来记忆深的细节处,有他想念“以前的疼”的桥段。他想念还不会开口叫“妈妈”的年纪脖子上生出的一个疮,用刀划破疮的表皮时,竟脱口喊出了第一声“妈妈”。他写道:“今天,我們的疼痛减少了,经历疼痛的机会和经验也少了。我们在经历疼痛时,少了恐惧,少了体验,少了绵密,多了麻木,多了转移,多了解决。疼痛成了一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