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材导读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名小学教师坚守了17年,他从21岁的小伙变成38岁的大叔。作為一名“80后”,他看上去略显沧桑。
这就是“时代楷模”张玉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素材呈现一
乡村教育守望者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这就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张玉滚来说,却比十几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刚来学校时,只有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
当年,张玉滚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前任校长的话:“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课,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作为吴校长曾经的学生,当年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深知:“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
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张玉滚鼻子酸了:“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2009年,学校一下子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了。他思来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有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回老家看看。
张磊和余超凤来到黑虎庙小学。“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留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的石佛寺镇学玉雕手艺,挣钱养家。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掏钱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想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1/3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在17年间教过500多名孩子,资助过300多名学生。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村里原来只有1名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名大学生。
素材呈现二
舍小家,为大家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给了学生,但对自己的家人却充满愧疚。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和软磨硬泡,张会云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然而,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的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等赶到县医院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但是,张会云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没休息几天,她就回到学校。只不过,炒菜、做饭时,她从右手换成了左手。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该接孩子了,因为学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赶过去。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孩子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鼻子一酸,眼泪滚落下来……
在家中,张玉滚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三,但他是母亲最疼爱的那个。知道儿子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不让他操心。2017年秋天,母亲癌症晚期,在南阳住院。家里人都知道,独独瞒了他一个。他接到弟弟的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闭眼了……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素材呈现三
时代楷模
近一段时间,张玉滚的先进事迹集中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张玉滚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点燃“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火把,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愧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广大教师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张玉滚为榜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潜心教书、用心育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玉滚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张玉滚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首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了发布仪式。
一、坚守的力量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舍小家,为大家。对张玉滚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这是刻在张玉滚心里的话,也是他坚守的力量。张玉滚就像扎根于八百里伏牛山、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连翘,用青春奉献大山,用坚持守住初心。
二、平凡的职业
教师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张玉滚却在这平凡的职业中完成了神圣的工作。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平凡到被我们忽略,但仍在默默付出自己的力量。否则,街道为何如此整洁?交通为何如此有序?边疆为何如此安宁?
三、乡村的教育
乡村教育依然面临严峻的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从河南南阳市镇平县城出发,一路向北,经高丘镇,沿山路盘旋而上,攀至海拔1600多米的山顶,再顺山路蜿蜒而下,直下到海拔600米的谷底,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所乡村小学,就是黑虎庙小学。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名小学教师坚守了17年,他从21岁的小伙变成38岁的大叔。作為一名“80后”,他看上去略显沧桑。
这就是“时代楷模”张玉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故事。
素材呈现一
乡村教育守望者
一座破旧的两层教学楼,一栋两层的宿舍,三间平房,这就是黑虎庙小学的全部家当。
虽然条件简陋,但对于张玉滚来说,却比十几年前好得太多:“2001年刚来学校时,只有破桌子,破水泥台子,里面坐着十来个孩子。”
当年,张玉滚之所以选择留下来,是因为前任校长的话:“玉滚,泥巴砖头垒个灶台,顶多能用个十年八载。咱们教学生认的每个字,他能用一辈子。你要不来,这个班就开不了课,孩子们就得上山放羊去。”
走出大山,改变命运,过上好日子,是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心心念念的追求。作为吴校长曾经的学生,当年刚从南阳第二师范学校毕业的张玉滚深知:“要想刨除穷根,改变命运,必须从教育开始。”
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像极了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张玉滚鼻子酸了:“老师都走了,孩子们咋办?”
“啥也不说了,我不走了。”就这样,21岁的张玉滚成了一名每月拿30元补助,年底再分100斤粮食的民办教师。
面对微薄的工资、艰苦的环境,张玉滚也曾犹豫过。2009年,学校一下子有3位教师面临退休,马上春季开学,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们没老师啊!张玉滚着急了。他思来想去,把“主意”打到了自家侄子张磊身上。
张磊2007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深圳工作。“当时,我叔几乎天天给我打电话,让我回家教书。”一开始,张磊没有答应。但是,“小时候我叔背我跋山涉水上学的情景,咋也忘不掉。”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磊决定带着女友余超凤回老家看看。
张磊和余超凤来到黑虎庙小学。“教室破破烂烂,窗户两面透风,孩子们冻得直哭。有个孩子连鞋都没有,脚肿得像胡萝卜。”余超凤心软了。小情侣商量后决定,余超凤留在黑虎庙小学教书,张磊到县里的石佛寺镇学玉雕手艺,挣钱养家。
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师资力量不足,张玉滚不得不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师。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他样样“精通”。“不耽误一节课,千方百计上好每一节课。”数学课上,张玉滚运用直观教学法,和孩子们一起制作钟表表盘、正方体、长方体等教具;科学课上,他带领孩子们去野外考察,自己动手做实验,激发他们热爱和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学校缺少体育设施,大课间时,他就和孩子们围成一圈玩抵羊斗鸡,活动课还经常领孩子们去爬山。
为了让山里的孩子也能说一口纯正的英语,张玉滚掏钱买来录音机和磁带,自己先跟着一遍一遍学。在课堂上,他一边播一边教,有时候一个发音,就让孩子们反复练上十几遍。“想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全校75个孩子,40多个学生在校住宿,1/3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还有些孩子生活在单亲家庭,张玉滚把这些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黑虎庙村党支部书记韩新焕说:“张玉滚在17年间教过500多名孩子,资助过300多名学生。有他在,没有一个孩子失学。”村里原来只有1名大学生,到现在已经有16名大学生。
素材呈现二
舍小家,为大家
张玉滚几乎把全部的心血倾注在学校,把全部的热爱给了学生,但对自己的家人却充满愧疚。
学校原来没有食堂,孩子们自己从家里带米面馒头,在教室后面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生火做饭。每天烟熏火燎不说,年龄小的孩子做的饭总是半生不熟。2003年,食堂建好了。可是给的工资少,没人愿意来做饭,还是开不了张。张玉滚想到了妻子张会云。“当时她在外打工,一个月一两千块钱,收入比我高得多。”张玉滚说,架不住自己的甜言蜜语和软磨硬泡,张会云终于同意来学校给学生们做饭。
然而,2014年5月的一天,张会云在轧面条时出了意外,右手的四个手指被机器轧折,等赶到县医院时,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落下了残疾。但是,张会云比谁都明白丈夫的心。没休息几天,她就回到学校。只不过,炒菜、做饭时,她从右手换成了左手。
张玉滚有一儿一女,因为没时间照顾,他把两个孩子全部送到县城寄宿学校,两周接一次。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该接孩子了,因为学校事情多,他一直忙到天黑才赶过去。昏黄的路灯下,看着孩子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鼻子一酸,眼泪滚落下来……
在家中,张玉滚在兄弟姊妹五人中排行老三,但他是母亲最疼爱的那个。知道儿子学校事情多,母亲总是默默支持他。每次家里有事,母亲总是不让他操心。2017年秋天,母亲癌症晚期,在南阳住院。家里人都知道,独独瞒了他一个。他接到弟弟的电话匆匆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闭眼了……
“最对不起的,就是家人……”
素材呈现三
时代楷模
近一段时间,张玉滚的先进事迹集中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广大干部群众认为,张玉滚为了山区教育事业,甘守清贫、默默耕耘,在大山深处为孩子们点燃“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火把,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践行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愧为新时代人民教师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
广大教师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张玉滚为榜样,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潜心教书、用心育人,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更好地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张玉滚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中宣部负责同志为张玉滚颁发了“时代楷模”奖章和荣誉证书。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首都教育界和社会各界代表等参加了发布仪式。
一、坚守的力量
坚持一阵子易,坚守一辈子难。舍小家,为大家。对张玉滚来说,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乡亲们的希望,是他一生的坚守。“只要孩子们在,学校就在。”这是刻在张玉滚心里的话,也是他坚守的力量。张玉滚就像扎根于八百里伏牛山、平凡而又坚韧、朴实而又厚重的连翘,用青春奉献大山,用坚持守住初心。
二、平凡的职业
教师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职业,但是张玉滚却在这平凡的职业中完成了神圣的工作。仔细想想,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可能平凡到被我们忽略,但仍在默默付出自己的力量。否则,街道为何如此整洁?交通为何如此有序?边疆为何如此安宁?
三、乡村的教育
乡村教育依然面临严峻的现实,必须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和研究对策,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客观存在的各种问题,才有可能促进城乡教育统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