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提高孩子的智慧最有效方法,对于他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价值观三部分。科学探究已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经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譬如:在《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究激情高昂,每位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以后,老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去听科学、看科学、读科学。而是让学生就发现问题、现象,猜想产生的原因。
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结果。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儿童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探究活动中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实验、证明、交流、质疑,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同时也是认识的更新与加强过程。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培养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讲座引向深入。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实验证明,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深层理解”。
三、探究活动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达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自主形成知识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兰本达教授说:“集体研讨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使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学生自己生成知识,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和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应该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引导儿童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活动中即使儿童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简单地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机智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儿童自己通过再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总之,科学课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价值观三部分。科学探究已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经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譬如:在《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究激情高昂,每位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以后,老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去听科学、看科学、读科学。而是让学生就发现问题、现象,猜想产生的原因。
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结果。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儿童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探究活动中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实验、证明、交流、质疑,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同时也是认识的更新与加强过程。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培养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讲座引向深入。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实验证明,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深层理解”。
三、探究活动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达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自主形成知识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兰本达教授说:“集体研讨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使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学生自己生成知识,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和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应该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引导儿童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活动中即使儿童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简单地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机智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儿童自己通过再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总之,科学课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