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加强我国农村女性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对于农村建设事业的意义十分重大,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分析影响我国农村女性培训的因素,提出加强农村女性培训的对策,发挥女性作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 农村
全国妇联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促进女性成长的意见中指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女性成长的重大意义,促进女性成长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要加强教育培训,为女性人才提高素质增强实力提供服务”1。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农村建设事业培养适应的初中级建设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其中对农村女性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加强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妇女成为家庭农副业的主要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主体呈现出女性化趋势。,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女性农业生产能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的主要途径。
其次,加强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女性就能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就会在就业转移时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水平。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影响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因素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主女从”从简单的两性和分工到被制度化,女性定位于在家庭充當贤内助,男性则外出挣钱,是参政议政的当家人。在此误导下,也就出现了男女两种不同的能力资源评价标准,并错误地认为女性的主要资源在于她的生育能力,而男性的主要资源在于他的工作能力。对能力资源评价的双重标准和赋予男女不同的规范,无疑会对两性社会化产生影响。对于农村家庭来讲,男孩子受教育的收益留在家庭内部,而女孩子受教育的收益要“流向”其他的家庭,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仅在家庭内部,社会对女性劳动力也存在歧视,女性劳动者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这就间接造成了女性教育成本的提高,家庭就更加不愿意让女性接受教育或培训,农村家庭多男孩子受教育的投资积极性一般高于女性2。
(二)高强度的劳动和生理负担
由于我国农民的非农化进程并不是在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展开的,从普遍情况来看,农业对人力的依赖还很大,农业的机械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仍然很低,再加上妇女的生育负担以及尚未社会化的大量家务负担,因此女性的农业社会化过程势必给农村妇女增加更高的劳动强度和沉重的生理负担。女性的利益往往在家庭中更容易被忽视和牺牲。由于妻子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牺牲者的角色:为了丈夫的发展、儿女的成长、老人的安康而牺牲自己的青春、爱好、理想、时间、精力等这些女性所能够付出的东西。女性的这种牺牲虽然受到了赞扬,但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女性的主体性在家庭中遭到漠视和践踏,女性的利益被赞美的言辞不断地“牺牲”。
(三)女性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衡
舒尔茨曾说过:“穷人福利改善的决定要素不是耕地、空间和能源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最主要最关键的就是女性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量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家庭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家庭经济条件对于孩子教育投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具有性别偏好。在经济因素与性别因素交互作用下,贫困农民家庭倾向于将稀缺的教育资源分配给男孩,女性在家庭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是资源缺乏的家庭,越有可能牺牲女孩的教育权益而保证男孩受教育的需求。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也影响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农村的学校数量少,而且教育质量偏低,部分乡里只有一所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县级地区。如上所述,在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这种稀缺的教育资源理所当然由男性享受。因此,受农村经济资源以及教育资源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女孩所完成的学校教育年限比城市女孩少,而且教育质量比城市女孩低。而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全口制青少年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入学资格,并通过规定的考试,低教育程度的女性根本没有选择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格3。
二、促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对策
(一)重视农村女性职业培训,创造外部良好发展环境
各级组织以及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工作,增强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动员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女性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种女性自强值得尊重,女性创业值得赞赏,女性成功值得学习的社会氛围。同时各级政府以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关注了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推动力量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公共政策在指导和促进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有着明显的缺失,不仅缺乏支持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专门具体的职业教育规划,以及支撑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和农村妇女就业保障政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女性教育不是教育部门独立完成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需要各级政府、妇联及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分工协作。教育部的38万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妇联的10万所农村妇女学校,科技部覆盖省、市、县、乡镇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和星火学校,农业部的中央农广校及中国科协的农函大都是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平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在今后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强化省、市级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职教培训中心。 (二)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培训,转变就业观念
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中,是作为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提出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自然的性别之外,人们还有着社会性别观念,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规范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即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基于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现代社会性别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妇女如果能够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可以有效地克服自卑和依附思想,开发出自身的潜能。该理论是在承认男女两性自然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导致两性社会差异的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家庭背景等影响因素,试图建立社会性别平等的运行机制,使男女两性能够平等的占有各种资源,获得均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培训,使农村女性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更有信心地投入到職业教育与培训中去。
(三)培训方式多元化,着力提高农村女性素质
职业教育培训和办学机构要发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从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形式的利用可以多元化,都必须以农村女性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激发广大农村女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扫盲、简单的农业技术的学习,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须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农村女性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农民群众喜爱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以农民的致富为目标,将知识的提高与绿色证书的取得相结合,也可以采取分层培训,由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组织技术骨干集中培训,再将其分配到各村进行培训辅导。还可采用电教培训,利用幻灯片、科技录像资料等深入农村播放,以及采取宣传性强的现场培训,不仅能充分利用教学基地,而且能充分发挥各地专业户、示范户、能工巧匠的作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此之外,知识、技能传授与学习能力培养、观念更新相结合。农村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时间少、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故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具有可持续、终身化发展的潜能,从而适应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G].
【2】刘凤存.当前我国农村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探析[J].职教通讯,2007(6):50-52.
【3】叶文振.中国女性教育:一个性别文化与制度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5):122-125.
【4】郑曦.农村妇女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作者简介:许晶,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学历:硕士
【关键词】:职业教育 培训 农村
全国妇联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2010-2020)》促进女性成长的意见中指出:“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女性成长的重大意义,促进女性成长是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客观要求”“要加强教育培训,为女性人才提高素质增强实力提供服务”1。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为农村建设事业培养适应的初中级建设人才和熟练的劳动者,其中对农村女性进行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加强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农业生产能力。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妇女成为家庭农副业的主要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主体呈现出女性化趋势。,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作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女性农业生产能力,形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良性互动格局的主要途径。
其次,加强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有利于提高其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量的农村女性劳动力由于素质不高,缺乏就业技能,不能很好地融入当地的经济生活,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农村女性就能掌握一定文化知识和先进技术,就会在就业转移时提高其就业稳定性和工资水平。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对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一、影响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因素
(一)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男主女从”从简单的两性和分工到被制度化,女性定位于在家庭充當贤内助,男性则外出挣钱,是参政议政的当家人。在此误导下,也就出现了男女两种不同的能力资源评价标准,并错误地认为女性的主要资源在于她的生育能力,而男性的主要资源在于他的工作能力。对能力资源评价的双重标准和赋予男女不同的规范,无疑会对两性社会化产生影响。对于农村家庭来讲,男孩子受教育的收益留在家庭内部,而女孩子受教育的收益要“流向”其他的家庭,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不仅在家庭内部,社会对女性劳动力也存在歧视,女性劳动者的收入普遍低于男性,这就间接造成了女性教育成本的提高,家庭就更加不愿意让女性接受教育或培训,农村家庭多男孩子受教育的投资积极性一般高于女性2。
(二)高强度的劳动和生理负担
由于我国农民的非农化进程并不是在农业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展开的,从普遍情况来看,农业对人力的依赖还很大,农业的机械化和社会化的程度仍然很低,再加上妇女的生育负担以及尚未社会化的大量家务负担,因此女性的农业社会化过程势必给农村妇女增加更高的劳动强度和沉重的生理负担。女性的利益往往在家庭中更容易被忽视和牺牲。由于妻子长期以来一直是个牺牲者的角色:为了丈夫的发展、儿女的成长、老人的安康而牺牲自己的青春、爱好、理想、时间、精力等这些女性所能够付出的东西。女性的这种牺牲虽然受到了赞扬,但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女性的主体性在家庭中遭到漠视和践踏,女性的利益被赞美的言辞不断地“牺牲”。
(三)女性教育资源投入的不平衡
舒尔茨曾说过:“穷人福利改善的决定要素不是耕地、空间和能源而是人口质量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最主要最关键的就是女性人力资本投入不足,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大量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家庭是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家庭经济条件对于孩子教育投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的教育投资具有性别偏好。在经济因素与性别因素交互作用下,贫困农民家庭倾向于将稀缺的教育资源分配给男孩,女性在家庭教育资源配置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是资源缺乏的家庭,越有可能牺牲女孩的教育权益而保证男孩受教育的需求。
另外,农村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也影响女性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农村的学校数量少,而且教育质量偏低,部分乡里只有一所初级中学或高级中学,优质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县级地区。如上所述,在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下,这种稀缺的教育资源理所当然由男性享受。因此,受农村经济资源以及教育资源的制约,大多数农村女孩所完成的学校教育年限比城市女孩少,而且教育质量比城市女孩低。而农村职业教育主要招收全口制青少年学生,需要具备相应的入学资格,并通过规定的考试,低教育程度的女性根本没有选择职业教育培训的资格3。
二、促进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对策
(一)重视农村女性职业培训,创造外部良好发展环境
各级组织以及全社会都要重视妇女工作,增强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动员社会各方面都来关心和支持农村女性人才队伍建设,营造一种女性自强值得尊重,女性创业值得赞赏,女性成功值得学习的社会氛围。同时各级政府以及各类非政府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女性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关注了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推动力量的职业教育。
我国的公共政策在指导和促进女性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面有着明显的缺失,不仅缺乏支持农村妇女职业教育的专门具体的职业教育规划,以及支撑农村妇女职业教育发展的财政政策和农村妇女就业保障政策。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农村女性教育不是教育部门独立完成的,教育资源的整合与有效利用需要各级政府、妇联及有关部门的齐抓共管、分工协作。教育部的38万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妇联的10万所农村妇女学校,科技部覆盖省、市、县、乡镇的农民科技培训网络和星火学校,农业部的中央农广校及中国科协的农函大都是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的平台。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到在今后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要强化省、市级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扩大农村职业教育培训覆盖面,根据需要办好职教培训中心。 (二)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培训,转变就业观念
发端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于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浪潮中,是作为对传统男性中心主义在两性关系上的“自然主义态度”提出的。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自然的性别之外,人们还有着社会性别观念,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规范中形成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及两性的行为方式,即男女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是后天文化习俗影响的结果,是社会化的产物,基于此,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改变的。现代社会性别观念认为,男女平等,妇女如果能够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可以有效地克服自卑和依附思想,开发出自身的潜能。该理论是在承认男女两性自然差异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导致两性社会差异的经济条件、文化条件、家庭背景等影响因素,试图建立社会性别平等的运行机制,使男女两性能够平等的占有各种资源,获得均等的生存和发展机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把性别平等意识纳入培训,使农村女性能够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更有信心地投入到職业教育与培训中去。
(三)培训方式多元化,着力提高农村女性素质
职业教育培训和办学机构要发挥提高农村妇女素质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从培训内容的选择、培训形式的利用可以多元化,都必须以农村女性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和归宿。内容上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激发广大农村女性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从扫盲、简单的农业技术的学习,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须由浅入深、以点带面、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农村女性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采用农民群众喜爱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以农民的致富为目标,将知识的提高与绿色证书的取得相结合,也可以采取分层培训,由乡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组织技术骨干集中培训,再将其分配到各村进行培训辅导。还可采用电教培训,利用幻灯片、科技录像资料等深入农村播放,以及采取宣传性强的现场培训,不仅能充分利用教学基地,而且能充分发挥各地专业户、示范户、能工巧匠的作用,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除此之外,知识、技能传授与学习能力培养、观念更新相结合。农村女性接受学校教育时间少、文化素质低,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差,故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该注重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其具有可持续、终身化发展的潜能,从而适应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发展效益农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G].
【2】刘凤存.当前我国农村女性接受成人教育的现状、原因及对策探析[J].职教通讯,2007(6):50-52.
【3】叶文振.中国女性教育:一个性别文化与制度的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5):122-125.
【4】郑曦.农村妇女职业教育与农村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作者简介:许晶,专业: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学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