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百褶裙为标志的苗族服装有着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它影响着现代服设计,越来越多的服装设计者从苗族服装文化中汲取元素运用在现代服装上,使得苗族文化正以昂扬的姿态在中国乃至国际的舞台上屹立。本文以云南省红河州铜厂乡的苗族服装为例,从改良款式与传统款式出发,探寻其民族服装艺术之审美。
关键词:苗族服装;传统;改良;探究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国内苗族人口达到1000万,在国外的苗族有约二三百万左右。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二百多种样式,而且年代跨度大。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南端的金平县铜厂乡的苗族,其服饰从区域和形态构成上属于滇黔支系,但由于本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在服饰文化上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体现出明显的本地特色。
一、铜厂苗族改良服饰审美探究
金平县苗族女子上身穿着对襟开衫窄袖,且衣中有衣,内搭多为现代的衬衫或T恤下身穿着百褶裙和绑腿。腰间系围腰,围腰前中连接着前挡,将女子的前腿保护,一部分已婚女子会用头巾将自己的头部包裹起来。全身服饰均缀有苗族特有的挑花刺绣,整体造型层层叠叠,颇有层次感。而金平县大部分男足男性已不再穿着民族服饰。仅存的苗族男款上装以对襟右衽上衣为主,搭扣的固定,上衣扎入下装穿着;下装为阔腿长裤,以细带扎在腰间固定裤头;纹饰只在袖口和围腰出现,与女装大面积刺绣相比简洁很多,整体色调低调而高级。同時还在集市上看到男款的对襟开衫,纹饰同样只出现在袖口。
苗族女子下着及膝百褶裙,百褶裙可以说是苗族服饰的代表。百褶裙由许多细密而垂直的皱褶构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每个褶皱的裥距约两厘米至四厘米之间;裙子由三部分组成:裙腰、裙身、裙边。裙身由整片蜡染裙片组成,或素色呈现;裙边是最精华的部分,层层精美绝伦的挑花纹样全部由一针针的手工完成。裙子没有前后片之分,为一个整体,左右两头均有细绳,在腰部围绕后系紧,最后以围腰加固。苗族女子裙子外还会系围腰,下方连接着一块长方形前挡,与胯同宽,盖膝,略长于裙长;围腰材质一般为棉麻布或灯芯绒面料。围腰上有挑花刺绣,前挡一般为素色或面料拼接,年轻女子喜爱添加自己设计的装饰。围腰与前挡起到耐磨”耐脏,在劳作时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穿戴时,在腰间围绕两圈,在后背打结固定。位于后侧左右两边的矩形流苏装饰被当地人称为“马尾巴”,它是一块刺绣矩形,尾端连接流苏。马尾巴看似与围腰连为一体,其实是分离状态。苗族女子先用松紧带将两个马尾巴连接,系于腰间,最后围上围腰,这样就给人连为一体的错觉。苗族女子小腿上的绑腿在劳作时起到保护腿部的作用,顺带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绑腿从脚踝开始到膝盖以下,其版型犹如箭头。穿戴时,从箭头反方向开始包裹,在箭头尖端结束;最后用织带系紧。
铜厂苗族服饰以黑色或靛蓝色为主色,辅以来自门襟、袖口、臂膀、百褶裙等处绣花的红色、蓝色、白色。铜厂苗族服饰颜色丰富多彩,但不像瑶族服饰的色彩那般艳丽,苗族服饰因色彩饱和度低,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色彩对比,使色彩既富裕变化又和谐统一,为视觉带来舒适、自然的效果。
二、铜厂苗族传统服饰审美
铜厂苗族传统上装为斜襟右衽上衣,前襟处缀有宽约午厘米的红蓝拼布。从颈侧点出发,左前襟到后背,再到右前襟有蓝色拼布,形似云肩。脖颈后有立领。大臂拼接五厘米织带,袖口饰有红蓝白拼布。服装无盘扣或搭扣,左右门襟和领口处有细绳作为服装闭合媒介。下装为传统百褶裙款式,改良款的款式相同,穿着方式也与改良款相同。因为是纯手工制品,所以面料较硬,褶裥也不如机制的改良款均匀整齐,色彩也不没有机制的那样鲜艳,但在机器生产的今天,这样的传统款已经少见,手工的质朴美变得尤为珍贵。
传统款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有直线纹、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值得注意的是锯齿纹为黑苗特有。上衣拼布边缘处用回针技法缝制出细密的直线纹,有强调边缘的效果。百褶裙裙边依旧是服饰最精彩的部位,以蜡染手法勾勒出水涡纹、三角纹、直线纹,还有用拼布手法做出的菱形纹样。苗族妇女将平日农务的生活经历,用抽象的手法描绘出一副生动的田间画面。
苗族的传统的土布用蓝靛色染布,由于染料的分量和染色时间及染色手法不同,布料的最终呈现蓝、靛蓝、黑色等不同明度的色彩,这也是传统款的主色调,辅色是拼布的红、蓝、白色,整体配色干净简洁。蓝靛染的面料有浓重的植物香气,触碰后的手指有黏感。面料经过多次水洗后,会有掉色的现象,触碰的黏感会消失,面料也会越来越柔软。
三、结语
红河州铜厂乡地处偏远地区,但仍受到现代机器制造的影响,从最古朴的传统款式演变为糅合现代气息的改良款。无论是传统或是改良,我们都应该以正面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单方面的评判好坏或者对错。事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眼前的改变是自然而然,顺应时代潮流的,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第3版.
[2]刘伟,林燕宁.苗族服饰及其艺术审美特征探究——以云南金平铜厂乡苗族服饰为例[J].西部皮革,2016,1671-1602:51-1624/TS.
[3]刘艳霞.苗族女装款式造型的美学分析[J].人文天下,2015,2095-3690:37-1487/G0.
关键词:苗族服装;传统;改良;探究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重庆、湖北、四川、海南、广西等省(区)。2011年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国内苗族人口达到1000万,在国外的苗族有约二三百万左右。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多达二百多种样式,而且年代跨度大。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南端的金平县铜厂乡的苗族,其服饰从区域和形态构成上属于滇黔支系,但由于本地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习俗等的不同,在服饰文化上又有自己的特殊性,体现出明显的本地特色。
一、铜厂苗族改良服饰审美探究
金平县苗族女子上身穿着对襟开衫窄袖,且衣中有衣,内搭多为现代的衬衫或T恤下身穿着百褶裙和绑腿。腰间系围腰,围腰前中连接着前挡,将女子的前腿保护,一部分已婚女子会用头巾将自己的头部包裹起来。全身服饰均缀有苗族特有的挑花刺绣,整体造型层层叠叠,颇有层次感。而金平县大部分男足男性已不再穿着民族服饰。仅存的苗族男款上装以对襟右衽上衣为主,搭扣的固定,上衣扎入下装穿着;下装为阔腿长裤,以细带扎在腰间固定裤头;纹饰只在袖口和围腰出现,与女装大面积刺绣相比简洁很多,整体色调低调而高级。同時还在集市上看到男款的对襟开衫,纹饰同样只出现在袖口。
苗族女子下着及膝百褶裙,百褶裙可以说是苗族服饰的代表。百褶裙由许多细密而垂直的皱褶构成,少则数百褶,多则上千褶;每个褶皱的裥距约两厘米至四厘米之间;裙子由三部分组成:裙腰、裙身、裙边。裙身由整片蜡染裙片组成,或素色呈现;裙边是最精华的部分,层层精美绝伦的挑花纹样全部由一针针的手工完成。裙子没有前后片之分,为一个整体,左右两头均有细绳,在腰部围绕后系紧,最后以围腰加固。苗族女子裙子外还会系围腰,下方连接着一块长方形前挡,与胯同宽,盖膝,略长于裙长;围腰材质一般为棉麻布或灯芯绒面料。围腰上有挑花刺绣,前挡一般为素色或面料拼接,年轻女子喜爱添加自己设计的装饰。围腰与前挡起到耐磨”耐脏,在劳作时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穿戴时,在腰间围绕两圈,在后背打结固定。位于后侧左右两边的矩形流苏装饰被当地人称为“马尾巴”,它是一块刺绣矩形,尾端连接流苏。马尾巴看似与围腰连为一体,其实是分离状态。苗族女子先用松紧带将两个马尾巴连接,系于腰间,最后围上围腰,这样就给人连为一体的错觉。苗族女子小腿上的绑腿在劳作时起到保护腿部的作用,顺带还起到了装饰的作用。绑腿从脚踝开始到膝盖以下,其版型犹如箭头。穿戴时,从箭头反方向开始包裹,在箭头尖端结束;最后用织带系紧。
铜厂苗族服饰以黑色或靛蓝色为主色,辅以来自门襟、袖口、臂膀、百褶裙等处绣花的红色、蓝色、白色。铜厂苗族服饰颜色丰富多彩,但不像瑶族服饰的色彩那般艳丽,苗族服饰因色彩饱和度低,采用细碎均匀的小面积色彩对比,使色彩既富裕变化又和谐统一,为视觉带来舒适、自然的效果。
二、铜厂苗族传统服饰审美
铜厂苗族传统上装为斜襟右衽上衣,前襟处缀有宽约午厘米的红蓝拼布。从颈侧点出发,左前襟到后背,再到右前襟有蓝色拼布,形似云肩。脖颈后有立领。大臂拼接五厘米织带,袖口饰有红蓝白拼布。服装无盘扣或搭扣,左右门襟和领口处有细绳作为服装闭合媒介。下装为传统百褶裙款式,改良款的款式相同,穿着方式也与改良款相同。因为是纯手工制品,所以面料较硬,褶裥也不如机制的改良款均匀整齐,色彩也不没有机制的那样鲜艳,但在机器生产的今天,这样的传统款已经少见,手工的质朴美变得尤为珍贵。
传统款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有直线纹、三角纹、菱形纹、锯齿纹,值得注意的是锯齿纹为黑苗特有。上衣拼布边缘处用回针技法缝制出细密的直线纹,有强调边缘的效果。百褶裙裙边依旧是服饰最精彩的部位,以蜡染手法勾勒出水涡纹、三角纹、直线纹,还有用拼布手法做出的菱形纹样。苗族妇女将平日农务的生活经历,用抽象的手法描绘出一副生动的田间画面。
苗族的传统的土布用蓝靛色染布,由于染料的分量和染色时间及染色手法不同,布料的最终呈现蓝、靛蓝、黑色等不同明度的色彩,这也是传统款的主色调,辅色是拼布的红、蓝、白色,整体配色干净简洁。蓝靛染的面料有浓重的植物香气,触碰后的手指有黏感。面料经过多次水洗后,会有掉色的现象,触碰的黏感会消失,面料也会越来越柔软。
三、结语
红河州铜厂乡地处偏远地区,但仍受到现代机器制造的影响,从最古朴的传统款式演变为糅合现代气息的改良款。无论是传统或是改良,我们都应该以正面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单方面的评判好坏或者对错。事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眼前的改变是自然而然,顺应时代潮流的,更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少数民族服饰[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年第3版.
[2]刘伟,林燕宁.苗族服饰及其艺术审美特征探究——以云南金平铜厂乡苗族服饰为例[J].西部皮革,2016,1671-1602:51-1624/TS.
[3]刘艳霞.苗族女装款式造型的美学分析[J].人文天下,2015,2095-3690:37-1487/G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