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历史高考中的40题第一问:归纳我国古代海洋利用的特点,该题总分为10分,学生答题情况不理想。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学生的归纳思维。近几年高考中的40题,几乎年年都考“特点”的归纳思维题,这也提示历史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归纳思维的培养。
一、归纳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教材以章为单位划分历史阶段,每章的标题基本上反映了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而把各章标题连起来看准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并较好地揭示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教材重视历史知识间的比较和联系。
一是加强了中外联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教材力图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加以分析。二是加强比较。通过同类历史现象的纵横比较,可以认识历史的本质特点,拓展教材的深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高中阶段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需要教师有深度的引导,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因此,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是能对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两大特征,决定了归纳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方法,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习历史,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二、如何用归纳法教学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归纳法。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开始?史学界有很多研究和争论,但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英国首先具备了政治制度、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条件促使了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也采用此观点。并且工业革命的条件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掌握并运用上述条件呢?我认为可以使用归纳法:
(1)通过呈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关于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论述的史料并就该史料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②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③阅读本课第一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的内容,除了上述材料呈现因素外教材还列举了哪些因素,英国通过哪些历史事件满足上述因素的。
学生根据上述问题阅读史料和教材,通过讨论总结得出下列答案:
材料中作者体现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教材还体现了下列两项因素:政治制度和技术因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工场手工业发展,积累了技术条件,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2)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内容总结工业革命(工业化)开展的一般的因素公式,并对各项因素的内涵进行理解补充,内容如下:①一个前提:政治前提(政权性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②六个条件:技术条件(技术积累或引进技术)、市场条件、资本条件、自由劳动力条件、能源条件、交通条件。
(3)教师再根据演绎法把工业革命的因素公式推理运用到其他国家开展工业革命所需因素上,从而理解上述国家为什么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领先世界或落后世界潮流。
如可以运用该因素公式进行横向比较,思考如下问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正好是中国清朝时期,阅读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两课中有关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有关内容,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而不是同时代的中国,当时中国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开展工业革命?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明确了明清时期的中国也有进行工业革命的一些因素,如市场、劳动力等。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走向强化扼杀中国工业革命的可能,最终导致中国的落后。
也可以纵向联系思考,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工业化的资金、技术等因素。培养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代表性的材料解析中归纳出思路,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主观因素。
因此,用归纳法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并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
一、归纳法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课程结构的重大变化为:以“模块”加“专题”的形式出现,每个模块由若干专题组成教材以章为单位划分历史阶段,每章的标题基本上反映了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而把各章标题连起来看准确地反映了历史发展过程,并较好地揭示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教材重视历史知识间的比较和联系。
一是加强了中外联系。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史也是世界史的一部分。教材力图将中国近现代历史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中来加以分析。二是加强比较。通过同类历史现象的纵横比较,可以认识历史的本质特点,拓展教材的深度,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高中阶段学生以逻辑思维为主,需要教师有深度的引导,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因此,归纳法和演绎法的运用就显得特别重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归纳法,一是能对教材中有限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建立起立体的知识结构,便于学生理解。二是能揭示前后史实的内在联系,提炼出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两大特征,决定了归纳法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最主要的方法,我们必须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学习历史,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观。
二、如何用归纳法教学
下面以《工业革命》一课为例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归纳法。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在英国开始?史学界有很多研究和争论,但基本达成共识,认为英国首先具备了政治制度、市场、资金、劳动力等条件促使了英国最早开展工业革命。人教版必修二《工业革命》一课也采用此观点。并且工业革命的条件成为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准确掌握并运用上述条件呢?我认为可以使用归纳法:
(1)通过呈现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关于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的论述的史料并就该史料提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内容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满足的三项因素。②根据上述内容并结合之前所学内容,分析18世纪的英国是如何满足这三项因素,从而促成了工业革命的首先爆发。③阅读本课第一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的内容,除了上述材料呈现因素外教材还列举了哪些因素,英国通过哪些历史事件满足上述因素的。
学生根据上述问题阅读史料和教材,通过讨论总结得出下列答案:
材料中作者体现三项因素:市场、资金、劳动力。市场: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资金: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提供了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和行会较早的瓦解,提供了劳动力资源。
教材还体现了下列两项因素:政治制度和技术因素;较早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从而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基础;工场手工业发展,积累了技术条件,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2)运用归纳法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内容总结工业革命(工业化)开展的一般的因素公式,并对各项因素的内涵进行理解补充,内容如下:①一个前提:政治前提(政权性质、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②六个条件:技术条件(技术积累或引进技术)、市场条件、资本条件、自由劳动力条件、能源条件、交通条件。
(3)教师再根据演绎法把工业革命的因素公式推理运用到其他国家开展工业革命所需因素上,从而理解上述国家为什么在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领先世界或落后世界潮流。
如可以运用该因素公式进行横向比较,思考如下问题: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正好是中国清朝时期,阅读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两课中有关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有关内容,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而不是同时代的中国,当时中国由于什么原因没有开展工业革命?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明确了明清时期的中国也有进行工业革命的一些因素,如市场、劳动力等。主要是由于君主专制走向强化扼杀中国工业革命的可能,最终导致中国的落后。
也可以纵向联系思考,为什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需要对外开放。主要是由于当时中国缺乏工业化的资金、技术等因素。培养学生分析某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可以从代表性的材料解析中归纳出思路,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现实因素、主观因素。
因此,用归纳法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和观点,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并形成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