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或物(写作对象)认识的发展过程。文章的思想深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写作的过程只不过是对认识过程的记录而已。要学会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认识与写作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关键词:写作;认识;本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1 -01
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或物(写作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任何文章都有一个写作对象,对这一对象(事或物)越是熟悉,就越会“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反之,越是陌生的事或物,就越会“江郎才尽”,才思枯竭。
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认识过程的记录而已,文章的思想深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越深化,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身,实现人认识规律和事物自身规律的有机统一。
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到文章开头的概括性描写
整体性认识。人们对事物的第一认识都是整体印象。人的认识有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从简单再到复杂,从静态再到动态,从孤立再到联系。试想,当我们忽然看见一朵花,是否一下子就想到了风中花摇曳的姿态和花从泥土汲取养分的联系?显然,这是不符合常人的认识。所以,我们的认识首先关注的是花的整体,然后才关注花瓣个体,以及此后的动态和联系,即从整体到个体,然后再考虑它同别物的联系。
整体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开头第一段,一般要对事物(写作对象),作一个整体性概括。所以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总述。
例如,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开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开头也同样是:“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二、人们对事物的局部性认识到文章分述部分的局部性要素描写
局部性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表述:首先是发现了整体事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该事物,就需要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划分和分类,在分析这些部分事物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局部性的认识。近代分类学的奠基人林耐认为,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有条理的分类,我们才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
局部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局部性的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开头第二部分的若干段,就要对这些“部分”事物(写作对象)分别作局部性描述了。所以,文章第二部分的若干段,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分述。
比如,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第二部分,分别对纪念碑的各个局部进行了描述。“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从纪念碑台阶前,到了第二层平台;从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到碑身东面;从碑身的后面,到碑身的西面,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
三、人们对事物联系性的认识到文章最后部分的综合性揭示
联系性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的认识是联系性的认识,是简单认识的演绎和有机聚合。这一复杂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对于复杂的认识,必然要从简单的个体认识开始,然后再考虑它同别物联系,从而形成复杂认识。经过归纳、综合和演绎后获得的认识,不再是人们对事物整体性简单的认识了,而是具有综合性的联系认识了,这一综合性就蕴含了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性,是对第一阶段“简单整体性”的深化。
联系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联系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最后部分,就要揭示“部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性。需要指出的是,局部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部分的作用是以部分发挥的作用为前提的,因此,每一部分的功能都是整体性功能。
有人把最后这一部分,简单地概括为对文章的“总结”,显然,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这部分绝不是对文章简单的甚至重复性地“总结”,应该说,是对文章的“深化”,是文章的最核心部分。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反映,人们之所以写文章,就是想把对事物的认识反映出来。而这一联系性、综合性的复杂认识,不正是思想认识最深刻的反映吗?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例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最后,作者基于上述文章中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各个要素的分别描述后,进一步揭示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及这一联系性所产生的综合性或者有机联系性的认识。“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思想得到了深化)
总之,要懂得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认识与写作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关键词:写作;认识;本质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1 -01
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或物(写作对象)的认识发展过程。任何文章都有一个写作对象,对这一对象(事或物)越是熟悉,就越会“下笔如有神”,滔滔不绝;反之,越是陌生的事或物,就越会“江郎才尽”,才思枯竭。
其实,写作的过程就是对认识过程的记录而已,文章的思想深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程度。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的认识越深化,就越接近事物的本身,实现人认识规律和事物自身规律的有机统一。
一、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到文章开头的概括性描写
整体性认识。人们对事物的第一认识都是整体印象。人的认识有一个深化发展的过程,表现为从简单再到复杂,从静态再到动态,从孤立再到联系。试想,当我们忽然看见一朵花,是否一下子就想到了风中花摇曳的姿态和花从泥土汲取养分的联系?显然,这是不符合常人的认识。所以,我们的认识首先关注的是花的整体,然后才关注花瓣个体,以及此后的动态和联系,即从整体到个体,然后再考虑它同别物的联系。
整体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整体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开头第一段,一般要对事物(写作对象),作一个整体性概括。所以第一段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总述。
例如,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开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了。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瞻仰了这座巍峨、雄伟、庄严的纪念碑。”
又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开头也同样是:“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二、人们对事物的局部性认识到文章分述部分的局部性要素描写
局部性认识。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又可以这样表述:首先是发现了整体事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该事物,就需要对其组成部分进行划分和分类,在分析这些部分事物特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局部性的认识。近代分类学的奠基人林耐认为,知识的第一步,就是要通过有条理的分类,我们才可以区分并认识客观物体。
局部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局部性的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开头第二部分的若干段,就要对这些“部分”事物(写作对象)分别作局部性描述了。所以,文章第二部分的若干段,在表达方式上,表现为分述。
比如,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第二部分,分别对纪念碑的各个局部进行了描述。“我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石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台阶前,从近处仔细瞻仰纪念碑。”从纪念碑台阶前,到了第二层平台;从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到碑身东面;从碑身的后面,到碑身的西面,最后来到碑身的正面。
三、人们对事物联系性的认识到文章最后部分的综合性揭示
联系性认识。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复杂的认识是联系性的认识,是简单认识的演绎和有机聚合。这一复杂形成的过程决定了对于复杂的认识,必然要从简单的个体认识开始,然后再考虑它同别物联系,从而形成复杂认识。经过归纳、综合和演绎后获得的认识,不再是人们对事物整体性简单的认识了,而是具有综合性的联系认识了,这一综合性就蕴含了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性,是对第一阶段“简单整体性”的深化。
联系性反映。基于对事物的联系性认识,就决定了作为“认识反映”的文章,其最后部分,就要揭示“部分”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性。需要指出的是,局部事物的各个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部分的作用是以部分发挥的作用为前提的,因此,每一部分的功能都是整体性功能。
有人把最后这一部分,简单地概括为对文章的“总结”,显然,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其实,这部分绝不是对文章简单的甚至重复性地“总结”,应该说,是对文章的“深化”,是文章的最核心部分。文章的写作过程,本质上就是人们对事物认识过程的反映,人们之所以写文章,就是想把对事物的认识反映出来。而这一联系性、综合性的复杂认识,不正是思想认识最深刻的反映吗?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了。
例如,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最后,作者基于上述文章中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各个要素的分别描述后,进一步揭示了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及这一联系性所产生的综合性或者有机联系性的认识。“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和碑文。我想,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当我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的时候,我再一次向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默默致敬。”(思想得到了深化)
总之,要懂得写作,就必须学会观察事物、认识事物。认识与写作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