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一生要读很多东西,大到名著,小到商品说明。一个人的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了他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也决定了他如何去运用这些他接触到的知识。一句话,没有好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也就是一纸空文。这种能力的培养要依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而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以教材为主、课外阅读为辅、有效地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学会怎样去读书,掌握自能阅读的本领。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妇儒皆知的。而今,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所见。然而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遭遇尴尬,"老师,我家没有书可看。""老师,我不知道买什么书好。""老师,我忘了看。"...凡此种种,一学期下来推脱课外阅读的理由积累了一大筐,而能坚持天天课外阅读的学生屈指可数。针对此种现象,我常常在思索:在阅读教学中该做些什么呢?寻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一)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二)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比如:学了《小木偶的故事》,我就向学生介绍《小木偶奇遇记》《小木偶历险记》。学了《蟋蟀的住宅》,我就向学生介绍《昆虫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三)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示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才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就针对怎样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内带课外。
在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二)指导读书方法。
利用"課外阅读"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2、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在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3、领悟读书要求。
(1)要"眼到、心到、手到"(2)要不懂就问,善于思考。(3)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4)要持之以恒。
4、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教材中节选了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
(2)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此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也不能观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用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
总之,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妇儒皆知的。而今,许多大作家一谈起之所以"成名立家",无不同声答道:那是得益于孩提时期多看了几本书。可见,多读书能提高语文能力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所见。然而名人名家朴素而富有哲理的话,也给了我一个启示:仅靠课本上数量有限的几篇文章,怎能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涨的孩子们?岂能培养出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跨世纪人才?
"新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对学生的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努力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甚至布置了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遭遇尴尬,"老师,我家没有书可看。""老师,我不知道买什么书好。""老师,我忘了看。"...凡此种种,一学期下来推脱课外阅读的理由积累了一大筐,而能坚持天天课外阅读的学生屈指可数。针对此种现象,我常常在思索:在阅读教学中该做些什么呢?寻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激起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会以惊人的毅力去学习。
(一)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可涉及儿童生活、历史故事、科学常识等;也可以是小说、童话、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有教育性,对儿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响的文学作品,都可以推荐给学生阅读。
(二)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因此,学生每学一篇课文,只要有相关的资料,我都会向学生介绍与这篇课文有相关内容的课外书。比如:学了《小木偶的故事》,我就向学生介绍《小木偶奇遇记》《小木偶历险记》。学了《蟋蟀的住宅》,我就向学生介绍《昆虫记》......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读书的热情也提高了。
(三)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没有收到实效的。因此,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示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应该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才是学生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里我就针对怎样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谈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课内带课外。
在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上,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在课内学到的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二)指导读书方法。
利用"課外阅读"这一阵地,向学生系统地传授读书的方法,包括合理安排读书时间、掌握一般读书程序,领悟读书的要求,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告诉学生,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2、掌握一般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阅读全书后在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掌握中心,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3、领悟读书要求。
(1)要"眼到、心到、手到"(2)要不懂就问,善于思考。(3)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4)要持之以恒。
4、掌握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浏览性阅读。主要针对一些长篇的书籍,例如名著:《水浒传》、《西游记》等。教材中节选了中外名著的各种章节,在指导学生阅读原著时,要求可放宽,只作浏览。这种阅读不受时间限制,比较轻松,而且文艺作品故事性强,有很大的吸引力,阅读速度自然加快。
(2)吸收性阅读。主要针对知识性读物。因此对待此类读物既不能追求快速,也不能观其大略,而是要理解每个知识点,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
(3)细品型阅读。针对语言精美的读物,要求学生细细品味,感悟语言的优美,并用背诵、摘抄来帮助记忆积累。
总之,在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的内容,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