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以便培养综合型人才,作为工具科的语文理应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积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悟能力,那么语文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呢?
一、课前指导学习,从读中悟
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可指导学生通过粗读、精读、赏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标注、写感悟等方式,较好地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及写作上的技巧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在教读郭沫若的《石榴》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石榴之美(最可爱),让学生赏石榴美在何处(外形美和精神美),最后让学生悟美(作者写此文是为了歌颂坚贞无畏、朝气蓬勃,表达自己的追求)。这样,学生就从文中读出了内容,并读出了写法,原来作者表面上是赞石榴,其实是在赞那种精神,也就读出文章的写法是“托物言志”。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收获甚多。
二、课上突出主体,从说中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才情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领悟课文的内容,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而教师不妨充当导演、主持人的角色,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发言,并适时提出一些挖掘较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学生存在的疑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让学生充分“说”,但是说有一个前提,就是围绕一个话题“陋室不陋”,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陋室不陋,并说明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看到文字背后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基本上运用恰当而又生动的语言回答这一问题。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如这个同学说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看出来了,并分析:碧绿的苔藓长到了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到了竹帘,划都快长到了屋里,可以看出屋子简陋之极,荒凉之极,一般人都认为不美,可作者却超凡脱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认为它宛若“世外桃源”,清丽极了,在这里他能忘却“人世沧桑”,所以陋室不陋。这位学生就是运用想象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把这一句话赏析得很到位。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有表扬又有勉励,这样这位学生既有成就,又倍增上课一定要说的信心,课堂“活”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后拓展延伸,从写中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学课文时,就应该透过“例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努力领悟作者选材、命题、文章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技巧,指导学生的写作。因此,对于一篇好文章来说,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目标的最终完成,还有必要利用“写”彻底领悟课文,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如学生在学习王愿坚《老山界》时,文章的“半夜里,忽然醒来”这一段,就让学生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悟到景美,然后分析作者是如何写这一段的,运用以动写静,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从感官方面来说,它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从顺序方面来说,又运用了由远及近,从作者写本段的目的来看,它把夜色写得很美,就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乐观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从本段中学到点写景的写法。这时让学生运用本段的写作方法描写景物,这样学生既更深地领悟文章的内容,又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在悟中写,在写中悟。此外,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阅读中悟语言的魅力,在阅读中悟写作方法。
四、拓宽视野,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悟
近年来,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乃至提高语文成绩方面的作用。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中悟什么呢?这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不断地摸索、实践,并不断加以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收获了在阅读中悟的喜悦。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刚上课,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今天读了一则小寓言,想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对这位同学的积极性,我很赞赏,说:“好啊,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读读,让我们大家听听从中悟悟它为什么这么好。”这位学生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尊重你的才能》,一只乌龟看到老鹰飞翔的模样,心里很羡慕,也希望自己能飞起来,乌龟就去找老鹰,愿意奉献许多礼物,请老鹰教他飞翔的方法。老鹰告诉他,乌龟是不能飞的,可是乌龟不相信,并不停地要求,老鹰不得已,只好抓起乌龟飞到天上。再把它放开,结果乌龟掉在岩石上摔死了。这位学生接着又说了自己从中悟到的道理:尊重上天赋予你的才能,你的才能在于你自己怎样开发和看待它们,与其羡慕别人的绝技,看不起自己,不如将自己的优势修炼得炉火纯青。学生爆发出掌声,我顺势引导:同学们,我想你们听了这则故事,肯定也从中悟出了道理,请说出来,这时候,同学们开始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只乌龟太自不量力了,自己能干啥,自己还不知道?有的说:我认为乌龟羡慕老鹰也是对的,无可厚非……
最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对和平鸽有不同的看法,这一节就写你从这则寓言故事当中所悟到的人生哲理,同学们拿起笔,都刷刷地写起来。这次的小作文训练95%的学生都写得很好,引经据典地写出自己从中悟到的哲理。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把握文章的写法。如《赞荷》我给学生选读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我要求学生把此文背诵下来,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有味吗?这个学生没有直接回答有还是没有。而是说了一句:我越读越想读。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这篇文章了。我接着问:你能告诉我原因吗?他说:老师,我从中读到荷在春、夏、秋、冬这四季的独特风采,我还从中读到作者的立意,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精美,我还悟到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是因为运用大量的修辞和引用古诗词,听到这里,我明白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这位学生,是因为这位学生从中已经悟出很多……我引导全班学生着重从写作这个角度谈谈,学生都有话可说,基本上说出《赞荷》这一篇文章的独特写法,于是我就势引导学生也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多“悟”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
一、课前指导学习,从读中悟
预习是感悟的前提,可指导学生通过粗读、精读、赏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标注、写感悟等方式,较好地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及写作上的技巧等,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如在教读郭沫若的《石榴》时,我让学生反复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寻找石榴之美(最可爱),让学生赏石榴美在何处(外形美和精神美),最后让学生悟美(作者写此文是为了歌颂坚贞无畏、朝气蓬勃,表达自己的追求)。这样,学生就从文中读出了内容,并读出了写法,原来作者表面上是赞石榴,其实是在赞那种精神,也就读出文章的写法是“托物言志”。这样,学生既学得轻松,又收获甚多。
二、课上突出主体,从说中悟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应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把自己的才情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在“说”中进一步领悟课文的内容,掌握语言表达的技巧,而教师不妨充当导演、主持人的角色,恰当地评价学生的发言,并适时提出一些挖掘较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学生存在的疑惑。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读刘禹锡的《陋室铭》时,让学生充分“说”,但是说有一个前提,就是围绕一个话题“陋室不陋”,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陋室不陋,并说明原因,引导学生运用想象看到文字背后的内容,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基本上运用恰当而又生动的语言回答这一问题。在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如这个同学说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看出来了,并分析:碧绿的苔藓长到了台阶上,青葱的草色映入到了竹帘,划都快长到了屋里,可以看出屋子简陋之极,荒凉之极,一般人都认为不美,可作者却超凡脱俗,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认为它宛若“世外桃源”,清丽极了,在这里他能忘却“人世沧桑”,所以陋室不陋。这位学生就是运用想象看到文字背后的东西,把这一句话赏析得很到位。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的评价,既有表扬又有勉励,这样这位学生既有成就,又倍增上课一定要说的信心,课堂“活”起来,何乐而不为呢?
三、课后拓展延伸,从写中悟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教学课文时,就应该透过“例子”,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努力领悟作者选材、命题、文章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技巧,指导学生的写作。因此,对于一篇好文章来说,教学过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目标的最终完成,还有必要利用“写”彻底领悟课文,同时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如学生在学习王愿坚《老山界》时,文章的“半夜里,忽然醒来”这一段,就让学生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悟到景美,然后分析作者是如何写这一段的,运用以动写静,比喻、排比等表现手法。从感官方面来说,它调动了视觉、听觉、触觉,从顺序方面来说,又运用了由远及近,从作者写本段的目的来看,它把夜色写得很美,就是为了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英勇乐观的精神。这样,学生就从本段中学到点写景的写法。这时让学生运用本段的写作方法描写景物,这样学生既更深地领悟文章的内容,又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在悟中写,在写中悟。此外,还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在阅读中悟语言的魅力,在阅读中悟写作方法。
四、拓宽视野,让学生在阅读积累中悟
近年来,语文教师越来越认识到阅读、积累在语文教学乃至提高语文成绩方面的作用。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中悟什么呢?这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不断地摸索、实践,并不断加以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收获了在阅读中悟的喜悦。如在一次作文课上,刚上课,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今天读了一则小寓言,想说出来与大家共享。”对这位同学的积极性,我很赞赏,说:“好啊,一篇优秀的文章应该读读,让我们大家听听从中悟悟它为什么这么好。”这位学生讲了这样一则寓言:《尊重你的才能》,一只乌龟看到老鹰飞翔的模样,心里很羡慕,也希望自己能飞起来,乌龟就去找老鹰,愿意奉献许多礼物,请老鹰教他飞翔的方法。老鹰告诉他,乌龟是不能飞的,可是乌龟不相信,并不停地要求,老鹰不得已,只好抓起乌龟飞到天上。再把它放开,结果乌龟掉在岩石上摔死了。这位学生接着又说了自己从中悟到的道理:尊重上天赋予你的才能,你的才能在于你自己怎样开发和看待它们,与其羡慕别人的绝技,看不起自己,不如将自己的优势修炼得炉火纯青。学生爆发出掌声,我顺势引导:同学们,我想你们听了这则故事,肯定也从中悟出了道理,请说出来,这时候,同学们开始议论起来了。有的说:这只乌龟太自不量力了,自己能干啥,自己还不知道?有的说:我认为乌龟羡慕老鹰也是对的,无可厚非……
最后,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对和平鸽有不同的看法,这一节就写你从这则寓言故事当中所悟到的人生哲理,同学们拿起笔,都刷刷地写起来。这次的小作文训练95%的学生都写得很好,引经据典地写出自己从中悟到的哲理。我们在阅读时不仅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而且要把握文章的写法。如《赞荷》我给学生选读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我要求学生把此文背诵下来,我问一个学生:你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有味吗?这个学生没有直接回答有还是没有。而是说了一句:我越读越想读。我知道,他已经喜欢上这篇文章了。我接着问:你能告诉我原因吗?他说:老师,我从中读到荷在春、夏、秋、冬这四季的独特风采,我还从中读到作者的立意,作者安排文章结构精美,我还悟到文章语言的优美生动是因为运用大量的修辞和引用古诗词,听到这里,我明白这篇文章之所以吸引这位学生,是因为这位学生从中已经悟出很多……我引导全班学生着重从写作这个角度谈谈,学生都有话可说,基本上说出《赞荷》这一篇文章的独特写法,于是我就势引导学生也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能力,通过多“悟”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