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采摘的蔬菜,马上就要运往长沙马王堆,一点不愁销路。”凌晨2时许,张家界慈利县朝阳乡锣鼓村的恒鑫蔬菜基地呈现出一派火热的景象,工人们正将采摘好的一筐筐时鲜蔬菜往车上搬,人人脸上喜笑颜开。
这是张家界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镜头。
2013年,张家界大力实施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优先发展蔬菜产业。计划如一抹春风拂绿了广袤土地,蔬菜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竞相兴起,一个个蔬菜品牌飞向全国各地。截至今年1月,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1.66万亩,年产蔬菜120多万吨,产值超20亿元。
“为100万城市人口提供健康、绿色、生态有机蔬菜。”2015年10月23日,以提倡健康的绿色生态食品为主题的“张家界生态蔬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来自深圳各行各业的200多名民众和媒体记者与会,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感受到了张家界“生态蔬菜”的魅力和品质。
“原生态土壤、高负氧离子空气、洁净的水源,是制造出张家界生态蔬菜的三大法宝。”张家界禾田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明楷表示。依托张家界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公司种植了140余种蔬果产品,并提供私人订制配送。
“好生态、好环境、好空气、好水源,就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金土壤’。”张家界市农委主任杨敬初说,独有的优质生态资源为发展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9月,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张家界出台《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提倡绿色和健康生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基地,主要以高山绿色蔬菜、瓜果等生态绿色产品为主导。这些生态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也供应给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让更多的人能吃到来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蔬菜。
随着“523”计划的实施,像禾田居这样开发蔬菜的企业和合作社在张家界已有100多家,生态蔬菜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欢迎。
在永定区桥头乡高枫村,成片的蔬菜基地从坪中直铺到山边,数十名村民有说有笑地在菜地里忙活,扯草、摘菜、理沟……一字排开的蔬菜大棚内,一串串青辣椒长得旺盛;育苗棚里,深冬早春的有机花菜幼苗已长出,只等第二次移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蔬菜基地负责人刘绍祥高兴地说,两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谋生,他种植了20多亩水稻,一年到头,仅是解决了温饱。看到出门打工的邻居都建起了小洋楼,他也想出门打工。正值此时,“523”计划的春风吹来了。
“种蔬菜、流转土地、建大棚等,国家都有钱补,这是好事。只要你种,我们尽全力帮助。”村支两委成员知道刘绍祥的想法后,上门鼓劲。
2014年初,刘绍祥在村里流转土地200多亩,种起了蔬菜。当年底一算账,除去成本还获利20多万元,他一举由村里的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尝到甜头的他,2015年又流转土地500余亩,成立了张家界利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熊壁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提高、销售渠道的拓展,年产量突破4000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纯收入200余万元。
刘绍祥火了,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先后有20多户村民加入他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同找到了致富的路径。两年来,像刘绍祥和他带富的种植户一样,全市100多家蔬菜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上千户蔬菜种植大户,3万多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平均海拔1200余米的桑植县白石乡,土壤肥沃、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是种植蔬菜的好地方。张家界永强农业开发公司在此大力发展“桑植萝卜”。目前,种植面积达1.8万亩,300多户菜农已在永强公司的帮助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桑植萝卜”远销日本、香港和台湾,年销售萝卜逾8万吨,产值上亿元。该公司建起了每天150吨鲜菜加工能力的厂房和4000平方米速冻蔬菜保鲜库,解决了当地近300人就业,董事长吕绍祥自豪地说。
武陵源则主打“好山好菜”品牌。张家界安福旅游食品公司发展种植“宝峰山菜葛” 1200多亩,形成5个示范引导性基地,年产菜葛3000多吨,年产值近2000万元。“宝峰山菜葛”成功打入上海、广州、深圳等旅游市场。
“辣椒真辣,但我还想吃。”在慈利县洞溪乡辣椒美食节上,来自美国的珍娜虽被辣得不停地喝水,但仍忍不住又拿起一个辣椒放进嘴里。
作为“湖南第八届(国际)农博会金奖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慈利“洞溪”牌七姊妹辣椒,采用洞溪七姊妹辣椒纯料精制而成,香辣纯正,产品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目前,洞溪七姊妹辣椒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周边上百户农民种植,年人均纯增收600多元。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谈及蔬菜产业发展,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表示,大打绿色生态蔬菜品牌,让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蔬菜和“张家界地貌”一样享誉海内外。※
这是张家界蔬菜产业发展的一个镜头。
2013年,张家界大力实施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优先发展蔬菜产业。计划如一抹春风拂绿了广袤土地,蔬菜基地、农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竞相兴起,一个个蔬菜品牌飞向全国各地。截至今年1月,蔬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21.66万亩,年产蔬菜120多万吨,产值超20亿元。
生态优势得天独厚
“为100万城市人口提供健康、绿色、生态有机蔬菜。”2015年10月23日,以提倡健康的绿色生态食品为主题的“张家界生态蔬菜推介会”在深圳举行。来自深圳各行各业的200多名民众和媒体记者与会,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感受到了张家界“生态蔬菜”的魅力和品质。
“原生态土壤、高负氧离子空气、洁净的水源,是制造出张家界生态蔬菜的三大法宝。”张家界禾田居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明楷表示。依托张家界得天独厚的优势,该公司种植了140余种蔬果产品,并提供私人订制配送。
“好生态、好环境、好空气、好水源,就是蔬菜产业发展的‘金土壤’。”张家界市农委主任杨敬初说,独有的优质生态资源为发展蔬菜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9月,为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张家界出台《全市农业产业提质升级“523”行动计划》,提倡绿色和健康生态,大力发展蔬菜产业,打造绿色生态产业基地,主要以高山绿色蔬菜、瓜果等生态绿色产品为主导。这些生态产品除供应本地市场外,也供应给北上广深一线城市,让更多的人能吃到来自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蔬菜。
随着“523”计划的实施,像禾田居这样开发蔬菜的企业和合作社在张家界已有100多家,生态蔬菜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市场的欢迎。
农民踏上致富路
在永定区桥头乡高枫村,成片的蔬菜基地从坪中直铺到山边,数十名村民有说有笑地在菜地里忙活,扯草、摘菜、理沟……一字排开的蔬菜大棚内,一串串青辣椒长得旺盛;育苗棚里,深冬早春的有机花菜幼苗已长出,只等第二次移栽……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蔬菜基地负责人刘绍祥高兴地说,两年前,他还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谋生,他种植了20多亩水稻,一年到头,仅是解决了温饱。看到出门打工的邻居都建起了小洋楼,他也想出门打工。正值此时,“523”计划的春风吹来了。
“种蔬菜、流转土地、建大棚等,国家都有钱补,这是好事。只要你种,我们尽全力帮助。”村支两委成员知道刘绍祥的想法后,上门鼓劲。
2014年初,刘绍祥在村里流转土地200多亩,种起了蔬菜。当年底一算账,除去成本还获利20多万元,他一举由村里的贫困户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尝到甜头的他,2015年又流转土地500余亩,成立了张家界利群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熊壁岩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种植技术的提高、销售渠道的拓展,年产量突破4000吨,年产值1500余万元,纯收入200余万元。
刘绍祥火了,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先后有20多户村民加入他的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一同找到了致富的路径。两年来,像刘绍祥和他带富的种植户一样,全市100多家蔬菜产业企业、专业合作社,上千户蔬菜种植大户,3万多贫困人口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叫响绿色蔬菜品牌
在平均海拔1200余米的桑植县白石乡,土壤肥沃、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是种植蔬菜的好地方。张家界永强农业开发公司在此大力发展“桑植萝卜”。目前,种植面积达1.8万亩,300多户菜农已在永强公司的帮助下,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桑植萝卜”远销日本、香港和台湾,年销售萝卜逾8万吨,产值上亿元。该公司建起了每天150吨鲜菜加工能力的厂房和4000平方米速冻蔬菜保鲜库,解决了当地近300人就业,董事长吕绍祥自豪地说。
武陵源则主打“好山好菜”品牌。张家界安福旅游食品公司发展种植“宝峰山菜葛” 1200多亩,形成5个示范引导性基地,年产菜葛3000多吨,年产值近2000万元。“宝峰山菜葛”成功打入上海、广州、深圳等旅游市场。
“辣椒真辣,但我还想吃。”在慈利县洞溪乡辣椒美食节上,来自美国的珍娜虽被辣得不停地喝水,但仍忍不住又拿起一个辣椒放进嘴里。
作为“湖南第八届(国际)农博会金奖产品”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慈利“洞溪”牌七姊妹辣椒,采用洞溪七姊妹辣椒纯料精制而成,香辣纯正,产品畅销省内外,供不应求。目前,洞溪七姊妹辣椒种植面积达3500亩,年产值达1200万元,带动周边上百户农民种植,年人均纯增收600多元。
“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谈及蔬菜产业发展,张家界市委书记杨光荣表示,大打绿色生态蔬菜品牌,让世界自然遗产的品牌蔬菜和“张家界地貌”一样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