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本文以社区治理中的协同治理机制为研究对象,从目前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完善社区治理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社区治理;协同治理;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并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的好坏,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社区的良性發展,除了权力主体积极参与社区的治理外,还要有高效有序、协同互动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方针得以落实。
一、我国社区协同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的协同治理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1]而当前的新型社区治理中社会协同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组织发育不良
社会组织没有体现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本质特征,而更多表现为行政系统的附属产品,没有展现出补充、完善政府职能的作用
2、社会组织作用不强
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着公信力问题,加之相应的社会环境和资源配套不完善,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危机。
3、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性不强
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机构由于自身的高信用和高权威特征成为居民进行社会诉求表达主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产生了挤出效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与政府的配合机制不完善,双方没有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无缝隙对接,造成很多社会管理工作的缺位和越位现象。
4、社区的公民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受制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公民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并不关心,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也并不热心。二是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长效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难以通过有效参与表达自身的诉求。三是公民参与效果得不到保障,公民参与所形成的结果较少地反映在社区治理之中,严重地打击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完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优化权力配置
社区协同治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健全社区各类治理机构。首先,在社区管理中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行使其政治领导权,发挥好领导作用;其次,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城市社区要适度退出,给社会权力更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最后,赋予城市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居民更多的社会权力,以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这种权力结构中,社区治理的各主体将拥有较为合理的权力资源,有利于整合各个管理主体的力量,让权力真正置于高效的多元治理之下,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推动社区自治走向协同治理的境域,最大程度的实现社区公共利益。
2、完善社区治理制度安排,畅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还要有相应的决策、议事、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自治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才能确保社区协同治理的实现。一是让社区居民自主决定社区内部事务。如在城市社区中注重落实"三会制度"[2],即社区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社区居民依法选举、罢免、监督社区领导人员,自主决策社区内部重大事项,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监督机制。二是让社区居民、组织对政府的工作实施评议监督。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让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考核和监督,考评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有效落实居民的民主权利,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政府大胆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居民自治
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社区居民自治是低成本的管理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加强基层民主。为此,一方面应在社区内大力培育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居民自治载体,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网络,起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思考,制定出相对包容的政策、法规,敢于下放人权、事权、财权,逐步去行政化,鼓励和导引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早日构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我国城市民主治理的深入发展。再者,政府的职能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即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公共服务主导型,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下移,以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社区,并在这一过程中建构社区,引导社区居民自治。
4、培育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
文化是一种基因,因此,营造社区民主治理文化氛围, 是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发展, 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3]培育民主文化,可以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为社区协同治理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培育和强化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社区理念与民主意识。广泛召开社区建设工作动员会、座谈会,组织社区建设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各种专题讲座;组织居民自上而下制定市民公约,社区守则与规范,引导居民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力量和导向功能,利用有关媒体和刊物通过形式多样的访谈专题节目和专栏,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宣传力度。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社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形成浓厚的基层民主氛围。
第二,要丰富社区合作治理网络,发挥治理主体能动性,创新治理手段和方式,提高社区民主治理的绩效。要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可以在城市社区中开展政府、民警和居民区结成共建对子,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驻区单位通过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工作协调会,加强与社区联系,形成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区共建的良好局面[4]。同时,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网络的力量,使社区治理透明化、高效化,以"网络民主重塑民主治理",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社区协同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社区协同治理机制是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机制保障。通过优化社区权力配置,完善制度安排,培育社区组织,培养居民参与意识,最终使得社区的协同治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
[2]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18.
[3]刘雨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民主治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66.
[4]李晓南.新型社区治理中的制度障碍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4).
[5]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96-197.
[6]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97.
作者简介:唐子涵(198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行政与地方治理。
关键词:社区治理;协同治理;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并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社区作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其治理的好坏,关系着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社区的良性發展,除了权力主体积极参与社区的治理外,还要有高效有序、协同互动的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使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方针得以落实。
一、我国社区协同治理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区的协同治理就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1]而当前的新型社区治理中社会协同机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社会组织发育不良
社会组织没有体现来源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本质特征,而更多表现为行政系统的附属产品,没有展现出补充、完善政府职能的作用
2、社会组织作用不强
社会组织普遍存在着公信力问题,加之相应的社会环境和资源配套不完善,使得社会组织难以有效发挥其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组织的合法性危机。
3、社会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互动性不强
一方面表现为政府机构由于自身的高信用和高权威特征成为居民进行社会诉求表达主体,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组织的功能发挥产生了挤出效用;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与政府的配合机制不完善,双方没有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的无缝隙对接,造成很多社会管理工作的缺位和越位现象。
4、社区的公民参与积极性并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公民参与意识不强,受制于时间、精力等因素的制约,公民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并不关心,对于公共事务的管理工作也并不热心。二是公民参与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长效的公民参与机制,公民难以通过有效参与表达自身的诉求。三是公民参与效果得不到保障,公民参与所形成的结果较少地反映在社区治理之中,严重地打击了公民参与的积极性。
二、完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社区组织,优化权力配置
社区协同治理的重要目标就是健全社区各类治理机构。首先,在社区管理中必须坚持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行使其政治领导权,发挥好领导作用;其次,政府的行政权力在城市社区要适度退出,给社会权力更多成长和发展的空间;最后,赋予城市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社区中介组织和居民更多的社会权力,以实现社区的自我管理。这种权力结构中,社区治理的各主体将拥有较为合理的权力资源,有利于整合各个管理主体的力量,让权力真正置于高效的多元治理之下,提高社区管理效率,推动社区自治走向协同治理的境域,最大程度的实现社区公共利益。
2、完善社区治理制度安排,畅通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
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作为载体,还要有相应的决策、议事、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和民主自治的运行机制作保障,才能确保社区协同治理的实现。一是让社区居民自主决定社区内部事务。如在城市社区中注重落实"三会制度"[2],即社区听证会、评议会、协调会。社区居民依法选举、罢免、监督社区领导人员,自主决策社区内部重大事项,形成了良好的社区内部监督机制。二是让社区居民、组织对政府的工作实施评议监督。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让社区自治组织和居民对政府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进行评议、考核和监督,考评的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有效落实居民的民主权利,促进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作风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3、政府大胆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居民自治
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方向,社区居民自治是低成本的管理体制创新,是社区建设的内在要求,有利于扩大公民政治参与和加强基层民主。为此,一方面应在社区内大力培育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和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居民自治载体,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管理网络,起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民主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也应该在制度层面上进行思考,制定出相对包容的政策、法规,敢于下放人权、事权、财权,逐步去行政化,鼓励和导引社区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早日构建成熟的市民社会,推动我国城市民主治理的深入发展。再者,政府的职能也要相应发生变化,即从管理主导型转变为公共服务主导型,将政府的工作重心下移,以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服务社区,并在这一过程中建构社区,引导社区居民自治。
4、培育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居民自主参与意识,提升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主动性
文化是一种基因,因此,营造社区民主治理文化氛围, 是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发展, 参与社区协同治理的重要前提。[3]培育民主文化,可以提高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意识,培养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社区的社会资本存量,为社区协同治理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一,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创新宣传手段,培育和强化社区居民和社会单位的社区理念与民主意识。广泛召开社区建设工作动员会、座谈会,组织社区建设宣传周、宣传日等活动,举办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各种专题讲座;组织居民自上而下制定市民公约,社区守则与规范,引导居民依法自治;充分发挥媒体的传播力量和导向功能,利用有关媒体和刊物通过形式多样的访谈专题节目和专栏,不断加大对社区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宣传力度。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增强社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形成浓厚的基层民主氛围。
第二,要丰富社区合作治理网络,发挥治理主体能动性,创新治理手段和方式,提高社区民主治理的绩效。要充分发动社区居民,使他们自觉自愿地行动起来,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可以在城市社区中开展政府、民警和居民区结成共建对子,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区建设与管理;驻区单位通过参加社区党建联席会、工作协调会,加强与社区联系,形成街道社区和辖区单位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社区共建的良好局面[4]。同时,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注重网络的力量,使社区治理透明化、高效化,以"网络民主重塑民主治理",激发居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推动社区协同治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综上所述,社区协同治理机制是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了机制保障。通过优化社区权力配置,完善制度安排,培育社区组织,培养居民参与意识,最终使得社区的协同治理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马凯.努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J].求是,2010,(20).
[2]何晓玲.社区建设模式与个案[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118.
[3]刘雨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社区的民主治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66.
[4]李晓南.新型社区治理中的制度障碍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1,(4).
[5]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196-197.
[6]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197.
作者简介:唐子涵(198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区行政与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