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ctor530505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应用题应该改变记类型、套公式的学习方法,重视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数学思考能力。
  关键词理解 交流 策略 质疑
  新教材和旧教材在应用题的编排上有着很大不同。过去的应用题都是集中编排的,一课一例一类,每个应用题都有类可归、脉络清晰,学生便于模仿,便于掌握应用题的解答技巧。然而新课程教材中,应用题更多的是结合四则运算和其他各类知识的教学展开,编排分散,且类型不齐。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新课程在刻意地淡化应用题的类型,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新课程强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如果应用题的类型过于明显,教学的任务就会变为“熟悉类型—识别类型—套用解题方法”。学生就会特别关注题中的特征词和数据特点,而减少了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思考空间很小。这样的学习虽然提高了解题技能,但却不利于学生的数学理解和数学思考,更何谈发展呢?
  一、重视数学交流
  所谓数学交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数学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做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通过数学交流的驱动力作用,学生可以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之间建立起联系, 从而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交流对于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话简明的说说题目的意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通常如果能简明地叙述题意,说明已经进行了思考,这是促进深层理解的前提和保证。
  遇到问题时,我都会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他们静静地思考,等大部分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路后再交流思维过程,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交流时不能只报一个得数或说一下算式,要把整个思考过程尽量简明地有条理地表述清楚,你的表述要让大家听得懂。为了让大部分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通常个别人交流后再同桌间说说自己的想法。这样做尽管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我觉得追求数量不如追求质量,学生交流的过程即是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梳理、澄清的过程,可以促使其进行深度思考,说一遍胜过机械操练几遍。
  教学五年级下册《简单图形覆盖中的规律》时,师:“每次框出2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学生依次向右平移,很快就会发现一共平移了8次,可以得到9个不同的和。然而这里操作并不是重点,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规律,但更重要的是对操作过程的反思与交流。师:“为什么只向右平移8次?”生1:“因为开始框住了2个数,后面还有8个数,每次向右平移1格,所以平移8次。”生2:“一共10格,开始已框到第2格,还有8格没有框,每次向右平移1格,所以平移8次。”师:“为什么得到的是9个不同的和?”生:“因为没平移之前就框住了2个数,得到了1个和。后来每向右平移一格就又得到一个不同的和,所以一共得到9个不同的和。”
  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与交流中,逐渐剥除规律的外壳,逼近规律的实质,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了规律实质。即使过一段时间,学生对规律的公式有些遗忘,他也会依据对规律的深层理解再次推导出公式。这样的学习才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鼓励大胆质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如果没有深入地思考,潜心的研究,是很难发现问题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学生如果只被动地听老师讲授,便会陷入“学生围着老师转,自己脑子不会转”的局面。學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积极地发现问题,大胆地质疑问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思维的发展。
  我尝试采用预习的方式,课堂上以学生汇报和提问为主,学生会的让他们自己说,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讲解。我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很有自己的想法。例如预习三下的“轴对称图形”,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轴对称图形与颜色有关吗?是不是折痕两边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就一定是轴对称图形?……这些问题正是触及轴对称图形真正内涵的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他们确实经过了深入思考,这时教师再来解惑,才会对学生的认知产生触动。
  三、培养策略意识
  “策略”就是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小学阶段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有画图、列表、一一列举、替换、假设等。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方法。
  三年级时,有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做操,排成了一个方队,小红的位置从左数是第7个,从右数是第5个;从前数是第8个,从后数是第6个。这列方队一共有多少人?我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有的学生说:小红的位置从左数是第7个,从右数是第5个,说明一排有12人;从前数是第8个,从后数是第6个,说明一共有14排,12×14=168人。立刻有学生反对说:我是用画图的方法,一个○表示一个人,知道一排有11个人,一列有13人,11×13=143人。这时我高兴地说:“同学们能用画图的方法分析,真不错!当我们感觉到题目中的关系有点复杂,模糊不清时,画图整理分析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现在让我们结合刚才这位同学画的示意图,想一想为什么每排有11人而不是12人呢?”通过分析学生发现,原来从左数是第7个,从右数是第5个,小红被数了2次,所以7+5要减去“1”,前后数道理是一样的。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应该尽量选择简洁、灵活,可行性强的方式,容易体现策略的优势,便于为学生所接受。另外,整理既可以借助外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在头脑里进行,而且,使学生具有在头脑里进行整理的习惯与能力,正是策略教学的目标和追求。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上好单元复习课一直是老师们关心的问题。好的单元复习课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对学过的内容进行综合、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关键词单元复习 复习策略 要点  单元自主性复习是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那么,能否做好对单元自主性复习的设计,对每单元的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怎样实施单元自主性复习呢?下面笔者就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走进西部》为
【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引导学生加强对重点词句的品读,始终
《海伦·凯勒》这篇课文讲述了海伦从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不幸者奋斗成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的感人故事。文章生动地为我们描述了海伦的奋斗历程,使我们真实地感受
摘要教学中如何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发挥教材作用,严格遵循逻辑思维法则,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思维有三个特征: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遵循逻辑思维发展,从思维的特征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素质培养 课题研究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间接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中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思维可以可以多种渠道、多种
摘要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尚未起步,感受音乐美妙的能力还不强,有意注意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情境教学入手,在多媒体多重维度中再现意境,在设疑置问的思维历练中探寻情境,在自主表演的倾吐表达中体验情境,在介入生活的有效连接中丰盈意境。  关键词多媒体展现 自主学习 联系生活 情境教学  教师应该结合音乐自身的特点,充分发挥音乐的情境作用,让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切实走进音乐的内核世界,真正从音乐中汲
课型:造型·表现课时:一课时教学对象:二年级学生教学分析:昆虫在低年级学生的眼里,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虫子,而是他们童话世界中的重要角色。本课旨在利用童话增强学生对昆
摘要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头戏。但写字教学枯燥乏味,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老师把生字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学得愉快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用歌诀法教写生字,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 小学识字 写字教学 教学实践 歌诀法  所谓“歌诀法”,就是利用儿歌、口诀、顺口溜等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学生字的一种方法。现将具体的几点做法写出来与各位同仁分享。  一、认识生字的家,拍手儿歌
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手段、方法、内容的重大变革,加快了教育信息化进程。我们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中积极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另一方面要
练习课也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练习内容富有创意、形式新颖,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真正使学生达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境界。 Practice lessons
新课程倡导“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一堂课的效果如何,首先应当关注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体验学习过程;教师教学的有效性首先体现在能否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下面我就从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节课说起,谈谈我的教学实践。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