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目标和学情都不断发生着变化。然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是不变的,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是不变的。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采取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在变化的学情中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原本就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深综改”背景下学校生源的流动变化,学生的差异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例如,某高中校过去是区示范校,现在因为生源变化,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差、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与本节重难点相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化学必修2第一章内容中“原子的结构(半径)对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十分重要。教师可用形象直观的事例将复杂问题事例化、抽象问题简单化、微观结构宏观模型化。如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比喻成灯泡外面套着一个又一个的灯罩,并制成实物模型。假设灯泡带正电荷(相当于原子核),灯罩带负电荷(相当于核外电子),然后设计问题:灯罩的层数与灯泡中心距灯罩的距离(半径)存在怎样的关系?灯泡和灯罩之间是否存在着吸引力?假设每个灯泡上都有一定数目的带负电的电子,其数目与核电荷数相等,那么,电子数的多少与吸引力的大小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层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了递变规律。
其次,在变化的教学目标中坚持育人本质。
有专家指出,我们的教学目標,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三者并非替换的关系,而是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的不同阶段。在这样的育人目标指引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绝不能以应对书本知识和考试为目的,而应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我发现实验探究类的题目是学生的弱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例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如有一道高考模拟题为探究“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逐渐减弱”,并设计了实验。学生做完实验后,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并进行了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迷信”标准,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求证,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变”中调整思路,大胆创新,从而实现“不变”的育人目标。
首先,在变化的学情中激发学生兴趣。
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原本就存在很大差异,再加上“深综改”背景下学校生源的流动变化,学生的差异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例如,某高中校过去是区示范校,现在因为生源变化,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习惯差、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做好课前调查,了解学生对与本节重难点相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设计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情境和问题,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化学必修2第一章内容中“原子的结构(半径)对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而这部分内容又十分重要。教师可用形象直观的事例将复杂问题事例化、抽象问题简单化、微观结构宏观模型化。如把电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层排布比喻成灯泡外面套着一个又一个的灯罩,并制成实物模型。假设灯泡带正电荷(相当于原子核),灯罩带负电荷(相当于核外电子),然后设计问题:灯罩的层数与灯泡中心距灯罩的距离(半径)存在怎样的关系?灯泡和灯罩之间是否存在着吸引力?假设每个灯泡上都有一定数目的带负电的电子,其数目与核电荷数相等,那么,电子数的多少与吸引力的大小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接下来层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了递变规律。
其次,在变化的教学目标中坚持育人本质。
有专家指出,我们的教学目標,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这三者并非替换的关系,而是教学从教书走向育人的不同阶段。在这样的育人目标指引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绝不能以应对书本知识和考试为目的,而应选择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情境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高三化学复习过程中,我发现实验探究类的题目是学生的弱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典型例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学科核心素养。如有一道高考模拟题为探究“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逐渐减弱”,并设计了实验。学生做完实验后,对标准答案提出质疑并进行了修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迷信”标准,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求证,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的时代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在“变”中调整思路,大胆创新,从而实现“不变”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