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盈余管理的定义为出发点,进一步分析了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同利润操纵的区别。又通过对盈余管理动机的剖析,全面分析了其深远影响。从而从会计准则体系、审计质量及会计人员素质等方面提出适当运用盈余管理的基本条件。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润操纵;动因;风险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即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对公司盈余进行调节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具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第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第三,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客體之一。第四,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职业判断,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第五,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二)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
对于盈余管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与利润操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操作的,后者则超出了准则和制度许可的范围。因此,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合乎法律规范的利润调整,管理层希望通过它来使企业的盈利趋近于预订的会计目标,掌握盈余管理的技巧是财务经理水平的体现。
利润操纵是贬义概念,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为一部分人谋取不当利益,而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往往是受害人。利润操纵是财务经理道德败坏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也称为终极动因,是获取个人利益。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想使各自利益最大化。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股东通常采用管理报酬契约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理论上,以企业增值作为管理层报酬的标准最为合适,但由于企业市场价值的不可观察性等多种因素,实务中采用会计报告收益作为经理报酬的标准,并产生了分红计划假设。分红计划假设是指管理层有可能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例如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或者高于其上限,管理者会进行利润平滑。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者就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也称作中介动因,是企业管理者在采用盈余管理谋求私人利益的过程中有意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因。对管理者而言,盈余管理的中介动因一般是追求企业发展。中介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市场动因。由于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惩罚,因此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会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二,政治成本动因。政治成本动机又称为管制动机,其理论依据是企业规模越大,则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一般是调减当期报告盈余。规模偏小的企业则为了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般会调增当期报告盈余。
第三,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动因的理论依据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当期报告收益,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以平衡偿债能力,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盈余管理有其积极的作用:首先,根据契约论,管理报酬契约使得管理层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他们有动机采取增加企业价值的会计政策,以便同时增加自身收益,以达到"双赢"。在不减少其它利益相关者财富的前提下增加自身利益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其次,由于管理者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这些复杂且专业化强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代价会很高,盈余管理则能通过"利润均衡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最后,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政治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盈余管理可以使大规模企业减轻政府管制,降低政治风险;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它利益相关人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可以通过平滑利润用以减少企业长期借款的违约风险,降低财务风险。
即便盈余管理有上述积极作用,但如大量地使用盈余管理的会计方法,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使所反映的企业业绩同企业经营实际相脱节,报表上的盈利信息只会是个数字游戏,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失去其有用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管理者甚至是企业的利益,但如果盈余管理行为一直得不到约束和监督,会形成一种不良行为定式,即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创新努力而获取高额利润且会极大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如果这种现象在社会上蔓延并成为常态,会导致资本市场失灵,不仅使管理者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给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最后,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管理者的经济利益驱动,而其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
四、结语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且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政府在治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压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如一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第二,加强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并且加强审计的独立性,真正做到经济、工作和精神独立。同时,审计职业界、证券监督部门、财政部门等要加大对审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惩欺诈行为。
第三,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管制,亏损公司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用应计利润项目管理调增或调减收益。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避免使用单一性指标而使管理当局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第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特别是对基本会计概念框架的学习,真正做到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2]杨琴.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经济视角,2011,(1).
作者简介:王健(1987-),吉林长春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
关键词:盈余管理;利润操纵;动因;风险
一、盈余管理的内涵
所谓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经营者即管理层为实现自身的利益或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从而达到对公司盈余进行调节的行为。
(一)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盈余管理具有几个基本特征:第一,从一个足够长的时段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加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利,但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的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第二,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当局。第三,盈余管理的客体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等。此外,时间特别是时点的选择也是盈余管理的客體之一。第四,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层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职业判断,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第五,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二)盈余管理与利润操纵的区别
对于盈余管理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与利润操纵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许可的范围内进行操作的,后者则超出了准则和制度许可的范围。因此,盈余管理是一个中性概念,是合乎法律规范的利润调整,管理层希望通过它来使企业的盈利趋近于预订的会计目标,掌握盈余管理的技巧是财务经理水平的体现。
利润操纵是贬义概念,是企业管理当局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采取欺诈手段不合法地调整企业的盈余,为一部分人谋取不当利益,而大多数股东和其他信息使用者往往是受害人。利润操纵是财务经理道德败坏的体现。
二、盈余管理的动机
(一)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
企业盈余管理的最终目的也称为终极动因,是获取个人利益。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他们都想使各自利益最大化。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股东通常采用管理报酬契约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理论上,以企业增值作为管理层报酬的标准最为合适,但由于企业市场价值的不可观察性等多种因素,实务中采用会计报告收益作为经理报酬的标准,并产生了分红计划假设。分红计划假设是指管理层有可能通过选择会计政策将报告收益从未来期间转至当期。例如净利润低于奖金方案的下限或者高于其上限,管理者会进行利润平滑。当净利润在奖金方案的上限和下限之间时,管理者就会有增加报告利润的动机。
(二)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
盈余管理的具体目的也称作中介动因,是企业管理者在采用盈余管理谋求私人利益的过程中有意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因。对管理者而言,盈余管理的中介动因一般是追求企业发展。中介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市场动因。由于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惩罚,因此在首次出现亏损年度,会明显地非正常调减盈余;而在扭亏为盈的年度,又明显地存在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
第二,政治成本动因。政治成本动机又称为管制动机,其理论依据是企业规模越大,则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调整当期报告盈余,一般是调减当期报告盈余。规模偏小的企业则为了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一般会调增当期报告盈余。
第三,债务契约动因。债务契约动因的理论依据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越有可能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就越有可能调增当期报告收益,以减少违约风险。如果是长期债务合约,企业管理者通常会将各期收益均衡化,以平衡偿债能力,从而减少违约的可能性。
三、盈余管理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盈余管理有其积极的作用:首先,根据契约论,管理报酬契约使得管理层成为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分享者,他们有动机采取增加企业价值的会计政策,以便同时增加自身收益,以达到"双赢"。在不减少其它利益相关者财富的前提下增加自身利益是一种帕累托改进。其次,由于管理者掌握了大量的内部信息,若要以报告的形式把这些复杂且专业化强的信息传递给投资者,代价会很高,盈余管理则能通过"利润均衡化"手段传递企业原本无法传递的内部信息,从而有助于减少因资本市场激烈波动对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影响。最后,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政治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盈余管理可以使大规模企业减轻政府管制,降低政治风险;通过合理范围内的盈余管理可以向其它利益相关人传递企业经营稳定的信息,以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且可以通过平滑利润用以减少企业长期借款的违约风险,降低财务风险。
即便盈余管理有上述积极作用,但如大量地使用盈余管理的会计方法,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首先,降低了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使所反映的企业业绩同企业经营实际相脱节,报表上的盈利信息只会是个数字游戏,从而使整个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对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失去其有用性;其次,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盈余管理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管理者甚至是企业的利益,但如果盈余管理行为一直得不到约束和监督,会形成一种不良行为定式,即通过盈余管理的方式而不是通过创新努力而获取高额利润且会极大损害了股东的利益,如果这种现象在社会上蔓延并成为常态,会导致资本市场失灵,不仅使管理者预期的目标难以实现,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形象,给企业的长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最后,由于盈余管理主要来自管理者的经济利益驱动,而其经济利益与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的利益存在不一致性,因此,在很多情况下,盈余管理会损害投资者、债权人和国家的利益。
四、结语
对于盈余管理,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且适度的盈余管理是一个企业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说明企业的有关利益主体会采取合法手段来追求自身利益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而政府在治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契约,而不是一味地打击和压制。
第一,建立和完善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盈余管理往往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或规定含糊不清时发生。因此,应当参照国际惯例,进一步修订完善会计准则,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压缩会计政策的空间范围;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问题的涌现,如一些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等,需要会计准则及时进行补充修订和不断完善。
第二,加强审计、提高审计质量。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并且加强审计的独立性,真正做到经济、工作和精神独立。同时,审计职业界、证券监督部门、财政部门等要加大对审计舞弊行为的处罚力度,严惩欺诈行为。
第三,改革现有关于上市、配股、停牌等规定。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督部门的管制,亏损公司常在亏损年度及其前后年度,普遍采用应计利润项目管理调增或调减收益。对此,应当建立一套指标体系,避免使用单一性指标而使管理当局容易进行利润操纵。
第四,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水平。会计人员应加强对会计理论,特别是对基本会计概念框架的学习,真正做到向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相关和可靠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
[2]杨琴.高管薪酬对盈余管理的影响[J].经济视角,2011,(1).
作者简介:王健(1987-),吉林长春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