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四川省眉山县永寿区颐堰生产队。一条小河从刘汉元家门前流过.小河没有名字。少年刘汉元就住在路口的那间瓦屋里。
他并不高兴,因为他班上的同学有七个考上了大学,少年得志,自是春风满面。他成绩有点糟糕,被四川水产学校录取了。这是个中专学校,所学的那一套与现代工商业无关,显然也不是流行的走俏热门。但生活并没有给这个16岁少年更多的选择。他背着铺盖。去学校报到了。
上了一年学,有一天刘同学上课有些想瞌睡。地上有张《四川日报》,上面有许多脚印,有则新闻标题吸引了他 ”我国沿海地区已使用网箱养鱼”。他看了一眼,瞌睡没了。看完后他想.”这个方法好哇。我的家乡沟河密布,不正好用这个方法养鱼吗?”
过后的一段日子,他天天琢磨这事儿。他想在他家门前的河里用网箱养鱼。
暑假,他坐在院坝里的一块干树疙瘩上说 “妈,我想在河里养鱼。”
母亲手里拿着一个苞谷(玉米),她正在给一堆苞谷撕壳。
“那你就养吧。”母亲说。
”需要些钱买网箱、买鱼苗才行。”儿子道。
母亲想,这钱我哪里有呢,只有把年猪卖了,才能凑点钱。过了一周,母亲用个架子车,把猪捆在上面,拉到眉山县城去卖。卖了500元钱。她把500元钱给了儿子。农村人挣钱不容易,像用绣花针在土里挑啊。接钱的时候小刘有些动情,因为父亲在门口地里理苕藤伸起腰来说,“娃儿啊,再要钱,我就没有什么东西卖了。”父亲说完,脸就转向河边,好一会儿站着。刘汉元不点相哭的感觉。刘汉元从县城买回些材料,做了个网箱,又到乐山郊市买了些鱼苗,就在河里养起鱼来。这事似乎不值一提。但在当时,中国内河湖内还没有一例网箱养的呢!这箱子显然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一个敢想干的少年根据中专课本加上自己想像的成果。结果有两个,一个不重要;一个重要。不重要的是:“箱子”取得了四川省水产科技进点一等奖,个人获得集约化养鱼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1986年和1987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分别将此项技术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和“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推广。1986年,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专程到眉山视察流水网箱养鱼,对这种因地制宜的养殖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重要的是,从此开始,少年信心大增,一路猛闯,并一帆风顺。中国多了个巨富。他用价值一头猪的钱投资,20年后500元成了几十亿!
夏天—过,刘汉元又回成都读书去了。那网箱交给了他父亲管理。他在学校伏在床上绐父亲写信,问鱼的长势情况。父亲说很好。
就这样春去秋来,到了第二年的暑假。经一年的养殖,父子俩发现养鱼很赚钱.比养猪强得多。儿子决定扩大生产,用赚来的4000元,加上父亲又去信用社贷的1000元,投资了10个网箱。第三年,又增加到了50个。
就在这一年,小刘从水产学校毕业了。县农牧局把他分到了眉山县永寿区当农技员。上班伊始,他倒也颇觉新鲜,学其他干部在食堂打碗饭,站在榆树旁吃。但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刘汉元不禁心中唏嘘。这也太可怜了 32.83元这样每月只够买饭吃,买件新衣。添双皮鞋是不可能的了。他越来越牵挂家门前的鱼。
又过一年,刘汉元有些忍不住了。他过年的时候回家,连串鞭炮也买不起。而家里的鱼箱却越做越大.今年的120个网箱收入过了3万元。他想,一年工资32.83 x 1 2=393. 96元。他不想干了,想回家养鱼。
但父亲批评他,“可不能这样短浅,工作是一辈子的事。养鱼谁说得准呢。万一上级不准呢。这不过是边做边看的事,没个牢靠。再说.养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于是过了春节,刘汉元又骑着个自行车上班去了。但他心里越来越难受。在自行车上,他开始琢磨起新的出路来。
路边有个赶水牛的牧童,拉着缰绳使劲地扯,边扯边骂.“你这死瘟,圈里给你的干草你不吃,偏要出来吃野草,”水牛与牧童较着劲,绷着脖子要去吃坎下伸上来的一株绿萆。
刘汉元心里一亮 对了,饲料,
他想起自己这几年给鱼配料的不断改进。第一次,他是完全按照书上说的东西喂鱼.但经他多次观察,鱼也吃其他东西。后来他又向常捕鱼的渔翁请教,又广泛查过资料。这样一层层深入,他才找到了鱼既肯吃.当地又多又便宜的一种饲料组合。
自从他开头养鱼后,大家看他家挺赚钱,养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这一河,已有300来家了。那么,我来生产饲料,卖给养鱼人,说不定很赚钱呢。
他高兴了。第二天上午,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谈了他打算做饲料卖的想法。下午,他就往后街走,边走边望哪里有空房子。他打算租来做厂房。他绕到火电站后,是一个宰猪的屠宰场,左侧有一个废弃了的磨房。他房前房后地转了几圈,又到石碾子上摸了摸。他看中了。
找来房主,准备谈租金。房主一看是区上的刘技术员.忙请屋里坐,说,“这房子反正是空着的,你要用就用吧。要什么钱呢,那不见外了吗!”
小刘想这样不好,以后不好说话。他就说 “这样吧,房租每年32. 83元,我一月的工资,暂租3年。我们还是写个合同。”
房主爽快地说,“行啊,随便怎么都行的。”
父亲收到信后,知道儿子又有了新打算。这事儿他没什么意见,因为养鱼的成功,给了他信心。第九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骑着自行车,到区上去找他儿子,把他要的2 .5万元钱拿给他。
父子俩开始打扫磨坊,把两扇大石磨搬了出去,又到供销社买了水泥,找瓦匠砌了四个大水泥池,然后修好破朽的门,但窗户没管。他们又钉了块牌子,挂在门外的墙上“永寿区科力鱼饲料厂”。
“科力,”儿子说.”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思。”
刘汉元又去了乐山市农机公司,买了三台机器回来,一台粉碎机、一台电动机、一台搅拌机、一台编织带封口机。共花了6000多元钱。
现在可以收原料了。本地农民们都很踊跃。原来这些东西想也没想到还可以卖钱,现在既然有人收,那敢情好。一背兜一背兜地背来。一开始,父亲把它们码在磨坊的后壁,但量多了堆不下,他在房边的空地上找了个地方,一堆堆码好,上面盖块塑料布挡雨。
山乡是不需要做广告的,刘技术员开鱼饲料厂的消息很快就以龙门阵的方式传开了。
养鱼户们深知这鱼食的重要性。饲料好,鱼喜欢吃.就长得又快又肥。刘家的鱼那是远近闻名的,鱼长势特好。乡里人心眼实,多数人都在看过后说”那我买包回去试试”。
第一批买货的人见效果真的不错,就来了第二次。人也就越来越多。名声逐渐远传。一个月过后,他们就忙不过来了。于是刘汉元的舅舅和姑姑也来店里帮忙。
1986年又过去了3个月,眉山县永寿区出现了奇观人们从西南各地赶来,在镇上的“磨坊”前排队,日日人山人海,排队的互相一问,都是来买饲料的。
工厂月月扩大,机器一台一台增加。刘汉元把屠宰场也租下来了,招来了上百名工人,日夜机器轰隆,可还是供不应求。有个人排到门口时,已睡了七天七夜。
1986年底,“科力鱼饲料厂”利润突破600万.次年七月,突破千万。在那个年月.仅想像这个数字也需要胆量,更何况拥有呢,
工厂机器轰鸣,货币如河水流进。6年过去,年轻的鱼王决定把工厂迁到县城。这次再不是“磨坊”级工厂了,他拿出一部分钱,也就是1000余万元,在眉山县城投资了一个现代化饲料厂,以满足多年来的供不应求。名字也换了,叫“眉山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有了品牌,叫“通威牌”。
开业那天,刘汉元在厂门口远远地站着欣赏他的工厂。家乡父老们没见过这大阵势,纷纷赶来看热闹。
拉货的东风大卡车、解放汽车、拖拉机鱼贯出入。
有个老乡,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他一直数门口的车。事后他对人说 ”我数了,从早上起.一天拉货的车是197辆。”
被他带动起来养鱼的人也如雨后春笋.仅眉山一县,就多达10余万户,收入数亿元。眉山一带流传开一句新民谣”要挣钱,学汉元。”
这座现代化的工厂,把这位28岁的小伙子默默地一帆风顺地栽培成了亿万富翁。
1993年,刘汉元再次”迁都”,这次是省城成都。名字再换,这次叫四川通威集团公司了。1995年,他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发展了8家分公司。此后他的势头更猛以饲料业为主干,在全国各地投资新建和收购(兼并)、控股饲料厂20多个,子公司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在美国纽约也办了个”Tongwel(US A)Com Limlted";在德国也注册了个”通威(德国)有限公司”。
1999年,刘汉元个人净资产10 458亿元,可过了一年, 却是这个数了26.56亿元,每个人的一年都是不同的一年。刘汉元的一年,是赚16. 102亿元的一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刺激?!
之后他又涉入多种产业,包含IT、农业开发、电子元器件、汽车、国际贸易等等。但大资本的故事听来既枯燥也无教益,不讲了。
他并不高兴,因为他班上的同学有七个考上了大学,少年得志,自是春风满面。他成绩有点糟糕,被四川水产学校录取了。这是个中专学校,所学的那一套与现代工商业无关,显然也不是流行的走俏热门。但生活并没有给这个16岁少年更多的选择。他背着铺盖。去学校报到了。
上了一年学,有一天刘同学上课有些想瞌睡。地上有张《四川日报》,上面有许多脚印,有则新闻标题吸引了他 ”我国沿海地区已使用网箱养鱼”。他看了一眼,瞌睡没了。看完后他想.”这个方法好哇。我的家乡沟河密布,不正好用这个方法养鱼吗?”
过后的一段日子,他天天琢磨这事儿。他想在他家门前的河里用网箱养鱼。
暑假,他坐在院坝里的一块干树疙瘩上说 “妈,我想在河里养鱼。”
母亲手里拿着一个苞谷(玉米),她正在给一堆苞谷撕壳。
“那你就养吧。”母亲说。
”需要些钱买网箱、买鱼苗才行。”儿子道。
母亲想,这钱我哪里有呢,只有把年猪卖了,才能凑点钱。过了一周,母亲用个架子车,把猪捆在上面,拉到眉山县城去卖。卖了500元钱。她把500元钱给了儿子。农村人挣钱不容易,像用绣花针在土里挑啊。接钱的时候小刘有些动情,因为父亲在门口地里理苕藤伸起腰来说,“娃儿啊,再要钱,我就没有什么东西卖了。”父亲说完,脸就转向河边,好一会儿站着。刘汉元不点相哭的感觉。刘汉元从县城买回些材料,做了个网箱,又到乐山郊市买了些鱼苗,就在河里养起鱼来。这事似乎不值一提。但在当时,中国内河湖内还没有一例网箱养的呢!这箱子显然不是什么高科技,只是一个敢想干的少年根据中专课本加上自己想像的成果。结果有两个,一个不重要;一个重要。不重要的是:“箱子”取得了四川省水产科技进点一等奖,个人获得集约化养鱼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1986年和1987年,国家科委,农业部分别将此项技术列为“星火计划”项目和“丰收计划”项目,在全国范围推广。1986年,当时的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专程到眉山视察流水网箱养鱼,对这种因地制宜的养殖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重要的是,从此开始,少年信心大增,一路猛闯,并一帆风顺。中国多了个巨富。他用价值一头猪的钱投资,20年后500元成了几十亿!
夏天—过,刘汉元又回成都读书去了。那网箱交给了他父亲管理。他在学校伏在床上绐父亲写信,问鱼的长势情况。父亲说很好。
就这样春去秋来,到了第二年的暑假。经一年的养殖,父子俩发现养鱼很赚钱.比养猪强得多。儿子决定扩大生产,用赚来的4000元,加上父亲又去信用社贷的1000元,投资了10个网箱。第三年,又增加到了50个。
就在这一年,小刘从水产学校毕业了。县农牧局把他分到了眉山县永寿区当农技员。上班伊始,他倒也颇觉新鲜,学其他干部在食堂打碗饭,站在榆树旁吃。但第一个月领工资时,刘汉元不禁心中唏嘘。这也太可怜了 32.83元这样每月只够买饭吃,买件新衣。添双皮鞋是不可能的了。他越来越牵挂家门前的鱼。
又过一年,刘汉元有些忍不住了。他过年的时候回家,连串鞭炮也买不起。而家里的鱼箱却越做越大.今年的120个网箱收入过了3万元。他想,一年工资32.83 x 1 2=393. 96元。他不想干了,想回家养鱼。
但父亲批评他,“可不能这样短浅,工作是一辈子的事。养鱼谁说得准呢。万一上级不准呢。这不过是边做边看的事,没个牢靠。再说.养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于是过了春节,刘汉元又骑着个自行车上班去了。但他心里越来越难受。在自行车上,他开始琢磨起新的出路来。
路边有个赶水牛的牧童,拉着缰绳使劲地扯,边扯边骂.“你这死瘟,圈里给你的干草你不吃,偏要出来吃野草,”水牛与牧童较着劲,绷着脖子要去吃坎下伸上来的一株绿萆。
刘汉元心里一亮 对了,饲料,
他想起自己这几年给鱼配料的不断改进。第一次,他是完全按照书上说的东西喂鱼.但经他多次观察,鱼也吃其他东西。后来他又向常捕鱼的渔翁请教,又广泛查过资料。这样一层层深入,他才找到了鱼既肯吃.当地又多又便宜的一种饲料组合。
自从他开头养鱼后,大家看他家挺赚钱,养的人越来越多,现在这一河,已有300来家了。那么,我来生产饲料,卖给养鱼人,说不定很赚钱呢。
他高兴了。第二天上午,他给父亲写了封信,信中谈了他打算做饲料卖的想法。下午,他就往后街走,边走边望哪里有空房子。他打算租来做厂房。他绕到火电站后,是一个宰猪的屠宰场,左侧有一个废弃了的磨房。他房前房后地转了几圈,又到石碾子上摸了摸。他看中了。
找来房主,准备谈租金。房主一看是区上的刘技术员.忙请屋里坐,说,“这房子反正是空着的,你要用就用吧。要什么钱呢,那不见外了吗!”
小刘想这样不好,以后不好说话。他就说 “这样吧,房租每年32. 83元,我一月的工资,暂租3年。我们还是写个合同。”
房主爽快地说,“行啊,随便怎么都行的。”
父亲收到信后,知道儿子又有了新打算。这事儿他没什么意见,因为养鱼的成功,给了他信心。第九天清晨,天还没亮,他就骑着自行车,到区上去找他儿子,把他要的2 .5万元钱拿给他。
父子俩开始打扫磨坊,把两扇大石磨搬了出去,又到供销社买了水泥,找瓦匠砌了四个大水泥池,然后修好破朽的门,但窗户没管。他们又钉了块牌子,挂在门外的墙上“永寿区科力鱼饲料厂”。
“科力,”儿子说.”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思。”
刘汉元又去了乐山市农机公司,买了三台机器回来,一台粉碎机、一台电动机、一台搅拌机、一台编织带封口机。共花了6000多元钱。
现在可以收原料了。本地农民们都很踊跃。原来这些东西想也没想到还可以卖钱,现在既然有人收,那敢情好。一背兜一背兜地背来。一开始,父亲把它们码在磨坊的后壁,但量多了堆不下,他在房边的空地上找了个地方,一堆堆码好,上面盖块塑料布挡雨。
山乡是不需要做广告的,刘技术员开鱼饲料厂的消息很快就以龙门阵的方式传开了。
养鱼户们深知这鱼食的重要性。饲料好,鱼喜欢吃.就长得又快又肥。刘家的鱼那是远近闻名的,鱼长势特好。乡里人心眼实,多数人都在看过后说”那我买包回去试试”。
第一批买货的人见效果真的不错,就来了第二次。人也就越来越多。名声逐渐远传。一个月过后,他们就忙不过来了。于是刘汉元的舅舅和姑姑也来店里帮忙。
1986年又过去了3个月,眉山县永寿区出现了奇观人们从西南各地赶来,在镇上的“磨坊”前排队,日日人山人海,排队的互相一问,都是来买饲料的。
工厂月月扩大,机器一台一台增加。刘汉元把屠宰场也租下来了,招来了上百名工人,日夜机器轰隆,可还是供不应求。有个人排到门口时,已睡了七天七夜。
1986年底,“科力鱼饲料厂”利润突破600万.次年七月,突破千万。在那个年月.仅想像这个数字也需要胆量,更何况拥有呢,
工厂机器轰鸣,货币如河水流进。6年过去,年轻的鱼王决定把工厂迁到县城。这次再不是“磨坊”级工厂了,他拿出一部分钱,也就是1000余万元,在眉山县城投资了一个现代化饲料厂,以满足多年来的供不应求。名字也换了,叫“眉山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饲料有了品牌,叫“通威牌”。
开业那天,刘汉元在厂门口远远地站着欣赏他的工厂。家乡父老们没见过这大阵势,纷纷赶来看热闹。
拉货的东风大卡车、解放汽车、拖拉机鱼贯出入。
有个老乡,不知出于什么心理,他一直数门口的车。事后他对人说 ”我数了,从早上起.一天拉货的车是197辆。”
被他带动起来养鱼的人也如雨后春笋.仅眉山一县,就多达10余万户,收入数亿元。眉山一带流传开一句新民谣”要挣钱,学汉元。”
这座现代化的工厂,把这位28岁的小伙子默默地一帆风顺地栽培成了亿万富翁。
1993年,刘汉元再次”迁都”,这次是省城成都。名字再换,这次叫四川通威集团公司了。1995年,他以兼并和控股的形式发展了8家分公司。此后他的势头更猛以饲料业为主干,在全国各地投资新建和收购(兼并)、控股饲料厂20多个,子公司遍布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在美国纽约也办了个”Tongwel(US A)Com Limlted";在德国也注册了个”通威(德国)有限公司”。
1999年,刘汉元个人净资产10 458亿元,可过了一年, 却是这个数了26.56亿元,每个人的一年都是不同的一年。刘汉元的一年,是赚16. 102亿元的一年。还有什么事情比这更刺激?!
之后他又涉入多种产业,包含IT、农业开发、电子元器件、汽车、国际贸易等等。但大资本的故事听来既枯燥也无教益,不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