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5年,一个具有现代特色的“新中国画”艺术家——陶冷月诞生了,他的祖籍就是集中国水乡之美的昆山周庄。
陶冷月(1895年-1985年),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等。陶氏祖上多耆宿,如陶煦、陶焘、陶然等。陶冷月涉足艺术,完全是意外。冷月儿时,父亲怕他课余顽皮,给他纸笔以约束他,谁知冷月竟能连画几小时而不厌烦,于是从祖父陶冶孙学画。冷月上完师范后任小学教师,授课之余,勤奋作画,静物、风景尽皆擅长,还向美国人学习油画。期间与颜文梁来往甚密,经常一起写生,切磋画艺。
陶冷月先后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
陶冷月是上海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画家,曾与张大干、徐悲鸿、丰子恺等大画家的名声不相上下。蔡元培曾经为他的画册写过序,为他的画定过润格。但是在解放后陶冷月却由于种种原因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
陶冷月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源于几点,笔者以一孔之见述之:
一、鲜明的艺术观点
冷月提倡生活艺术化,提倡大众对艺文发生兴趣,使艺文大众化。他说:“人类不仅需要物质的享受,更需要精神的食粮,使生活艺术化,以达到真、善、美的境地。”他指出,自己执笔作画,能忘却一切烦恼。看了别人的佳作,也能身入其境,像服了一剂清凉散。精神领域的充实是冷月成为一个突出艺术家的重要支点。
二、独特的审美意象
郑板桥画竹,胸有成竹。陶冷月画月梅,来自他眼中之月梅、胸中之月梅。冷月之月梅是统一了心、眼、手的审美意象。冷月胸中之意,是比德之思,即经过比德之意熔铸的审美意象绝不浅白直露,具有深厚内涵;是畅神之情,他侧重借景抒情,更讲究笔墨韵致。冷月艺术所以美,主要是其中蕴含了比德和畅神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是陶冷月营造艺术境界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成分。
三、辨证的创新意识
冷月从学画开始,便植根传统。他早期接触四王系统的山水画,后又钻研了米南宫、黄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徵明诸家的山水画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陈淳、蒋廷锡、恽寿平诸人的花卉画技法。他始终认为习国画者一定要“习笔墨、通六法”,但并非是单纯的囫囵吞枣似式的全盘继承。冷月的传统山水、花鸟都有很高的造诣。一方面,取法宋元笔意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冷月对画史、画理及传统笔墨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宋元笔意尤其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运用笔墨时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这为他的中西画法融合的艺术革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冷月并不以精通传统为满足,他以遵循“气韵生动”为宗旨,创造性地走他幽静而秀逸的自家面目。
冷月的这四开册页,很好地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底。山石的皴法几近四王,远山近景高低错落,笔墨苍古。山川精神,一览无遗。其中一开画面呈雪景状,这与冷月独特的月景面貌相接近,富有立体感的山峦给人以高而广的印象。此册作于1926年,1925年暨南大学由南京迁上海真如,陶冷月辞去南京美专教职随暨南大学至沪。画上所署时间、地点与冷月活动范围吻合。
冷月的高明之处就是找到了中西艺术的相交点,如用传统的没骨法画出了他梅花所画的独特风格;用北宋郭熙的积墨法描绘云层变幻、表现云月韵味,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冷月月景的清灵、静寂。冷月妙造新韵的山水画与他游历名山大川分不开,更和他沉静从容的个性有关。他笔下的山水不见纵横恣肆之笔,却富细腻熨贴之象。30年代陶冷月曾经创作了一批仿倪云林笔意的太湖风景写照画,这批画写景遣兴,汲取倪瓒的侧峰干笔折带皴法,意象幽淡,清远萧疏。“我自有我在,当以我心为法,则我之个性能自然流露于画面,而不失作画之本旨”。冷月把“大我”“小我”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溪山雨意图》画面上半部分的山头直取米家,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的酣畅淋漓之景凸现画面,下半部分取意宋元。然整幅画又不失冷月之个性。可以这么说,冷月“新中国画”能自出机杼,来自于他的创造性继承。
四、诗情画意的题识
陶冷月是画家,同时也是诗人。文人画家大都有诗人情怀,他们读诗时不仅情感起伏,而且产生将诗转换成画的感悟,以满足将一种艺术变成另一种艺术的创作欲望。冷月的诗意画不仅不离开原诗的思维指向,保持原诗的整体意味,而且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形象重组,图式重构。昆仑堂美术馆所藏的山水画《霜林远岫图》,水墨淋漓,一派秋景跃然纸上,与画上所题相映成趣。冷月之诗,充满画意。他能以诗配画,或把画境引入诗中。从冷月的诗意画中我们可以窥见他艺术真善美的灵魂;从他的题画诗里我们可以体察他真善美的心迹。诗与画的交融使冷月之画空灵悠远,给冷月之画锦上添花。
冷月之画是融入西画技法的中国画,他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
陶冷月(1895年-1985年),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等。陶氏祖上多耆宿,如陶煦、陶焘、陶然等。陶冷月涉足艺术,完全是意外。冷月儿时,父亲怕他课余顽皮,给他纸笔以约束他,谁知冷月竟能连画几小时而不厌烦,于是从祖父陶冶孙学画。冷月上完师范后任小学教师,授课之余,勤奋作画,静物、风景尽皆擅长,还向美国人学习油画。期间与颜文梁来往甚密,经常一起写生,切磋画艺。
陶冷月先后历任长沙雅礼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暨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兼系主任,河南大学艺术系教授,国立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有《冷月画集》三册行世。
陶冷月是上海三四十年代著名的画家,曾与张大干、徐悲鸿、丰子恺等大画家的名声不相上下。蔡元培曾经为他的画册写过序,为他的画定过润格。但是在解放后陶冷月却由于种种原因销声匿迹,不为人所知。
陶冷月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源于几点,笔者以一孔之见述之:
一、鲜明的艺术观点
冷月提倡生活艺术化,提倡大众对艺文发生兴趣,使艺文大众化。他说:“人类不仅需要物质的享受,更需要精神的食粮,使生活艺术化,以达到真、善、美的境地。”他指出,自己执笔作画,能忘却一切烦恼。看了别人的佳作,也能身入其境,像服了一剂清凉散。精神领域的充实是冷月成为一个突出艺术家的重要支点。
二、独特的审美意象
郑板桥画竹,胸有成竹。陶冷月画月梅,来自他眼中之月梅、胸中之月梅。冷月之月梅是统一了心、眼、手的审美意象。冷月胸中之意,是比德之思,即经过比德之意熔铸的审美意象绝不浅白直露,具有深厚内涵;是畅神之情,他侧重借景抒情,更讲究笔墨韵致。冷月艺术所以美,主要是其中蕴含了比德和畅神的审美意象。这种审美是陶冷月营造艺术境界的根本原因和重要成分。
三、辨证的创新意识
冷月从学画开始,便植根传统。他早期接触四王系统的山水画,后又钻研了米南宫、黄公望、王蒙、沈石田、文徵明诸家的山水画技法,以及王冕、徐渭、陈淳、蒋廷锡、恽寿平诸人的花卉画技法。他始终认为习国画者一定要“习笔墨、通六法”,但并非是单纯的囫囵吞枣似式的全盘继承。冷月的传统山水、花鸟都有很高的造诣。一方面,取法宋元笔意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冷月对画史、画理及传统笔墨的发展做了深入的研究,对宋元笔意尤其有深刻的体会,因而在运用笔墨时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这为他的中西画法融合的艺术革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冷月并不以精通传统为满足,他以遵循“气韵生动”为宗旨,创造性地走他幽静而秀逸的自家面目。
冷月的这四开册页,很好地体现了他深厚的传统功底。山石的皴法几近四王,远山近景高低错落,笔墨苍古。山川精神,一览无遗。其中一开画面呈雪景状,这与冷月独特的月景面貌相接近,富有立体感的山峦给人以高而广的印象。此册作于1926年,1925年暨南大学由南京迁上海真如,陶冷月辞去南京美专教职随暨南大学至沪。画上所署时间、地点与冷月活动范围吻合。
冷月的高明之处就是找到了中西艺术的相交点,如用传统的没骨法画出了他梅花所画的独特风格;用北宋郭熙的积墨法描绘云层变幻、表现云月韵味,尽善尽美地表现了冷月月景的清灵、静寂。冷月妙造新韵的山水画与他游历名山大川分不开,更和他沉静从容的个性有关。他笔下的山水不见纵横恣肆之笔,却富细腻熨贴之象。30年代陶冷月曾经创作了一批仿倪云林笔意的太湖风景写照画,这批画写景遣兴,汲取倪瓒的侧峰干笔折带皴法,意象幽淡,清远萧疏。“我自有我在,当以我心为法,则我之个性能自然流露于画面,而不失作画之本旨”。冷月把“大我”“小我”的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溪山雨意图》画面上半部分的山头直取米家,天降时雨、山川出云的酣畅淋漓之景凸现画面,下半部分取意宋元。然整幅画又不失冷月之个性。可以这么说,冷月“新中国画”能自出机杼,来自于他的创造性继承。
四、诗情画意的题识
陶冷月是画家,同时也是诗人。文人画家大都有诗人情怀,他们读诗时不仅情感起伏,而且产生将诗转换成画的感悟,以满足将一种艺术变成另一种艺术的创作欲望。冷月的诗意画不仅不离开原诗的思维指向,保持原诗的整体意味,而且通过创造性思维,进行形象重组,图式重构。昆仑堂美术馆所藏的山水画《霜林远岫图》,水墨淋漓,一派秋景跃然纸上,与画上所题相映成趣。冷月之诗,充满画意。他能以诗配画,或把画境引入诗中。从冷月的诗意画中我们可以窥见他艺术真善美的灵魂;从他的题画诗里我们可以体察他真善美的心迹。诗与画的交融使冷月之画空灵悠远,给冷月之画锦上添花。
冷月之画是融入西画技法的中国画,他将会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