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须人上有“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53839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不可偏离“仁”,坚持以人为本还需以“仁”为本。学生轻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最令人心痛的话题。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一组组骇人听闻的数据都在警示我们:“人本”教育杜绝用生命来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幸福的情感。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仁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享受到快乐、品尝到成功、体会到关爱。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诚然,在以人为本的大旗下,赏识教育可以被理解为坚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但我们不要将赏识当成自保的工具。“仁本”要求我们摒弃“假赏识”,厉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耐挫力。秉持人上有“仁”的教育理念,在学子学有所成的同时,我们要让他们的生活并不缺乏明媚的阳光,他们的青春并没有错过靓丽的色彩,他们在梦境中还保留着童年美好的回忆,对母校充满无限的眷恋。
  一、“仁本”需要真爱学生
  教育是一项面对“人之灵魂”的事业,需要真爱。中国留学生、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向母校捐款的事件在国内引发很大的争议,被炒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这个“母校”是耶鲁大学,而不是来自于中国的某个“母校”。对此,张磊说是“耶鲁大学”改变了他的一生。据说,美国名牌大学大多是私立的,没有上级财政拨款,全靠社会捐资助学,主要来自校友捐款。所以,有人说美国的名校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当学生没钱读书时,学校会把他的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会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位美国学生说:“我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时心里空落落,但是在这样的大学里会感受到‘家’的温暖,这里会成为第二个家,迅速填补我们的感情真空。”“不要问你为母校做过什么,要问问母校为你做过什么。”相比美国的大学,中国的一些学校眼中只有“管理费”,手中挥舞着“处分大棒”,以扣押毕业证逼催拖欠学费的学生,这如何让学生产生感恩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于反省,提升自我。“仁本”精神要求我们真爱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关爱。孔子一贯主张“做人要有‘仁’”。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即尊重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与单纯的以人为本相比,以“仁”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把学生视为关注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视为关爱的对象,这就要求要在以人为本中始终渗透“仁本”思想,让师爱的光辉始终照耀着学生,坚持秉持“仁本”思想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用爱心浇灌学生,给予学生真爱,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来自教师的“温度”。
  二、“仁本”需要正视学生
  学生不仅需要来自教师的真爱,也需要教师对其自尊心甚至虚荣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也有自尊心,他们的尊严也凌然不可侵犯,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渗透“仁本”思想就是强调以德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通过“唤醒”促其自觉,而不是以消极、高压的方式强迫他们被动地接受管理。
  确实,“人本”教育理念固然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要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较师道尊严的“师本”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应试教育下的“人本”过程充满对抗、斗争与冲突,结果评价标准仍是建立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应忽视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这一事实。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是“仁本”思想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学生毕竟是学生,还需要学习;学生毕竟是孩子,还需要成长;学生毕竟是人,还需要尊重。“仁本”要求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正确地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缺点,兼容学生的过失,将缺点、错误和过失变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和进步的阶梯,而非惩罚的理由。即使学生的过错需要惩戒,我们也应该抱有“仁本”理念,将惩戒当作手段,而非目的。惩戒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不能损害学生的尊严,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仁政”,善待学生,始终真挚地渗透爱和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格精神。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而是真正被视为拥有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个体。我们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展现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仁本”教育需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坚持“以仁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一颗“仁”者之心,也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仁本”需要尊重学生
  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捆绑”教育,存在高强度、高负担、高压力的“三高”教育现象,对学生从肉体到灵魂进行操纵和控制。一些教师急功近利,有可能会让以人为本思想成为伤害学生的利器;一些教师往往在为学生好的名义下,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揠苗助长,致使学生身心备受伤害,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社会现实中,一些学生的合法权利被剥夺,人身自由被限制,活泼天性被扼杀,课堂捆绑了学生的双脚,作业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标准答案了控制学生的思想,他们的自由和欢乐也被无情地剥夺。然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鲜活个体,需要得到尊重,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实施“仁本”教育,解放学生的个性,明确以何种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实施“仁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仁”作为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坚持“以仁为本”,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尊重和爱护中接受教育,还要让他们拥有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术气氛、辽阔的想象空间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再为枯燥单调的分数疲于奔命,而能够自行控制教学节奏,成为操纵自己命运的主体。
  四、“仁本”需要宽容学生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会犯错误,教师也会犯错误。师生间如何面对彼此的缺点和错误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和”就是和谐、团结、融洽之意,就是需要师生之间彼此容纳对方。
  “仁”的核心内容是“修己以安人”、“人能弘道”、“仁者爱人”、“和为贵”,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对他人爱护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仁”是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的理想就是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师生能够理解与沟通,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与协作。在“仁道”教师的统领下,师生才会达到和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反过来讲,对学生不友善、不体贴,动辄得咎,人人自危,这就是“不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坚持单纯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够的,应当着重强调实施“仁教”,坚持“以仁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信任与宽容换取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和谐班级,使师生之间能够同患难、共命运,水乳交融。
  坚持“以仁为本”的思想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用“真爱”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人为本偏重于对象,而“以仁为本”更加侧重于态度,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又要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坚持“以仁为本”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排斥,恰恰相反,正是对“以人为本”的肯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以人为本是“以仁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以仁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渗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推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创造中国教育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其他文献
不知起于何时,在同事们的交谈中,一直流传着对于《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赞叹。在繁忙的金帆民乐团暑期排练活动中,我下决心花两个晚上集中读完这本书。当我打开此书时,就感到欲罢不能,或者说,爱不释手,必须一鼓作气读完它。读罢此书,掩卷沉思,心中无限感慨。身为教师的我,对照雷夫老师创造的奇迹,感触良多,选取其中的经典内容,既作阅读的回应,又以此自省。  一、教给孩子一生都派得上用场的东西  一般来说,学校
“赤脚导师”是在当地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虽然存在城乡差距,但大多数有农村从教经历,对农村的教育情况比较熟悉,所掌握的有关培训技术和方法能把课堂内容和农村环境联系起来,为乡村教师提供适用于农村课堂的教学模式。  腾冲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全县国土面积5 845平方公里,国境线长148.075公里,有汉、傣、傈僳、回、白、佤、阿昌7种世居民族。全县总人口637 282人,其中少数民族50 367人,占全
在刚接手一个新班级的时候,面对教师的议论“你是初三五班的新班主任吗?那个班啊……”“你们班有个叫燕鹏的,你可要注意点,那可是全校出了名的”,我一笑置之,这些不算什么,难道这个班级就真的如此“不堪”吗?难道燕鹏真的有那么“可怕”吗?假如我对这个班级倾心付出,对燕鹏真诚相待,做一个有人情味的教师,我想自己会赢得同学们的喜欢的。  一、初次相识  和燕鹏初次见面是在教学楼前的那片草坪上。  学生到校第一
2016年5月20日,由北京市海淀区教科院与中华书局主办,北京市翠微小学承办的“育心养性,明德修身”—北京市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践研讨会成功举办。来自北京市海淀区和其它区的300余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北京市海淀区教工委书记尹丽君、海淀区教科院院长吴颖惠、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北京教育学会监事长万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山等莅会并发言。  活动围绕“育心养性 明德修身”这一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熟悉、掌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成为目前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教学质量越高,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就越高,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讲,各地新课程教育的竞争,其实质就是师资队伍与素质的竞争[1]。为了帮助教师快速成长,熟悉、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适应教育教学需要,提高教学水平,我校实施开展教师“四课”案例研究,旨在通过教师亲身参与、互相评价学
李广 男,满族,生于1958年5月,中共党员,幼儿园里的男教师。他从小学转到幼儿园,一切从零学起,通过刻苦钻研,创出“学科同上”“室内外交替”“大带小”“助手帮教”等教学方式,利用废旧材料制作玩学具,创新“幼儿复式班”教学活动,用快板引导智障孩子说话。他每天扮演着园长、教师、保姆、园林工、清洁工、维修工等多重角色,用自己的双手支撑起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棋盘山学区中心校莫里莫幼儿园的一片天空。  作为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开展一项行动,意味着一种方向的选择;坚持一项行动,代表着一种改革立场的坚持。课堂变革的过程本身亦是学校教学改革文化积淀的过程,这是因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不仅仅是开放、动态、师生互动等新课堂特征惊鸿一瞥的呈现,更需要将这些特征固化为内部所有师生共同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这种渐进的文化建构,恰恰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难点,亟须教学改革者们立场的坚守与坚持。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
1963年秋,北京师范大学(下文简称北师大)中文系开设古代汉语课,俞敏先生任教,我当课代表,有幸追随先生,留下了一些珍贵的回忆。  先生讲课深入浅出,语言幽默犀利,汪洋恣肆,学识广博,见解深邃,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吸引了我们这些初入学门的青年。先生不仅白天给我们小班授课,还每周一次晚上到教室来做课外辅导。印象中,穿着米黄色风衣的先生总是晚自习上课前走进教室,晚上通常学生不多,先生便挨个儿走到桌边,解释
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是中关村第一小学践行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在国家课程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拓展类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补充、拓展和延伸。它以学校必修课程为基础,只有教学经验、知识、技术、各种能力与素养基本达到各学段教学要求的基础时,才能有质量地过渡到可选择课程。体育与健康可选择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至少基本形成两项擅长的运动技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与体能,增强体质,培
互联网的出现创造出信息共享、虚拟互动和多点沟通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学习领域注入新活力。网络学习环境的相对开放、自由和丰富等特点让学习活动更为自主和便捷的同时,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人机互动”更为频繁,导致社会性和情感性缺失,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其日后的学习和人际交往。“社会情感学习”理论作为以学生情感和人际交往为主要内容的一个重要理论,对情感问题给予直接回应,以期更好地处理这一问题。  一、网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