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已经从事教育工作25年了,在这25年教学生涯中,我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活动。《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有效教学是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如何在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点滴看法。
一、体验数学生活,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地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尽量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 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如教学北师大一年级《分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同学们带来了布娃娃、机器人、苹果、小汽车、奥特曼、梨子……喜欢的物体。)教师提问:“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思维,学生把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分类思想方法,获取学习数学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运用有效教法,让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一)玩一玩,在玩中获取知识。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实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犹未尽的玩兴中,学生说:“石子占据水的空间,大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小。”紧接着我又问道:“只有石子占据空间吗?你能不能举出其他例子?”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说:电视机占有一定的空间,水占有一定的空间,书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后,我马上指出,这就是它们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体积的概念就这样从学生口中说出来。这一模拟乌鸦喝水实验的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学生正是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什么叫做体积。
(二)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有时候就像及时雨,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如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孩子们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难理解,可是当出现:面向西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面向北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这类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陷入困境,几乎没有孩子能迅速地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学时,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方向盘,并在数学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方向盘:当面向西时,把脸面对方向盘,并把西朝上,就能很容易判断出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学会这个方法,只要方向盘在手,孩子们就能很快判断出各个方向。这样经过反复练习,熟练以后就能不用方向盘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三、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发展。”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黑板上出现“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完成本课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对学生以后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一、体验数学生活,创设有效情境
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地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尽量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你帮爸爸、妈妈买过东西吗?想买一本标价是 11元的书,你准备怎样付钱?想怎样简便地把钱付清又不用营业员找钱,你有好办法吗?然后请代表说说看。借助学生生活经验将日常买东西付款的方法再现,让他们议一议、说一说初步建立十进制的体会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联系学生生活实例进行教学就会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喜欢数学。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如教学北师大一年级《分类》时,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同学们带来了布娃娃、机器人、苹果、小汽车、奥特曼、梨子……喜欢的物体。)教师提问:“同学们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学生思维,学生把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分类思想方法,获取学习数学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创设生活化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运用有效教法,让学生感受数学。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一)玩一玩,在玩中获取知识。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到数学知识。
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实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犹未尽的玩兴中,学生说:“石子占据水的空间,大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小。”紧接着我又问道:“只有石子占据空间吗?你能不能举出其他例子?”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说:电视机占有一定的空间,水占有一定的空间,书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空间后,我马上指出,这就是它们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体积的概念就这样从学生口中说出来。这一模拟乌鸦喝水实验的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学生正是在“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什么叫做体积。
(二)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有时候就像及时雨,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如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孩子们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难理解,可是当出现:面向西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面向北时,后面是( )、左面是( )、右面是( )……这类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陷入困境,几乎没有孩子能迅速地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学时,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方向盘,并在数学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方向盘:当面向西时,把脸面对方向盘,并把西朝上,就能很容易判断出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学会这个方法,只要方向盘在手,孩子们就能很快判断出各个方向。这样经过反复练习,熟练以后就能不用方向盘了。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三、引导探索,让学生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发展。”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黑板上出现“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完成本课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感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对学生以后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