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教育探究活动

来源 :现代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329619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提高孩子的智慧最有效方法,对于他们今后的生存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活动;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技能、方法与科学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与科学的价值观三部分。科学探究已被列为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的最关键和最基本的要素。科学探究活动是一种主张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的科学教育形式。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儿童在教师的引导下动手做实验,并放开束缚,自主、积极、愉快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活动中去经历探索自然界奥秘的过程。运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记录、表达、交流等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构建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对儿童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不仅具有自身特色,也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一、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
  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不亚于科学家,我们要给予精心呵护和大力培植,使他们得以保持和发展。譬如:在《制作鸡蛋保护器》的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科学探究激情高昂,每位学生都能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自信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以后,老师一定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行探究,让学生去做科学,而不是去听科学、看科学、读科学。而是让学生就发现问题、现象,猜想产生的原因。
  二、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有其鲜明、科学、可操作的特色和模式,即呈现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或收集证据验证自己的假设猜想--交流讨论自己的实验结果--记录结果。问题的呈现激发了儿童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选择一个问题的切入点进行探索,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或通过设计情境引入,也可以由儿童自身提出。探究活动中允许儿童犯错,通过儿童亲身实验、证明、交流、质疑,用真实的事实来纠正已往的认知错误,同时也是认识的更新与加强过程。教师为他们事先“备课”,对儿童可能的猜想、假设、实验做出判断,事先准备和提供好实验所需的材料。教师要理智地控制教学行为,培养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当儿童讨论出现值得关注的想法或思路偏离时,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将这些想法或问题列出来,引起大家的关注,将讲座引向深入。教师为儿童提供记录表,应该让儿童把“我的猜想”、“我的实验”、“我的发现”都记录下来。实验证明,只有通过亲身探究和实践,这些知识才在儿童心中真正获得“深层理解”。
  三、探究活动对于儿童科学素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活动的核心是让儿童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全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预测、动手操作、记录信息、表达结论、交流质疑,以发展儿童初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儿童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的科学过程与方法,对于儿童参与生活中与科学相关的问题解决是个重要的基础。学会科学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的最有效方法,对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讨论、交流,自主形成知识
  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交流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兰本达教授说:“集体研讨的力量在于语言和思维的相互作用,使孩子们从学习的‘此岸’达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有条理地解释现象的‘彼岸’”。学生自己生成知识,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五、活动中教师的角色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观念和行为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他应该是儿童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引导儿童设计相应的实验程序,并亲自动手操作,验证自己的假设。在活动中即使儿童的假设是错误的,教师也不必简单地急于纠正,而是通过机智的提问,启发和引导儿童自己通过再实验推翻错误的假设。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总之,科学课的根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教育。因此,科学探究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当代中学生各种金钱观的浅析,提出正确的金钱观。  【关键词】中学生;正确的金钱观  当代中学生生存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定环境里,贫富悬殊显著,生活观念多元化,金钱观念多元化,作为一名中学生该怎样的抉择?  1 当代中学生的金钱观  1.1 生长在普通工薪阶层家庭的中学生,尤其是父母在红火的公司或在国家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工作,这类家庭的中学生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以自己所在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历来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枯燥、单调、乏味。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这里既有政治课教材和知识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有人们对政治课的偏见。对于政治教师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愿学、乐学、善学。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习兴趣,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  如何在教学过程引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是很
期刊
【摘要】学习评价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即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学习评价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实质上是对学生学习的有效结果和发展潜能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这种评价应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反映英语学习的本质和过程,并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习;评价  素质教育强调的正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适应当前的形势,中等职业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突出学生在知识建构中的主体。  【关键词】中职生;德育教育;教学方式;转变  作者简介:朱凤辉,女,讲师,专业学位:思想政治专业。研究方向: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  中职学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
期刊
【摘要】数学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有思想有创新能力的人,而不是做作业的“机器”、“考试的傀儡”。所以教师只有正确地理解作业的价值,更新教育观念,落实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加强作业的改革让学生在自信、兴趣和成功的体验中完成作业。  【关键词】自信;兴趣;成功;分层作业;个性化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初中数学的教学要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做到人人学有所得。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学应该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本文从中职学校会计课堂教学的实践出发,提出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有效性  传统的会计教育往往偏重传统的理论讲解,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忽视实训教学、实践操作。教师按部就班地一章节、一章节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也许学会了怎样编制分录、怎样编制
期刊
【摘要】教师应根据少儿的心理特点,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以达到上并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学生求知欲望的火花,使他们能情绪饱满的主动的去接受新知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教学;导入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好的课堂开头,达到上课一开始就
期刊
【摘要】中学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教数学,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多的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  【关键词】中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能够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年龄结构特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实践生活紧密结合。使他们将数学认识是一门看
期刊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的课题1中的第一课时。课题具有非常明显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及对燃烧现象明确归纳和统一,教材设计了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来让学生分析了解物质要发生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从而对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进行原理分析,进而把化学知识又用于指导生活中灭火方法,即把化学中的知识原理用于生活实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学过了氧气的
期刊
【摘要】《劳动经济学》是人力资源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更为宽泛,但传统的课程体系并不能及时反映学科的发展,加之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要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更新教学观念,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在劳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谦虚传承,努力探索。  【关键词】劳动经济学;教学模式;创新  一、《劳动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