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仁”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不可偏离“仁”,坚持以人为本还需以“仁”为本。学生轻生是当代教育的一个最令人心痛的话题。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一组组骇人听闻的数据都在警示我们:“人本”教育杜绝用生命来学习。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幸福的情感。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仁本”要求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轻松、享受到快乐、品尝到成功、体会到关爱。孟子云:“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诚然,在以人为本的大旗下,赏识教育可以被理解为坚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但我们不要将赏识当成自保的工具。“仁本”要求我们摒弃“假赏识”,厉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耐挫力。秉持人上有“仁”的教育理念,在学子学有所成的同时,我们要让他们的生活并不缺乏明媚的阳光,他们的青春并没有错过靓丽的色彩,他们在梦境中还保留着童年美好的回忆,对母校充满无限的眷恋。
一、“仁本”需要真爱学生
教育是一项面对“人之灵魂”的事业,需要真爱。中国留学生、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向母校捐款的事件在国内引发很大的争议,被炒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这个“母校”是耶鲁大学,而不是来自于中国的某个“母校”。对此,张磊说是“耶鲁大学”改变了他的一生。据说,美国名牌大学大多是私立的,没有上级财政拨款,全靠社会捐资助学,主要来自校友捐款。所以,有人说美国的名校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当学生没钱读书时,学校会把他的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会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位美国学生说:“我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时心里空落落,但是在这样的大学里会感受到‘家’的温暖,这里会成为第二个家,迅速填补我们的感情真空。”“不要问你为母校做过什么,要问问母校为你做过什么。”相比美国的大学,中国的一些学校眼中只有“管理费”,手中挥舞着“处分大棒”,以扣押毕业证逼催拖欠学费的学生,这如何让学生产生感恩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于反省,提升自我。“仁本”精神要求我们真爱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关爱。孔子一贯主张“做人要有‘仁’”。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即尊重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与单纯的以人为本相比,以“仁”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把学生视为关注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视为关爱的对象,这就要求要在以人为本中始终渗透“仁本”思想,让师爱的光辉始终照耀着学生,坚持秉持“仁本”思想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用爱心浇灌学生,给予学生真爱,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来自教师的“温度”。
二、“仁本”需要正视学生
学生不仅需要来自教师的真爱,也需要教师对其自尊心甚至虚荣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也有自尊心,他们的尊严也凌然不可侵犯,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渗透“仁本”思想就是强调以德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通过“唤醒”促其自觉,而不是以消极、高压的方式强迫他们被动地接受管理。
确实,“人本”教育理念固然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要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较师道尊严的“师本”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应试教育下的“人本”过程充满对抗、斗争与冲突,结果评价标准仍是建立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应忽视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这一事实。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是“仁本”思想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学生毕竟是学生,还需要学习;学生毕竟是孩子,还需要成长;学生毕竟是人,还需要尊重。“仁本”要求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正确地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缺点,兼容学生的过失,将缺点、错误和过失变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和进步的阶梯,而非惩罚的理由。即使学生的过错需要惩戒,我们也应该抱有“仁本”理念,将惩戒当作手段,而非目的。惩戒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不能损害学生的尊严,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仁政”,善待学生,始终真挚地渗透爱和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格精神。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而是真正被视为拥有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个体。我们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展现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仁本”教育需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坚持“以仁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一颗“仁”者之心,也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仁本”需要尊重学生
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捆绑”教育,存在高强度、高负担、高压力的“三高”教育现象,对学生从肉体到灵魂进行操纵和控制。一些教师急功近利,有可能会让以人为本思想成为伤害学生的利器;一些教师往往在为学生好的名义下,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揠苗助长,致使学生身心备受伤害,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社会现实中,一些学生的合法权利被剥夺,人身自由被限制,活泼天性被扼杀,课堂捆绑了学生的双脚,作业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标准答案了控制学生的思想,他们的自由和欢乐也被无情地剥夺。然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鲜活个体,需要得到尊重,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实施“仁本”教育,解放学生的个性,明确以何种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实施“仁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仁”作为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坚持“以仁为本”,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尊重和爱护中接受教育,还要让他们拥有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术气氛、辽阔的想象空间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再为枯燥单调的分数疲于奔命,而能够自行控制教学节奏,成为操纵自己命运的主体。
四、“仁本”需要宽容学生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会犯错误,教师也会犯错误。师生间如何面对彼此的缺点和错误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和”就是和谐、团结、融洽之意,就是需要师生之间彼此容纳对方。
“仁”的核心内容是“修己以安人”、“人能弘道”、“仁者爱人”、“和为贵”,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对他人爱护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仁”是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的理想就是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师生能够理解与沟通,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与协作。在“仁道”教师的统领下,师生才会达到和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反过来讲,对学生不友善、不体贴,动辄得咎,人人自危,这就是“不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坚持单纯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够的,应当着重强调实施“仁教”,坚持“以仁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信任与宽容换取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和谐班级,使师生之间能够同患难、共命运,水乳交融。
坚持“以仁为本”的思想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用“真爱”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人为本偏重于对象,而“以仁为本”更加侧重于态度,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又要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坚持“以仁为本”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排斥,恰恰相反,正是对“以人为本”的肯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以人为本是“以仁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以仁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渗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推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创造中国教育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
一、“仁本”需要真爱学生
教育是一项面对“人之灵魂”的事业,需要真爱。中国留学生、耶鲁大学毕业生张磊向母校捐款的事件在国内引发很大的争议,被炒得沸沸扬扬。究其原因,这个“母校”是耶鲁大学,而不是来自于中国的某个“母校”。对此,张磊说是“耶鲁大学”改变了他的一生。据说,美国名牌大学大多是私立的,没有上级财政拨款,全靠社会捐资助学,主要来自校友捐款。所以,有人说美国的名校大多靠校友吃饭,这些学校只要发现人才就去招募、争夺。当学生没钱读书时,学校会把他的学费、生活费全包下来,还会毕恭毕敬地说:“感谢你到我们这里来读书,我们的校园因为有了你会变得更加丰富。”入学后,学校会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照顾。一位美国学生说:“我们大部分都是第一次离家的孩子,刚离开父母时心里空落落,但是在这样的大学里会感受到‘家’的温暖,这里会成为第二个家,迅速填补我们的感情真空。”“不要问你为母校做过什么,要问问母校为你做过什么。”相比美国的大学,中国的一些学校眼中只有“管理费”,手中挥舞着“处分大棒”,以扣押毕业证逼催拖欠学费的学生,这如何让学生产生感恩之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勤于反省,提升自我。“仁本”精神要求我们真爱学生,真正走进学生内心,让学生感受到真切的关爱。孔子一贯主张“做人要有‘仁’”。所谓“仁”,就是“仁者爱人”,爱人即尊重人、爱护人和帮助人。与单纯的以人为本相比,以“仁”为本的思想不仅要把学生视为关注的对象,更为重要的是要把学生视为关爱的对象,这就要求要在以人为本中始终渗透“仁本”思想,让师爱的光辉始终照耀着学生,坚持秉持“仁本”思想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教师需要用爱心浇灌学生,给予学生真爱,让他们能够真实地感受来自教师的“温度”。
二、“仁本”需要正视学生
学生不仅需要来自教师的真爱,也需要教师对其自尊心甚至虚荣心给予充分的保护。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学生也有自尊心,他们的尊严也凌然不可侵犯,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因此,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渗透“仁本”思想就是强调以德服人,以说服教育为主,通过“唤醒”促其自觉,而不是以消极、高压的方式强迫他们被动地接受管理。
确实,“人本”教育理念固然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要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较师道尊严的“师本”而言,确实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在应试教育下的“人本”过程充满对抗、斗争与冲突,结果评价标准仍是建立在高考分数的基础上的。我们不应忽视学生既是教育对象,更是一个有尊严的生命这一事实。让学生有尊严地生活和学习是“仁本”思想最起码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学生毕竟是学生,还需要学习;学生毕竟是孩子,还需要成长;学生毕竟是人,还需要尊重。“仁本”要求我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正确地对待学生的缺点、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学生的缺点,兼容学生的过失,将缺点、错误和过失变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和进步的阶梯,而非惩罚的理由。即使学生的过错需要惩戒,我们也应该抱有“仁本”理念,将惩戒当作手段,而非目的。惩戒要考虑学生的承受力,不能损害学生的尊严,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耐挫力。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仁政”,善待学生,始终真挚地渗透爱和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教会学生做人,塑造人的灵魂,构建人格精神。学生不再是教师的附庸,而是真正被视为拥有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个体。我们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要使学生的人格尊严得到无微不至的呵护,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展现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仁本”教育需要创造宽松、民主、和谐、自由的育人环境,尊重人、理解人,弘扬人文主义精神,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新,成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教师坚持“以仁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拥有一颗“仁”者之心,也会获得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仁本”需要尊重学生
学生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识到当前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捆绑”教育,存在高强度、高负担、高压力的“三高”教育现象,对学生从肉体到灵魂进行操纵和控制。一些教师急功近利,有可能会让以人为本思想成为伤害学生的利器;一些教师往往在为学生好的名义下,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揠苗助长,致使学生身心备受伤害,成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在社会现实中,一些学生的合法权利被剥夺,人身自由被限制,活泼天性被扼杀,课堂捆绑了学生的双脚,作业剥夺了学生的自由,标准答案了控制学生的思想,他们的自由和欢乐也被无情地剥夺。然而,学生是一个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鲜活个体,需要得到尊重,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实施“仁本”教育,解放学生的个性,明确以何种态度对待学生的问题,实施“仁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没有“仁”作为内涵的教育教学活动,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坚持“以仁为本”,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尊重和爱护中接受教育,还要让他们拥有宽松的学习环境、自由的学术气氛、辽阔的想象空间以及美好的发展前景。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的对象,而是快乐学习、自主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不再为枯燥单调的分数疲于奔命,而能够自行控制教学节奏,成为操纵自己命运的主体。
四、“仁本”需要宽容学生
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会犯错误,教师也会犯错误。师生间如何面对彼此的缺点和错误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里的“和”就是和谐、团结、融洽之意,就是需要师生之间彼此容纳对方。
“仁”的核心内容是“修己以安人”、“人能弘道”、“仁者爱人”、“和为贵”,这些思想无不体现出对他人爱护及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仁”是搭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是维系人与人关系的纽带。简而言之,就是要坚持“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古语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儒家的理想就是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使师生能够理解与沟通,学生之间也能够相互配合与协作。在“仁道”教师的统领下,师生才会达到和谐,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上下拧成一股绳,同心协力。反过来讲,对学生不友善、不体贴,动辄得咎,人人自危,这就是“不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仅仅坚持单纯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够的,应当着重强调实施“仁教”,坚持“以仁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信任与宽容换取学生对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和谐班级,使师生之间能够同患难、共命运,水乳交融。
坚持“以仁为本”的思想实施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用“真爱”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以人为本偏重于对象,而“以仁为本”更加侧重于态度,这要求我们既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和关注学生,又要用爱心去呵护学生的人格和尊严。坚持“以仁为本”并不是对“以人为本”的排斥,恰恰相反,正是对“以人为本”的肯定。我们不妨这样理解:以人为本是“以仁为本”的前提和基础,而“以仁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深化和发展,将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渗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在教师的人文关怀下健康成长,推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创造中国教育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