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8例患者进行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治疗,2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没有出现死亡。结论:DPB比较少见,必须掌握其临床特点,与其他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英文简称是DPB,病变区域是肺部的呼吸性细支气管【1】。DPB起病较为隐匿,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除了日本以外的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误诊率比较高。在早期大环内酯类治疗中,DPB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可以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因此,对DPB进行及时的诊断非常重要。现在与DPB相关的临床资料主要来自日本,我国DPB临床特点和日本存在差异。现对我院的8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共计8例,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为20~79岁。起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39年,平均时间为10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日本厚生省于1998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必须项目: ①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 ②合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 ③胸部X 线见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参考项目: ①胸部听诊断续性湿罗音; ②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占预计值%) 低下(70%以下) 以及低氧血症( PaO2 < 80mmHg); ③血清冷凝集试验(CHA) 效价增高(1 :64 以上)。确诊:符合必须项目1 、2 、3 ,加上参考项目中的2 项以上。一般诊断:符合必须项目1 、2 、3 。可疑诊断:符合必须项目1 、2 。 组织病理学特点: ①DPB 定位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其他肺组织区域可以完全正常; ②主要特点为细支气管全壁炎; ③特征性改变为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使细支气管狭窄、阻塞;肺泡间隔和间质可见泡沫样细胞改变。而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则表现为管壁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需要说明的是,典型病例经X 线和HRCT 即可诊断;临床和影像学改变不典型者,须取肺组织活检。肺活检以开胸或经胸腔镜为好。本8例患者均未行肺活检。
1.3辅助检查 对于8例患者均进行的检查包括:痰培养、肺功能检查、血清冷凝集试验、胸部X线以及HRCT检查等。
2 结果
2.1 辅助检查结果 6例患者可疑鼻窦炎患者进行副鼻窦C T检查均考虑副鼻窦炎。8例全部进行胸部HRCT,8例患者均可见弥漫性结节状阴影;5例伴有广泛支气管扩张。进行血清冷凝集试验,5例患者效价增高。8例患者的痰涂片、培养抗酸杆菌均表现为阴性。肺功能检查结果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低氧血症为主少数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2.2 治疗结果 8例患者进行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开始口服红霉素250mg,每天两次,治疗7天后,口服500mg阿奇霉素,每天1次。治疗以后,6例患者7天后咳嗽、气喘以及咳痰等现象得到缓解,肺部湿啰音减少。1例患者治疗14天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 8例患者均在治疗14天-6个月以后,肺部HRCT影像有所改善,结节、线状阴影变淡或者是消失,没有充气症。
患者进行随访,最长时间为40个月。8例患者中,2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没有出现死亡。
3 讨论
DPB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出现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炎症涉及到细支气管壁全层,造成继发性支气管扩张,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2】。对于DPB的临床诊断,影像学典型表现是重要的依据,肺活检不是必备的。DPB很容易出现误诊,原因是对其缺乏认识,在影像学上,应当和支气管扩张症、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等进行区别诊断。
DPB病因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现认为可能与遗传、体质因素有关。发病有家族倾向,80%病人有鼻窦炎病史。
对于DPB的治疗,红霉素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日本厚生省制定的DPB治疗方案:首选药物是口服红霉素400~600mg/d;其次是200 mg/d或者是400 mg/d克拉霉素,150 mg/d或者是300 mg/d罗红霉素【3】。当确诊以后,需要尽早进行低剂量的红霉素治疗,便于改善预后。
DPB通常被认为是预后不良,属于慢性的难治性疾病,出现反复的肺部感染,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导致死亡,据相关的研究显示,5年生存率是42%,一旦出现绿脓杆菌感染,5年生存率是8%,红霉素疗法的应用,5年生存率增加至9.4%,年病死率降低。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生物被模产生起到抑制的作用,对菌毛形成起到抑制作用,對于治疗DPB效果较好。
临床医生应当加强对DPB的认识,基层医院的医生对DPB缺乏认识,受到检查条件的限制,确诊不及时,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应当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改善预后。大环内酯类药物对DPB治疗效果较为特殊,免疫调节受到人们的关注。
DPB比较少见,必须掌握其临床特点,与其他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吴群,解卫平,赵欣.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9例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5):410-411,414.
[2]宋丽,范理宏.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2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732-733.
[3]黄华萍,李羲,刘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87-188.
关键词: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英文简称是DPB,病变区域是肺部的呼吸性细支气管【1】。DPB起病较为隐匿,症状不具有特异性,除了日本以外的临床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误诊率比较高。在早期大环内酯类治疗中,DPB治疗效果比较好,如果病变继续发展,可以导致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因此,对DPB进行及时的诊断非常重要。现在与DPB相关的临床资料主要来自日本,我国DPB临床特点和日本存在差异。现对我院的8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患者共计8例,其中男性患者5例,女性患者3例。年龄为20~79岁。起病到确诊的时间为1~39年,平均时间为10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日本厚生省于1998年修订的临床诊断标准,必须项目: ①持续咳嗽、咳痰及活动时呼吸困难; ②合并有慢性副鼻窦炎或有既往史; ③胸部X 线见两肺弥漫性散在分布的颗粒样结节状阴影或胸部CT见两肺弥漫性小叶中心性颗粒样结节状阴影。参考项目: ①胸部听诊断续性湿罗音; ②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 占预计值%) 低下(70%以下) 以及低氧血症( PaO2 < 80mmHg); ③血清冷凝集试验(CHA) 效价增高(1 :64 以上)。确诊:符合必须项目1 、2 、3 ,加上参考项目中的2 项以上。一般诊断:符合必须项目1 、2 、3 。可疑诊断:符合必须项目1 、2 。 组织病理学特点: ①DPB 定位于细支气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其他肺组织区域可以完全正常; ②主要特点为细支气管全壁炎; ③特征性改变为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使细支气管狭窄、阻塞;肺泡间隔和间质可见泡沫样细胞改变。而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炎症则表现为管壁增厚,淋巴细胞,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需要说明的是,典型病例经X 线和HRCT 即可诊断;临床和影像学改变不典型者,须取肺组织活检。肺活检以开胸或经胸腔镜为好。本8例患者均未行肺活检。
1.3辅助检查 对于8例患者均进行的检查包括:痰培养、肺功能检查、血清冷凝集试验、胸部X线以及HRCT检查等。
2 结果
2.1 辅助检查结果 6例患者可疑鼻窦炎患者进行副鼻窦C T检查均考虑副鼻窦炎。8例全部进行胸部HRCT,8例患者均可见弥漫性结节状阴影;5例伴有广泛支气管扩张。进行血清冷凝集试验,5例患者效价增高。8例患者的痰涂片、培养抗酸杆菌均表现为阴性。肺功能检查结果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低氧血症为主少数伴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
2.2 治疗结果 8例患者进行红霉素以及阿奇霉素序贯治疗。开始口服红霉素250mg,每天两次,治疗7天后,口服500mg阿奇霉素,每天1次。治疗以后,6例患者7天后咳嗽、气喘以及咳痰等现象得到缓解,肺部湿啰音减少。1例患者治疗14天后症状改善,1例患者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 8例患者均在治疗14天-6个月以后,肺部HRCT影像有所改善,结节、线状阴影变淡或者是消失,没有充气症。
患者进行随访,最长时间为40个月。8例患者中,2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没有出现死亡。
3 讨论
DPB以两肺弥漫性呼吸性细支气管出现慢性炎症为主要特征,炎症涉及到细支气管壁全层,造成继发性支气管扩张,最终导致呼吸功能衰竭【2】。对于DPB的临床诊断,影像学典型表现是重要的依据,肺活检不是必备的。DPB很容易出现误诊,原因是对其缺乏认识,在影像学上,应当和支气管扩张症、肺间质纤维化、结节病等进行区别诊断。
DPB病因现在还不是十分清楚,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现认为可能与遗传、体质因素有关。发病有家族倾向,80%病人有鼻窦炎病史。
对于DPB的治疗,红霉素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日本厚生省制定的DPB治疗方案:首选药物是口服红霉素400~600mg/d;其次是200 mg/d或者是400 mg/d克拉霉素,150 mg/d或者是300 mg/d罗红霉素【3】。当确诊以后,需要尽早进行低剂量的红霉素治疗,便于改善预后。
DPB通常被认为是预后不良,属于慢性的难治性疾病,出现反复的肺部感染,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导致死亡,据相关的研究显示,5年生存率是42%,一旦出现绿脓杆菌感染,5年生存率是8%,红霉素疗法的应用,5年生存率增加至9.4%,年病死率降低。阿奇霉素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绿脓杆菌生物被模产生起到抑制的作用,对菌毛形成起到抑制作用,對于治疗DPB效果较好。
临床医生应当加强对DPB的认识,基层医院的医生对DPB缺乏认识,受到检查条件的限制,确诊不及时,容易造成误诊,因此,应当尽早诊断,尽早治疗,改善预后。大环内酯类药物对DPB治疗效果较为特殊,免疫调节受到人们的关注。
DPB比较少见,必须掌握其临床特点,与其他的呼吸系统疾病相区别,加强对疾病的认识,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吴群,解卫平,赵欣.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9例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12,26(5):410-411,414.
[2]宋丽,范理宏.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2例临床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4):732-733.
[3]黄华萍,李羲,刘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2例报告[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1):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