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底“翘尾”行情的余热犹在,楼市进入2013。
房地产是调节经济景气的砝码
鉴于非常态性的行政干预式调控手段逐渐失效,已然出现所谓“免疫”现象,日前国家发改委与住建设部宣称,将共同会商研究“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主要进行制度建设,尤其以金融、财税、信贷手段为主,通过市场规律的传导,达到调整市场结构的目的。消息见诸媒体之后,懂行的人都笑了。
太多待探索与可质疑之处。首先,如果充满弹性、灵活与“可放可收”的行政措施,都会发生失灵的状况,那么,相对僵化、稳定的“长效机制”,是否具备“取而代之”的能量与条件?是否也可能发生极大的失败机率?
其次,房地产作为平衡、调节经济景气起伏的重要砝码,本身就存在各种引发变动的因素,而稳定房地产本来就需要整合相关调控手段始能尽全功,因此并不存在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顶多是建设边界模糊、相对稳定的框架式之游戏规则罢了,如:差别化税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等。好有一比:河流的上游因滥设工厂排放废弃脏水,污染了整个河道,负责清理的部门不去取缔、改善源头,却拼命在中下游整治、清污,其结果不是“事倍功半”,而是徒劳无力啊!
面对调控,地方都在服“解药”
更何况房地产之所以愈调愈失灵,与调控举措的内容并不一定紧密联接,而是“土地财政”作祟使然——这才是制造“污染”的源头、始作俑者。如果把房价如脱缰野马般狂飙视为一种病症,把中央所祭出之“通知”视之为药方,地方“吃药”之后,“病情”非但反复且加剧了,倒不见得未“对症下药”,而是政策“一刀切”的结果,确实对某些地方来说剂量不足,但也可能对某些地方而言,药量过重,惟更糟糕的情况是,各个地方政府基于对出让土地收入的需要与依赖,要么减服,要么不服,要么不按时服,要么抽参换草,要么偷偷服解药,如此这般,期待调控见显效,无异缘木求鱼。
地方“怕跌不怕涨”心态可议
事实上,今天房地产的最大问题是“预期看涨”心理,因为相信房价必然愈来愈贵,于是晚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买远不如买近。预期心理的形成原因固然错综复杂,有“通胀对冲工具”之说,有“18亿亩红钱”的稀缺性判断,但最难辞其咎的,仍然剑指“土地财政”!
由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贪婪,已经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反射到房地产上,便是“怕跌不怕涨”心态毕露,既然如此,老百姓产生“房价跌不下去,因为一旦下跌,倒霉的是政府与银行”的“错觉”,便在情理之中。
顶层设计必须纳入政绩考量
因此在我看来,除非弱化地方对“土地财政”的渴求,否则房地产调控不存在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哪怕房产税也不是(充其量只是“分一杯羹”而已)。只有调整、扭转消费者“看涨”预期,才有望让房地产回归常态(当然仍需搭配其他措施,包括:金融、财税、信贷等)。而现在的楼市状态犹如赌客进赌场,赌场老板告诉他:输了算我的,赢的我只要分红(抽税)。哪个赌客不倾其所有压大注呢?2005~2012年基本都证明了这样的状态。
必须让购房人相信楼市与股市一样,都有投资风险,只是风险与获利高低不同罢了。要做到这点,重中之重便是在准备规划之措施中,纳入政绩考量的顶层设计,逼使地方甘愿舍弃或大大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与偏好,否则房地产调控不管长效或短效,都注定是无效的机制。
房地产是调节经济景气的砝码
鉴于非常态性的行政干预式调控手段逐渐失效,已然出现所谓“免疫”现象,日前国家发改委与住建设部宣称,将共同会商研究“建立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主要进行制度建设,尤其以金融、财税、信贷手段为主,通过市场规律的传导,达到调整市场结构的目的。消息见诸媒体之后,懂行的人都笑了。
太多待探索与可质疑之处。首先,如果充满弹性、灵活与“可放可收”的行政措施,都会发生失灵的状况,那么,相对僵化、稳定的“长效机制”,是否具备“取而代之”的能量与条件?是否也可能发生极大的失败机率?
其次,房地产作为平衡、调节经济景气起伏的重要砝码,本身就存在各种引发变动的因素,而稳定房地产本来就需要整合相关调控手段始能尽全功,因此并不存在可持续的“长效机制”,顶多是建设边界模糊、相对稳定的框架式之游戏规则罢了,如:差别化税率、选择性信用管制···等。好有一比:河流的上游因滥设工厂排放废弃脏水,污染了整个河道,负责清理的部门不去取缔、改善源头,却拼命在中下游整治、清污,其结果不是“事倍功半”,而是徒劳无力啊!
面对调控,地方都在服“解药”
更何况房地产之所以愈调愈失灵,与调控举措的内容并不一定紧密联接,而是“土地财政”作祟使然——这才是制造“污染”的源头、始作俑者。如果把房价如脱缰野马般狂飙视为一种病症,把中央所祭出之“通知”视之为药方,地方“吃药”之后,“病情”非但反复且加剧了,倒不见得未“对症下药”,而是政策“一刀切”的结果,确实对某些地方来说剂量不足,但也可能对某些地方而言,药量过重,惟更糟糕的情况是,各个地方政府基于对出让土地收入的需要与依赖,要么减服,要么不服,要么不按时服,要么抽参换草,要么偷偷服解药,如此这般,期待调控见显效,无异缘木求鱼。
地方“怕跌不怕涨”心态可议
事实上,今天房地产的最大问题是“预期看涨”心理,因为相信房价必然愈来愈贵,于是晚买不如早买,买小不如买大,买远不如买近。预期心理的形成原因固然错综复杂,有“通胀对冲工具”之说,有“18亿亩红钱”的稀缺性判断,但最难辞其咎的,仍然剑指“土地财政”!
由于地方对“土地财政”的贪婪,已经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反射到房地产上,便是“怕跌不怕涨”心态毕露,既然如此,老百姓产生“房价跌不下去,因为一旦下跌,倒霉的是政府与银行”的“错觉”,便在情理之中。
顶层设计必须纳入政绩考量
因此在我看来,除非弱化地方对“土地财政”的渴求,否则房地产调控不存在可持续的长效机制,哪怕房产税也不是(充其量只是“分一杯羹”而已)。只有调整、扭转消费者“看涨”预期,才有望让房地产回归常态(当然仍需搭配其他措施,包括:金融、财税、信贷等)。而现在的楼市状态犹如赌客进赌场,赌场老板告诉他:输了算我的,赢的我只要分红(抽税)。哪个赌客不倾其所有压大注呢?2005~2012年基本都证明了这样的状态。
必须让购房人相信楼市与股市一样,都有投资风险,只是风险与获利高低不同罢了。要做到这点,重中之重便是在准备规划之措施中,纳入政绩考量的顶层设计,逼使地方甘愿舍弃或大大降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与偏好,否则房地产调控不管长效或短效,都注定是无效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